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按规矩纳税肯定是天经地义的,如果连这上面都耍心眼。那还是人么
从商税制度建立雏形至今,偷税漏税的商人也有不少,或许有隐藏得足够好的,但被揪出来的无一例外的倒了大霉,要不是将军府出了告示,说查税的目的在于惩前毖后,不能就此将犯错者一竿子打死。这些人在家乡恐怕都没法立足了。
当然,除了举报制度外,现行的货币制度也是个重要举措。兑换钱币是需要登记的,外来户可以随意编造信息,本土商人却不能。行商往来,前后信息一对照,所得几何自然一目了然。
有了这个门槛,就算能逃开衙门的监察,也没有人举报,偷税漏税所得也没办法光明正大的带回家。除非移居外地。
现在青州可是天下瞩目的好地方,外面的人都想着往里挤呢,谁会上赶子往外面跑啊没见过去视骠骑军如蛇蝎的那些高门大户都逐渐回迁了吗这时候就为了占点下便宜,放弃青州的基业到其他地方去,那不是失心疯了是什么
时至如今。情报司和税务部门的协作是越来越少了,但贾军师认为这项制度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故而将其保留了下来,内容则是从针对偷税漏税变成了无所不在。
领内的百姓若是发现可疑人等,可以上门举报,日后查实,会根据情报的价值,予以相应的奖励;在外面游走的商人则更宽泛,沿途的见闻,都可以到情报司汇报,事无巨细,一旦汇报的信息中存有一定价值的情报,事后也会得到奖励。
这个奖励通常不会太高,却可以根据提供者的意愿,决定是否当众发放。发奖励时,会有情报司的官员出面,称呼提供者为义民,并感谢后者对青州做出的贡献。
以目前青州的氛围,挖将军府墙角的偷税者会被群起攻之,反过来自然也是很高的荣誉。有很多人压根就不在乎那点物资奖励,纯粹就是冲着出风头,享受荣誉来的。
有了这样的群众基础,情报司的耳目一下子扩大了好几倍。
从前的模式是青州这边训练谍报人员,然后派遣出去,并提供经费,由谍报人员采取潜伏、伪装、收买等手段,有针对性的取得情报。这样的模式较有针对性,但耗费高,风险也大,刺探重要军情还好,普通的情报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现在将群众发动起来,情报源源不断的就上门了,情报司的工作重心一下子转移到了整理、筛选、分析上门,专业的谍报人员也可以潜伏得更深,于是工作效率也大有提高。
对青州有深入研究的诸侯或谋士们,都因此提高了对王羽或贾诩的评估,但他们并不知道,这项策略虽然出自王羽的提议,但真正将其完善起来的却是个女子。
去过红楼的人都知道,红楼里的安排和布置都很特殊。
进门的时候需要登记,然后会得到一块牌子,按照次序等候,一一入内。
内室的布置很简单,正当中垂着一门帘,帘子上有铃铛,报告者背对门帘坐,铃铛响,则开始陈述自己所要报告的事情,报告完之后,铃铛再响,就可以离开了。
普通人不觉得有什么,只以为是情报司的人员需要保持神秘性,但真正了解内情的人却很清楚,若非这项政策一开始就由貂蝉夫人主导,内室的布置也不会如此的神秘。
现在举报,或者说汇报制度已经扩展开来,貂蝉夫人当然不可能面面俱到,但规矩却是就这么保持下来了。
正因为有着这样的规矩。汇报者之中也分出了层次。普通人只能见到普通的接待人员,但那些提供了重要情报的人,却有机会在没挂着门帘的地方,与情报人员进行面对面的对话。
张老板原来是个屠夫,这几年改行卖肉了。不光卖肉串,而且还开了一家火锅店,一天忙忙碌碌的,日子也是一天比一天好,过得美滋滋的。
他是个胸无大志的人,觉得只要日子一直这样过下去就好。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在红楼之中,与情报司人员进行面对面的对答。
“那几个人长得很高大,嗯,有多高嗯,差不多比俺高出半个头。眉眼间都是杀气,为首那个后生看起来倒还和善,但眼神却亮得吓人,倒是那个闺女他们说自己是从关中来的,但俺从前也碰见过关中来的商人,听他们口音有点不对味”
张老板磕磕绊绊的说着,不时向周围瞄几眼。心下颇为忐忑。
他自己是第一次干这勾当,但从前却没少听人说过,听到的都是按规矩,背对门帘叙述一番就完事了,结果他这次却被反复召见了好几次,这一次甚至还是聚集了很多名官员和举报者一起自己,不会是捅了什么大篓子吧
“杨老板,你觉得张老板的叙述有哪里需要补充的吗”
负责问询的情报司官员倒是和颜悦色的,但问询的流程却十分严谨,听着他的措词和波澜不惊的语气。让人不由自主的就紧张起来。
“没有,张大哥眼光很老道,说的也很详细”杨老板的回答让张老板松了口气,他不是不知道,这举报制度中暂时还没有惩罚措施。说错了也不要紧,可在这种氛围下,不知怎地,他就是不想出错。
“嗯,那麻烦你再重复一次路上的见闻吧。”
“我这次去的是关中”
在场的几个接受询问的人,张老板认识几个,这杨超就是其中之一。与另外几个同在延津开设店铺的人不同,杨超是外来的,据说是安平郡人,曾经在河北大战中立过点小功劳,有机会成为前几批海商,结果却错过了,这几年做了行商,一直往西边跑。
在白波东迁前后,河北至关中的商路相当火爆,董卓集团和朝中的百官都是有钱的主儿,而关中疲敝,物资极度匮乏,随便运点什么过去都是大赚。
不过,自从曹操大举西进,关中一带的生意就没从前那么好跑了。虽然商品的价格持续攀升,但兵荒马乱的,行商的风险也是以倍数增加,一个不好,就人货两空了。
除了跟随水师行进,进行的大宗交易的半官方商队,其他商队基本都放弃了西线,转而将目光投向了利润同样丰厚的其他几个方向,特别是海贸。
依然抱着关中商路不放的,要么是死心眼,要么是胆子特别大,想要富贵险中求的。在张老板看来,杨超似乎就属于后一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