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6(1 / 2)

释道:“志当存高远”

张先生听后平拍掌说道:“好一个志当存高远,好字好字。不知志远之志为何”

贾荣略作沉思后说道:“大丈夫当学卫、霍,驱逐匈奴,征战沙场,保家卫国。”

一番话说得义正言辞,就连张先生听后也是激动不已,说道:“志远之志果然不凡。”

贾荣谦虚的问道:“还未请教先生贵姓”

张先生正容道:“不敢言贵,姓张,字子荣。”

经过这么一番之后,贾荣与这位张先生更加的熟悉了。毕竟现在是在那个姓朱的将军名下做事,而这位张先生,从朱将军对他的态度就可以知道张先生定是他的心腹之人。

与张先生拉好关系,对于贾荣是有莫大的好处的,何况这位张先生的为人也是很不错的。

“志远,若是没什么事的话你就去实施你的练兵方略吧;你放心,兵练好的话,我定在朱将军面前为你请功的,见到李县令后,我也会向他举荐你的。”张先生说道。

贾荣听后也是一阵心喜,能和李县令扯上关系,这个张先生一定不简单,更坚定了要结交于他的想法。

根据张先生的交代,贾荣找到朱将军要了一百个个军中健儿。

听贾荣说是张先生的意思,朱将军二话没说,让贾荣带着他的亲笔信去找李县令要人,由此可见这位张先生绝对是朱将军的心腹。

带着朱将军的亲笔信,贾荣朝城中县衙走去;大约一刻钟,贾荣来到了县府,一路打听找到了李县令的住处。

青砖红瓦,房顶高出周边住户三尺多高,一看就是大富贵之人的居处。

贾荣走上前去轻叩门环,不久“吱呀”一声,红漆大门打开一个门缝,一位年过半百老人走了出来。

看见贾荣,问道:“不知公子有何贵干”

“我朱将军手下一名教练,今ri携朱将军书信前来与李县令有要事相商,乞求老伯通融则个。”贾荣毕恭毕敬的答道。正所谓宰相门前七品官,他可不想因为一点小事而耽误自己的练兵大计。

老人又仔细的打量了贾荣一眼,说道:“书信给我,我带去给老爷看,请公子稍带片刻。”

贾荣急忙拱手道:“有劳有劳。”

大约一盏茶的功夫,刚才的那位老人从府里走了出来,对贾荣说道:“老爷有请。”

贾荣道了声谢,一路跟随老人进了府里;府内种着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给人以一种清新的感觉,府内的格局布置,一看就是出自名家之手。

片刻功夫,贾荣跟着老人来到了县令住的地方;老人示意贾荣进去,而他则站在门外守候。

进门之后,贾荣才发现这里是书房;书架上摆着各种各样的书籍,和自己那个时代不同的是,书籍都是一堆一堆的竹签做的。

虽然在东汉的时候,纸就已经发明了出来,但在东汉末年的时候,纸还没有普遍流传于世,只是在上层的社会人之间流传,直到魏晋南北朝的时候纸才普遍于世。所以这个时候的人搬家,光书就能装几马车的,非常的麻烦。

第九章:李县令

新书上传,求收藏、求推荐;您的支持,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

贾荣在打量屋中摆设的时候,李县令也在打量着贾荣。

过了一会儿,贾荣猛然想起这时在礼节森严的古代,急忙对李县令见礼道:“卑职贾荣,拜见县令大人。”说完,竟真的跪下了。

来的时候张先生为免贾荣第一次见县令不懂得礼数,反复叮嘱贾荣见到李县令后礼节的问题;入乡随俗,贾荣也就一一记下并认真实施了。

李县令满意的点点头,对贾荣说道:“起来吧,坐。”

贾荣听见李县令发话,这才站起来,对李县令说道:“多谢大人。”

坐下后,贾荣才来得及看清李县令,长的是满身的肥肉,大腹便便,和那个朱将军仿佛是一个娘胎里生出来的一样,也不知道他的为人怎么样。

看见贾荣打量的目光,李县令清了清嗓子,对贾荣说道:“贾荣是吧,我听子荣张先生字提起过你,你的那套训练方法的确不错,年轻人,很不错,想法不错。”

贾荣听到后,急忙恭维的说道:“多谢大人赞赏,都是大人教导有方。”

李县令听见贾荣的话后也是一阵舒爽,毕竟好话人人都爱听,连带着看贾荣也顺眼了许多。

“今天不是训练的ri子吗,你来这有什么事”李县令对贾荣说道。

贾荣对李县令拱手说道:“前时的训练之法,士兵已经适应;我想请大人派遣军中士兵,训练他们阵前厮杀的本领,ri后好为大人效劳。”

李县令听了后长叹一声说道:“哪能为我效劳啊,等你们训练完了就送到军中去了;不过你的想法倒是不错,值得一试。”

“全赖大人栽培,其实无论我们去什么地方,都是大人您带出来的士兵,就是别人看了也说大人教导有方啊。”贾荣说道。

一番话说得李县令也是呵呵直笑,直夸贾荣脑子机灵,将来一定是可树之才。

李县令对贾荣说道:“好了,我已经知道了,等下你去军中里挑选士兵吧,具体工作你和子荣仔细商谈,一定不能有什么差错。”

“多谢大人,卑职一定不辜负大人厚望。”贾荣说道。

也不知道这个张先生究竟是什么来头,李县令对他这么信任。

带着李县令的口谕,贾荣来到河池县军中挑选了一百名士兵,其实这些士兵大多也是没有上过战场,不过毕竟懂得战场厮杀的技能,所以贾荣还是对他们训练那些少年兵之后的成果还是抱有很大的期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