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窥视,陈峰就看到一股暖流从神袋处借助藤原千雪的私处涌入,然后如狂风破浪般往其脑海里涌去。
轰的一声,暖流如破闸的洪水一样充斥了藤原千雪的大脑,瞬间,藤原千雪整个人只感到一阵轰然,紧接着意识就开始变得抽离了起来。
看到藤原千雪的情况,陈峰不由想起了自己在佛学里所看的一个知识:人有八识,称之为八大天王,分别为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意识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
现在心理学上,研究到前六识为止。但是在佛法上的分析,还有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的存在。
末那识:末那是梵语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
这种我执的具体表现是,我的具体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有其余势,以种子的形式,摄藏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中。末那识在下意识层面执取这些种子,以之为我。实际上,这些种子都是无始来前灭后生、非常非断的作用。
金刚经中最重要的三句话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中本来无常,末那识以这样虚妄的东西为我,因此生起贪、嗔、痴、疑、慢和爱恋与憎恶等种种烦恼。
佛家八识 3
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但因它执着自我,所以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末那识所执着的我是什么呢就是最后一个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阿赖耶是梵音,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
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由无明而起的妄想概念称为阿赖耶识的见分,再因这妄想概念而幻现一种对象的境界,称为阿赖耶识的相分。
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受报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所以此识有能藏的含义。前七识的作用是能熏能缘,第八识是前七识所熏所缘,所以有所藏义。第七识恒定执此识中的见分为我,而为它所爱,所以有我爱执藏义。
佛家认为,人之所以能够成佛,在于人拥有八识。
在此八识中,有一个共同的心识,决定着前五个心识的取舍与认识作用,那就是意识。例如:一幅图画,某甲看这画是眼识在作用,然而能使他兴起赞叹、留恋、回想等心理活动者,却是第六识意识在取决;如果某乙同样看这幅画,同样的眼识作用后,其第六识意识却发出厌恶、排拒等心理活动,这便证明了:人的意识不同,故反应不同。
由此可知,基本上人的五识是差不多的,而每个人的反应行为却不尽相同,其关键便在每个人的意识不同平常我们说:“我想”或“我喜欢”、“我不要”等等,其实都是第六识意识的活动作用。
意识的活动非常广而又影响深刻,比如事过境迁的回味,陈年往事仍记忆犹新等等,以至于睡觉时的做梦,非睡觉时的幻想都是。可是意识的作用并不是凭空而来的。例如:某人时常称赞你,你便对此有浓厚的好感,心里也有很深的印象。例如:有些人总是最关心自己的利益;总认为自己强过别人,自己是最好的等等,这正是我执的作用,即佛经上所说的第七识末那识,也叫污染识。
为什么叫污染识意思是它是总结前六识所摄取的外境与感受,长久记忆并保存的地方,诸如恩怨、忧喜、爱恨、善恶、好坏等,所以也油然使人有贪、嗔、痴、邪见等心意的永久执著,有人便称这些执著为心魔。
由前七识所产生的思想行为和意念,大体上就有善恶之别,这便是业或业因,当人走完一生时,这些业因便如种子一般,全部收藏在第八识一阿赖耶识,随着转生他界。阿赖耶识是梵文,意思是含藏,也就是收藏包含前七识所造作出来的善恶诸业业因。由于业因全部储藏在第八识,跟着人转世轮回后,再一一随着其他因缘的成熟,一幕幕重演出来,因此常人所称的灵魂,往往就是指第八识了。
佛家八识 4
但就佛教的观点而言,人是没有所谓的灵魂,因为万事万物俱是生灭无常的,物质界或精神均是,绝无一成不变的,时刻都在变化、生灭第八识正如一座大仓库,时刻不停在搬进种子业因,也时刻在搬出果实业果。或行为感受,同样是瞬息万变的,在刹那的念念生灭和念念变动间,第八识不可能离业种而独立存在,正如水的潮流之所以为潮流,正是在其相续不断,一旦离了连续不断的水性,便不是潮流了。
对于大众来说,前六识很容易理解,后二识不宜理解。
佛家宣化上人有一段佛学问答:
何为第八识
宣化上人答:楞严经原文,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
宣化上人开示:解结要由次第来解开。但最初怎会结缚在一起呢是因依真起妄。妄有六结,六结即五阴,由不生不灭之如来藏,因一念无明,晦昧为空,便和有生灭之妄相互相结合,而成阿赖耶识,即第八识。第八识本来叫含藏识,即如来藏,因受无明薰染,变成阿赖耶识。故由识阴先起而有行阴,即第七识,末那识又叫传达识,专传达六识之意思到八识处。然后有想阴,即第六识,再有受阴,即前五识;再有色阴,即内之根身,外之世界。前四阴比较微细,每阴有一结,色阴比较粗,故有二结。解结要从内向外,亦即从粗至细,次第解开;六结解尽,五阴消灭,五浊亦就澄清。因推究根本,是由六根和五阴混合在一起而生出五浊,便有种种烦恼障碍。现在要解结,便不要向外驰求,跟著识阴到处乱跑。因我人最初受生是由识阴。由识阴和五阴结成生死缚,便不得解脱。现在先由识阴解除,一根解脱,其他五根也就清除。
修道入手法门,也要从六根门头来修;眼不随色转,耳不随声转,鼻不随香转,舌不随味转,身不随触转,意不随法转,把六根门头境界,旋转过来,收拾身心,反求诸己。再选择最圆满之根来修。眼根、鼻根和身根不圆满,耳根、舌根和意根最圆满。佛暗示耳根最圆满,但没有言明,要阿自己选择,若证得一根圆通,余五根之结亦解,便能入圣人之法性流,逆凡夫之生死流,就能成正等正觉。
说到这个,其实也可以跟脑电波相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