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424(1 / 2)

开的

可王羽偏偏就做了,做得那么自然,那么随意第,那么顺理成章,丝毫没有失了体统的意思。而青州众臣也没谁觉得羞愤又或怎样,在回过味的那一刹那,这些智者脸上露出的,分明是长者对晚辈的调皮无可奈何,爱怜不已的神态。

这么和谐的相处方式,即便是在以礼贤名士而为名的刘表府上,也是不可能看得到的。

庞统话不多,但心思却很灵活,他敏锐的感受到了同伴的烦恼,于是出言开解道:“反正这一趟没来错,孔明,你还是留下来多看看吧”

“”

庞统没能得到回应,但从同伴渐渐变得坚定的脚步中,他察觉到了什么,于是,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一夜无话。

第二天也是个大晴天,庞统一早起来,发现负责接待的换人了。从荆州与三人一道同来的石韬不见了终影,代之的是个胖子这不是寻常的胖子,通过昨天的晚宴,庞统已能认出青州大部分的重量级人物了。

“文和先生,怎么是您来了”诸葛亮也吓了一跳,年纪再小,也不妨碍他理解贾诩在青州的地位,他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军师啊怎么会来做接待这种旁枝末节的工作王将军对自己几人到底有多重视啊

“怎么,我不能来么”贾诩笑眯眯的说着,指指庞统,道:“我是来接你们的,今天带你们去书院看看。不管怎么说,你们正常的学业还是要继续的,泰山书院草建,时间尚短,应该是比不过鹿门山的,不过这里的教习倒也不比鹿门山差太多”

“不敢。”庞统连忙谦辞。

鹿门山书院的顶梁柱是他叔叔庞德公,水镜先生和黄承彦都有帮衬。而泰山书院的顶梁柱是王羽的老丈人蔡邕,其他诸如孔融、管宁、邴原也都是在青州,乃至中原享誉一方的人物。

更何况,路上他还听说了不少小道消息,比如兖州名士边让对泰山书院颇有赞誉,客居徐州的大儒郑玄也有意返乡,在泰山书院出任教授之类。

两家的学术水准到底孰高孰低,没比过,谁也不敢做定论,可要说泰山书院的教习比鹿门山差,这就太离谱了,庞统可不敢坦然受之,让叔叔遭世人诟病。

“用不着这么小心,言者无罪,等到了书院,你就知道了。”贾诩脸上笑意不减,拍拍庞统肩膀,又温和的向诸葛亮笑笑,示意二人跟着他走。

高唐城原本就不大,在袁绍攻城那一次,城内的民居也是拆了个七七八八,后来重建,直接就建到城外去了,城内除了军政要员的府邸外,没什么可居住的地方。

贾诩一边走,一边介绍,庞统二人很快就对高唐城有了相当全面的了解。

“中心的两条大路与城门相连,将城内分成了四个区域,东北是各个官署所在,西北是住宅区,南城都是书院范畴,西面是经史政法类的,东面是军事工艺类的,学员的住宿在城外”

庞统很惊奇,忍不住的问道:“书院比官署还大”

“是啊,书院里有这么多学生吗”诸葛亮也很诧异,紧跟着问道。

贾诩笑答道:“学生当然没这么多,不过迟早会有的,到时候,说不定整个内城都会让给书院呢。”

“那官署呢”诸葛亮觉得又一项常识被颠覆了。

“随便换个地方呗。”贾诩耸耸肩,指指北面,又指指西面,一脸无所谓的说道:“北面三十里就是平原城,西面五十里是鄃城,城防修得都不错,去哪儿都行。”

“”诸葛亮和庞统对视一眼,眼中的惊讶都无以复加。

昨天去过骠骑将军府,以为王羽是故意要示人以节俭,搏个好名声呢。结果现在这么一看,人家压根没将这些当回事啊。建了个很有人气的高唐城,却不是为了自己居住,反倒做好了给书院让地方的准备,他这是图一啥呢

“有个繁华都会的好处很多,但没必要和官署放在一起。官署办的事,需要清静,而书院要学的东西,却与市井息息相关,所以书院留在高唐是最合理的”

贾诩有问必答,但每次给出答案,都会给诸葛亮二人带来新的疑问。传统的理念,官署衙门才应该设在繁荣地带,毕竟是管理百姓么。而书院应该找个山清水秀,没有人烟的地方,才方便苦读。

“不然。”面对二人的疑问,贾诩摆摆手道:“学以致用,光是在深山里闭门苦读有什么用司农的官员若不辨黍麦,不知农时,何以司农管理商业的若不懂行情,如何分门别类的管理、征税更别提那些学兵法军略,或是工艺的了,没有实践,光是读书又有何用”

疑惑愈深,两个未来的大才,对青州的印象越来越清晰的同时,却也越来越模糊了。

青州,真是个颠覆常识的地方。

第五四三章书院一游

周围没有围墙,确定书院领域的,是一排排的绿树成荫,小桥流水,在仲夏时节的清晨里,摇曳着,闪耀着,远远望见,便让人精神一振。

虽然是在城内,但却依然可以给人一种清幽避世,隐于山林的感觉。

贾诩像是导游一般介绍着,水是从城外护城河引过来的,工程量虽然不大,但却独具匠心,之所以引水进城,倒也不仅仅是为了好看,而是实用的目的。

“城内不能打井”诸葛亮反应得很快,第一时间提出了猜测,贾诩不置可否的点点头,却将目光投向了庞统。后者本习惯性的沉默着,在贾诩目光的鼓励下,嘴唇动了动,轻声道:“书院里还要种田、建作坊”

听到同伴的答案,诸葛亮皱了皱眉,这个答案他倒不是没想到,只是根本没往那个方向猜,可看贾诩脸上的笑容,这答案竟然是真相了。

又种田、又建作坊的书院也能被称作书院吗

“呵呵,正如士元所说,泰山的书院,从一开始就与外间不同的”贾诩笑着证实了这个匪夷所思的猜想,伸手虚引,带着两个少年进了书院。

没有书声琅琅,也没有摇头晃脑,吟哦念诵的教习先生,书院内部呈现出来的,也是与通常所知的书院全然不同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