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湾之名源于波斯,于阿拉伯半岛和伊朗高原之间。西北起阿拉伯河河口,东南至霍尔木兹海峡,长约990公里,宽56338公里。面积24万平方公里。早在公元前20世纪,波斯湾就是巴比伦人的海上贸易通道。此后,相继为亚述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所控制。自1506年起葡萄牙侵占海湾达一个世纪。1622年,英国与波斯攻占格什姆岛和霍尔木兹岛。1625年,荷兰进入海湾,继而英国与荷兰在此争夺,从19世纪始英国逐步控制海湾。”
在说完这几句话后,他才把话峰一转。
“1908年,英波石油公司在波斯湾北部的舒什特尔地区钻出第一座出油油井,随后,我国因英波石油公司归属,而发生多次外交纠纷,最终在我国的强硬态度下,最终在我国以外交条约形式作出承诺,在未来二十年内,中波石油公司产量的70以低于市价10供应英国,随后英国作出让步,承认中波石油公司对波斯石油开采权,自此,我国便加大在波斯石油开采,去年,中波石油公司石油产量突破两百万吨,均出口英国”
在段祺瑞提到“让步”时,程壁光的眉头微微一跳,当年的让步,在海军看来,几乎等同于耻辱,事实上,如果当年海军军力如果如够强大,国家根本就不会作出任何让步。
“此战之目的在于,利用英国注意力移往欧洲之际,将大量军队投送于波斯湾,从而确保我国在波斯湾地区的军力优势,以造成即成事实,以相对军力优势,迫使英、法两国承认我国对阿拉伯地区的占领”
即成事实
在一战打响之后,面对中国对德国殖民地的占领,愤怒的英国人只能软弱无力地进行抗议,因为他们数十万的军队正在西部前线流血,中国巧妙地利用了欧洲战场的相持,达成了自己的目的。
而现在波斯湾同样也是如此,能够看到波斯湾石油潜力的并不是仅仅只有中国,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同样都意识到波斯湾的石油潜力。
而根据情报显示德国的地质学家们已经在摩苏尔和巴格达之间美索不达米亚的部分地区发现了石油,建设中的柏林巴格达铁路的最后一程正好穿过这一地区,也被认为一定存在着大量石油资源。
不仅德国的地质学家作出这样的结论,英国的地质学家们也作出了相同的结论,可以说,这一次面对英法两国势力于近东地区的存在,中国现在所采取的行动,根本就是虎口拔牙。
“其实,我一直很好奇,为何会派遣舰队主力过来,要知道,现在英国人在印度洋,吨位最大的不过是一艘二十年前服役的老式巡洋舰,他们在整个近东地区,只有不到三万的军队,而且大都是英印殖民地兵团,而我们却派出这样”
就在几人对话时,舰队已经朝着霍尔木兹海峡驶去,此时海面上已经出现了阿拉伯地区特有的那种白色的阿拉伯三角帆,那些渔船上的阿拉伯人用惊讶的眼光注视着,这或许是他们有生以来所看到过的规模最庞大的舰队,舰队航行时挤出的海浪甚至可以推翻一艘阿拉伯舢板。
而在舰队的远处,一艘钢质的旧式巡洋舰,米字旗无力的低垂着,在这艘装甲巡洋舰上,几名英国军官有些无奈的望着这支几乎如示威般存在的舰队,尽管大英帝国的尊严迫使他们的向这支中国舰队发出信号,但他们却知道,单凭他们,根本无力阻止中国舰队进入波斯湾。
“回答他们,我舰队奉命进入波斯湾与奥斯曼帝国交涉。”
“交涉”
面对施肇基的回答,格雷惊诧的看着眼前的这位中华帝国的驻英公使,无论如何,他都没有想到,对方竟然会给出这么一个解释。
最初,当中国派出舰队和陆军的时候,伦敦曾自以为这是他们向前德属中非派出军队,中非依然存在着德国人的武装,尽管德国人的兵力有限,但是却给中国人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因此,他们向中非派出大量军队,到也可以理解,尽管英国依然保持着警惕。
而且中国人也曾如此告诉他们,舰队和一个军团的陆军目的地是德属中非先前的推测和中国人的回应,让英国稍安下一些人,可让英国意想不到的是,在中国人的舰队进入印度洋之后,他们却突然调整了航向,朝着波斯湾驶去,如果不是接到英印政府的急电,恐怕整个伦敦还被蒙在股里。
“是的,大臣阁下,在奥斯曼帝国中国的商人遭到屠杀,中国商社的财产遭受损失,作为一个需要对国民安全负责的国家,中华帝国必须要做出最有力的回应”
最后施肇基又补充道。
“我想作为身为协约国一方的英国,自然不会在这一事件中偏坦责任方奥斯曼帝国”
施肇基的这句话,只把格雷嘴边的堵了回去,但作为英国培养的职业外交官,格雷立即回答道。
“当然,现在奥斯曼帝国已经向英国宣战,英国自然不可能偏坦这一腐朽的、愚昧的帝国,但是,公使阁下,在贵国决意对奥斯曼帝国下达最后通牒的时候,是否考虑到英国在阿拉伯半岛的特殊利益呢”
深吸一口气,抑下心头的不满,格雷又继续说道。
“在伦敦,有一些言论认为,贵国的舰队突然转向波斯湾,实际上是一次精心策划的行动,对于非宣战性的威慑,根本就没有派遣如此庞大规模军事力量的必要,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