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151(2 / 2)

沈老太爷闻言,哈哈一笑,手指颤巍巍地虚点儿子:“就这事”

沈本菁尴尬笑了笑,承认自己无能。

沈老太爷一只枯瘦的手摸向怀中。沈本菁和沈玉君好奇地看着这位老人,不知他要摸出什么宝贝来。

沈老太爷抽出手,飞快地将手中之物拍在茶几上。

只听得“啪”地一声,原来是件不足一尺的小物件。

沈本菁眼睛圆瞪,倒是认识这件物事。

沈玉君好奇问道:“大父,这是何物”

老人将拐杖倚在一旁,双手握住这条圆柱形、像是擀面杖的物件两头,用力一扯。

一道明晃晃的寒光闪过,沈老太爷手里已经多了一柄匕首。

沈玉君嘴唇翕张,差点失声叫了出来。

匕首上带着血槽,血槽中藏着锈色,显然是饮血夺命的凶器。

“你还认得”沈老太爷转向儿子。

沈本菁脸上紧绷绷的。他如何能够不认得第一次见到父亲杀人的恐怖情景,恐怕绝大多数人都忘不了。

“这匕首是我十六岁下海时,族叔常鹤公给我的。”沈老太爷混浊的眼睛射出久违的精光,看着容颜不改的匕首,仿佛回到了那个风冷血热的闯荡岁月。

“那时候每次跳帮,我都是第一个。”沈老太爷长叹一声:“就是因为第一个跳上敌船的人可以多得五两银子。我是三十八岁上有了第一条船,不用再跳帮打杀了,可是这柄匕首却没有一刻离过身呐。”

沈本菁差点哭出来,跪倒在地:“儿子不孝,儿子知错了。”

沈老太爷将匕首插回刀鞘,重新收回怀里,叹声而起,道:“现在家里是富裕了。不会为了五两银子就不惜命了。不过啊,我这个老糊涂就说一句:沈家是风浪里搏杀出来的家业,丢了就丢了,没甚可惜的。若是丢了胆气,可比丢了家业更惨呐”

崇明与上海之间的水路要摇三个时辰,再从东赶到西,这一路上就得花三天时间。

徐元佐送走了沈玉君之后,不过七天就收到了回信,足以说明沈家还是颇为上心的。

按照原历史剧本,隆庆年间海运漕粮一共只走了两次,定额是十二万石,工部给出的价码只有一万五千两。从商业角度而言,只能算是一场试验。不过即便后来取消海运,北洋航线也因此诞生了。

如果能借着隆庆海运的契机,彻底打开海路,对徐沈两家而言是一条黄金航线,对于国家而言每年可以省费一千五百万两以上,同时还有机会刺激大明进入海洋世界。

这是江南家族的机会,也是华夏民族的机会。

徐元佐拿着沈家的回信,心中做好了决策,唤来棋妙:“准备车马、礼物,通知罗振权,带上人跟我去上海。”

求月票,推荐票

未完待续。。

s:求各种支援

二九三 护卫船队

在年关之前走动拜年,都属于关系很亲近的人家。基于工作关系的拜年,都是在年后。当徐元佐高打着“徐”字旗号前往上海康家的时候,几乎引起了大半个上海县的震动。人们从来没有发现,原来康家和徐家竟然走得如此之近。

可以想见,年后上门投帖子的人肯定会达到一个高峰。

康家开中门迎接了徐元佐,康承嗣一路拉着徐元佐的小臂去了内堂,算是通家之好的待遇。

等三人落座,打发了小奚出去,说话再无顾忌。

“贤侄此来,是为了金山岛之事吧”康承嗣出言问道。

徐元佐道:“小侄虽然挂念此事,不过既然托付了世伯,岂有催促之理今日此来,主要是为了拜年。”康承嗣微笑抚须,康彭祖也在一旁含笑不语。徐元佐继续道:“顺便想问问船队的事。”

康承嗣明显愣了愣:“贤侄在别处还有用船的地方”

徐元佐点了点头:“隆庆元年至今,黄淮数次决口,运河淤塞,漕船受阻。我冬月里去了趟苏州,那边有风声想劝朝廷开海运。我看这海运迟早要开,否则太仓没有钱粮,内库没有白米,百官薪俸怎么发边疆将士吃什么若是惊动了圣驾,更是天下震动的大事。”

康承嗣微微颌首:“这是必然。内府全靠白粮,寸许光阴都耗不起。”

“既然要走海运,最大的关系便在防卫了。”徐元佐道:“白粮本就是民间输运,改海之后自然不会叫运军来运。至于其他漕粮,想来走惯运河的运军,也没法在茫茫大海上运粮。”

别说走运河的运军下海,就算是走惯了南海的水手。都未必能走北海。水文环境、天文环境,风向岛礁,不小心就是船毁人亡的结局。

“徐家打算涉足这笔买卖”康彭祖满脸好奇:“能收益多少”

徐元佐微微摇头:“这事是长远收益,只论眼前的话,还不如买地种植棉桑呢。”

康彭祖哦了一声,没有再说。他还记得三人盟誓的内容。自己只负责水师,其它事交给徐元佐。今日徐元佐不提入股分红的事,他也绝不会多问,这就是誓约。

徐元佐又道:“反对开海者无非以海路叵测,漂没极大,又有倭寇劫掠作为反对理由。咱们其实都知道,海路未必比运河难走,漂没也远没有运河耗费之大。唯独这海贼倭寇,却不得不防。”

“若是有人咬死说有倭寇祸乱东海。敬琏又如何反驳呢”康承嗣问道。

“小侄并不打算反驳。”徐元佐道:“小侄只会立下军令状,漂没也好,劫掠也罢,所有损耗皆由在下一力承担想来以仁寿堂的财力,担保几十万石还是没问题的。”

康承嗣立刻就明白了。

如果说由承运人担保,那么朝廷根本就不用考虑风险问题。既然不用考虑风险,那么是否有海贼倭寇也就不重要了。然而漕运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大事,就怕这则担保一出。东海北海上冒出大队大队的“海贼倭寇”。

若是没有一支强力水师护卫,徐家的船队就是砧板上的鱼肉。被人吃干抹净,还有一大波人等着冷嘲热讽。

“水师之事本打算过完年去与你说的。”康承嗣道:“如今兵部已经打通了大半的关节,快则春月,缓则三四月,那边的巡检司就能设置了。现在南京兵部的文书都已经出来了,叫做龟山巡检司。就等北京兵部出文。”

为了避免兵部驳回,文书中特意回避了“金山”两字,又在海图上将三岛画得远离海岸。再加上“海寇”盘踞,如此便实实在在需要设立一个新巡检司了。

当然,其中分寸还得把握恰当。若是上头一步到位设个“海防所”,那可就有些哭笑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