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他是族中最强者,但是一得必有一失,专心修行,对于人心把控,领导能力确实不如玄昊。所以这族长之位才是玄昊而不是大长老本人。
“那大家的意思呢”玄昊又问向其他诸人。
“没意见”
“听族长的就是”
一只只鸿鹄纷纷出言,鸿鹄一脉很团结,根本没什么权利的争斗,也没什么可争夺的。很快就全票通过了。
“那么,就请诸位回去准备一番吧。”玄昊拍拍翅膀道。
鸿鹄一脉虽然几位主事人在此议事,但是各自的修行之地也是有所不同。信天翁、天鸥等人虽然也都是鸿鹄之相,但是也有自己的本族要照顾。
这鸿鹄一部的迁移,要整个种族迁徙到赤县神州还是要有一些准备的。
不过,随着诸多鸿鹄飞向四面八方开始准备将鸿鹄一脉迁徙的时候,天极山风烨不由微微一笑。
鸿鹄一脉,自然也早有预料。鸿鹄一脉属于水行,洪荒中水行的大能就那么几位,愿意收留偏爱和平的鸿鹄一脉的人就更少了。只有西王母和鲲鹏老祖,风烨也有办法让他们两人将鸿鹄一脉就此放弃。
黄河龙宫,元馗算算时间就让一旁的侍女将大禹招来。
这时,大禹正显化龙形与两头黄龙在黄河戏水。三条黄龙在黄河水底,不断操控水流水箭相互攻击。大禹听到元馗召见,连忙化作人形,就向龙宫赶了过去。
元馗坐在龙宫大殿等了没多久,就看到大禹跨步而来。
“大禹拜见龙君。”元馗抬头看去,只见大禹天庭饱满,虎背熊腰,颇有一股昂昂锐气。才几年不见,就这般大了吗看来那母龙哺育还是有些用的
虽然太泓将大禹寄养在元馗这里,但是并没有定下师徒名分,只是给大禹一个庇护生养之所罢了。
“大禹,你来黄河龙宫也有十余载,也该是你回返人间的时候了。”
“回去”大禹一愣。
“不错汝父当年因治水之事,才被天帝诛杀,死前怨气不散,天道有感才有了你的出世。你自天命而出,肩负治水之重任,日后尔要是治水成功,那大鲧之事,吾等自为你出头,为汝父正名。”
大禹神色一动,大禹在出世之事便知孝义,知道安葬其父,听到元馗所言,自然无有不从。
“现如今,那大洪水再度复起,诸多水族蠢蠢欲动,其中也有你父亲的关系在其中,正要你将此事了结。”元馗又拿出一柄玉圭交给大禹:“此物乃是贫道与你之信物,你可前去帝舜那里自荐治水,帝舜自会让你来主持此事,日后要是有所疑难,可用此物相请吾等龙宫一脉的水神。”
帝舜刚刚和许由讨论完人族政事,两人拿出河图洛书就要参悟一番。
河图洛书,帝舜在许由的建议下,学帝尧当初的方法,在洛水之畔沉玉璧请祀河图洛书,借此参悟其上的天道至理。而许由如此也是被人在其后指示,为的就是帮助伏羲积攒人道智慧灵光,愿力气运。
不过,他们两人虽然将河图洛书请了过来,但是借阅的时间也有所限制。他们只有九天的借阅时间,自然要抓紧时间,好生参悟一番了。
当初神农借阅七七四十九天,轩辕借阅了三十六天,后面一代不如一代,到了帝舜这里也就只是九天了。
就在两人参悟的时候,突然有士兵来报说是门口有一个名叫大禹的人来拜见帝舜。
这时候的人主还没有后世那么精贵,什么“千金之子不坐垂堂”都是戏言。不能带领人族发展,不能身先士卒同甘共苦,一切都是虚的。
不过帝舜做的也还不错,重用“八元”“八恺”治理人族,提出“行厚德,远佞人”的口号。此时民风淳朴,路不拾遗,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那大洪水之下,人族好似有一柄悬头利剑一般。
许由心中一跳,早前老师有言,这些日子会有名讳“大禹”之人在此自荐治水,莫不是此人按照老师的安排,自己是要在一旁帮衬一下吧。
“大禹”帝舜皱了皱眉,看了看桌子上的河图洛书,不由在琢磨要不要见他。
这时,许由出言道:“左右无事,人主倒不妨见上一见吧,河图洛书的参悟也不急在一时。”
“既然是许由老师的意思,那不妨见上一见吧。”帝舜见到许由如此不由道。
于是两人就把大禹召见来一番与其交谈,在许由的建言下帝舜就把治水的任务交给大禹。
“大禹,你既然有此心,继承乃父遗志,吾也不会阻拦。便让伯益、后稷两人助你一臂之力吧。”帝舜最后说道。
“大禹领命,愿立下军令状,若是此次不能将洪水治理,任由人主处置。”
大禹拱拱手,跟着一旁的伯益就离开了。帝舜望着大禹的背影,对一边的许由道:“许由老师,那大禹真的可以消除水患”
“至少值得一试不是”许由和帝舜两人接着刚才的河图洛书研究起来。
许由说道:“现如今,吾等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就让他一试吧而且他是大鲧的儿子,父债子还,大禹要是能够将大鲧未完成之事就此完成,不是也不错吗”
朝廷有人好办事,有许由在这里做内应,大禹办事自然很是顺利了。这也是当初许由被派来帮助帝舜的一个原因之一。
第六十五章河伯之诺
治水行事之前自然要好生勘探一番。大禹与伯益、后稷商议一番以后,大禹便施展神通,化作黄龙之相,将大陆走了一个遍。
将神州走了一遍,大禹对于赤县神州的情况也有所了解,心中也已有所定案。
治洪之道“疏不如堵”,与其构建土坝,截流川河,倒不如直接疏导河道,引导洪水从此流入大洋。
大禹自幼在龙宫长大,自然知道水神的跟脚,知道要疏导河道避不开这些水神而且还有那些水族要对付,于是便想到当初元馗所送的那枚玉圭。
大禹吩咐后稷在黄河之畔搭筑土坛,将玉圭敬上,摆香准备祈祷祭祀元馗。
黄河龙宫中,元馗神色一动,神念附着在玉圭上,看着大禹在黄河边祈愿,恳请元馗赐下大禹开辟河道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