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41(1 / 2)

滨两大城市房屋多为木结构,火势蔓延在高层楼房之间形成“火流”,转眼汇聚成火海,人们呼救声不绝于耳。

慌乱中,很多人拥往室外空旷地带,广场、公园、学校操场立马成了人们的避难所。据东京纪事报记载:“一些人跑到街上,虽逃离了震魔,又遇上了火妖。他们倒在地上,浑身都是火烫的血泡。比起那些被烧得只剩一把灰的人来说,他们也许是幸运的。那一堆堆、一片片的灰烬,究竟包含着多少生命呢没有人知道”

约4万人避难于东京墨田区军用被服厂广场,广场面积与一个体育场一般大小。因地处下风,呼啸而来的“火流”点燃了被服厂堆放的军装以及市民随身携带的行李。不久广场被猛烈的大火包围,无路可逃。乱成一团的灾民,推拉踩踏中,最后有3。8万人葬身火海。

东京湾甚至发生了“水上火葬”的悲剧。3000多灾民因无法忍受灼热,跳进了东京湾,以木板等物体为载体,漂浮在水面。傍晚时分,附近标准石油公司及其油库传来巨大的爆炸声,数十万吨原油泄入海湾。爆炸引发熊熊烈焰,火势猛于虎,东京湾附近海域不久被烧得滚烫。“水深火热”中,侥幸在陆上避开大火的灾民,竟在海里被活活烫死。

横滨公园里发生了同样惨不忍睹的一幕。为逃避大火,数百人跳入水池中,人坐在水里,只露出头在水面上呼吸。大火袭来后,公园里2。4万多人被烈火吞没。公园里的湖水被大火烤灼得沸腾,躲在水里的人最终在劫难逃。

许多幸存者逃到海岸边或船上,结果地震形成的海啸掀起滔天巨浪,摧毁了东京、横滨的港湾与码头,8000多艘各类船只沉没、解体。海水内灌退去后,东京等地的海滩到处都是木制房屋的屋顶、床板、门窗和人的遗骸,怵目惊心。地震还引发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在横滨田沪山区,一大片山林以每小时90多公里的速度从山上滑下山谷,碾过一条铁路和一个村庄,带着一火车和一村庄的人冲入了海湾,方圆几公里的水域变成了血红色。

9月3日,李合计才从他打工所在的五丁目住处搬过来的。突然来袭的大地震,以及震后的海啸和大火,几乎摧毁了整个东京。极度的恐惧令这些衣衫褴褛的温州打工仔们聚集在一起。

他们来到日本,都是因为家乡太穷了。浙江虽是鱼米之乡,却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农田极少,而这“七山”就集中在浙南的温州、处州等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飞速发展,不少老乡们便漂洋过海来到日本打工,地震前人数已达4000人左右。李合计在去年的闰五月来到日本,加入到打工仔的行列,每天只赚取23日元的血汗钱。

晚上9点多钟日本时间,客栈的宁静被蜂拥而至的日本人打碎了。数百名日本“青年自警团”相当于联防队或民兵组织团员、警察和军人,冲进了这家小小的客栈,要求中国人立即起身,送他们回国。

李合计们被赶出了客栈,日本人引领着他们在店外的空地上集合。

突然,日本人高喊:“地震卧倒”

174名中国人乖乖地卧倒在颤抖的大地上。日本人蜂拥而上,斧劈、刀砍、剑刺、钩扎,中国人的惨嚎声响彻天际,与大地的隆隆声呼应着。

李合计昏死了过去,他的头部及右耳后被打开了一个大洞。同伴们垂死前挣扎扭动,一些人爬到了他的身上。在这些尸首的遮盖下,他成了174人中唯一的幸存者。

此外,横滨等华人聚居区,也发生了屠杀华工的事件。据日本学者仁木富美子查证:1923年9月间旅日华人总共被害人数为758人,其中死656人,伤91人,失踪11人,90是温州人不过日本人不知道的是,在一边的一个楼房上,一架录像机正对着他们。对此屠杀陈绍也感到无奈,在一天前,在日的间谍就向他报告说,日本人借着日本地震,想要屠杀其他异己分子。虽然有不少间谍在日本,但是还无法形成有效的战斗力,对这种事根本无法阻止,不过录像机的存在,会把这一暴行,告诉全世界。

而在此时的北平,在中央政府的号召下,正在全民总动员,为日本抗震救灾捐粮捐款捐衣,这将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对外援助。此时国内军阀混战,国弱民穷。甲午中日战争、包括日本在内的八国联军入侵、在中国东北进行的日俄战争等一连串伤痛,记忆犹新。但北洋政府还是号召各界捐弃战争前嫌,不抵制日货,并捐款捐物,以减轻日本人民负担,同时下令暂免食品、服装、药品、卫生材料等出口日本的关税。外交总长顾维钧提出:对于日本震灾,“我国本救灾恤邻之义,不容袖手旁观,应由政府下令,劝国民共同筹款赈恤”。各阁员都表示赞成,由财政部迅速筹银20万元汇交日本政府,当时1元钱能买40斤大米。

当陈绍看到所有的材料时,顿时怒火中烧。此时在日本的间谍也把许多屠杀的照片发了回来,电影也在途中。他想了想,直接拿起桌上的电话。

“王杰,告知电台,我要在广播上发言,亲自告诉国民,那些日本人干的好事。”

“是。”

现在的广播波及面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已经扩大到全国范围。许多的乡镇也建起了广播站,对这个时常有戏曲的新鲜东西,所有的农民和各行业人才,一天的忙碌后,都习惯性的坐在广播下,缓解一天的疲劳,偶尔也能知道当今天下大事。

经过一天的忙碌,黄昏时,乡镇的打谷场上立着一根长长的杆子,杆子上有个扩音器。杆子下已经聚集的许许多多的群众,有的自备椅子,有的干脆直接坐在地上。黄昏的时候,广播每天都可以听到小曲,还有许多小故事、笑话之类的节目。

就在大家对一段笑话开怀大笑的时候,广播突然中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