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215(1 / 2)

今天下太平,这时候跳出来让朝廷封王,那属于没事找抽型,正好让益州司马防和江东孙坚等人寻到攻打荆州的理由和借口。刘表虽然在军事上没有政治那么杰出,但也是个明白人,他心里很清楚大汉南方四州益州、荆州、扬州、吴州,不过是貌合神离,相互之间都在提防和算计,只等着谁犯了错误,便来落井下石。

目前看来晋国对于荆州的威胁还很有限,最危险的自然属冀州袁绍、凉州董卓和司隶地区。但是一旦赵兴按捺不住,兴兵讨伐某方势力,则天下安定的脆弱局面立即会被打破,到时候相互紧邻的势力就会乘势攻伐,抢占地盘,增加势力。到时候,如果刘表还不封王,那就很有可能让手下将士失望,结果造成军心民心不稳。

经过与手下文武幕僚商议,刘表的应对策略是:继续不遗余力地治理州郡,严格操练步军和水师,大量修筑各类防御设施,派出士人和工匠前往晋国学艺,明面上交好赵兴,推动和鼓励南北通商,不断巩固和提高荆州的综合实力,坐等乱起之后,再做相应的调整和部署。

如此看来,刘表手下也是有能人啊。这些措施和方略,每一条都很关键重要,而且把准了时局脉搏,丝毫不比曹操、袁绍等势力做出的分析判断低下,真可谓安身保命的良策。

不急于封王的刘表,安坐襄阳城中,天天和名士们高谈阔论,让人继续误解他不过是个徒有虚表的人

第九卷 攘外安内 第四二零章 庞统江东见陆绩

就在刘表与荆楚一地的社会名流们坐而论道,唾沫横飞的时候,自然不会在乎一位本地小伙子,正乘坐渡船顺流而下,准备投靠江东的孙坚。

这位小伙子名叫庞统,字士元,是地道的襄阳人。

庞统年轻时,为人朴钝,无人赏识。加之他的容貌普通,面皮微黑,与一表人才的刘表相比较,那简直就是土鸡跟凤凰相比较,所以不被荆楚当地的社会名流们所赏识和推荐,也就在情理之中。

只有庞统的叔父庞德公十分看重他,认为他是个不同寻常的人。庞统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他毫不在意世人的评价与看法,与诸葛亮、崔州平、孟公威、石韬等人求学于颍川名士司马徽座下,经常还与黄承彦、庞德公等人进行辩论。

通过观察和考校,司马徽对于庞统也十分欣赏,称他是南阳一带首屈一指的人才,并将他与诸葛亮相提并论,称两人一为“卧龙”、一为“凤雏”。“凤雏”的意思,就是凤的雏鸟,也就是小凤凰,寓意假以时日,庞统一定会高翔九天,清鸣云中。

诸葛亮前段时日离开南阳之后,大孔明三岁的庞统也开始谋划自己的人生道路。

庞统心里很清楚,什么“卧龙”、“凤雏”的雅号都是浮云,如果不能选择一个好主子投靠,不能再仕途上大展身手,就算自己有通天彻地的本事,最终也只会黄土一堆埋进坟墓。

对于刘表此人,年轻气盛的诸葛亮和庞统都不怎么看好,总觉得此人有些虚里冒套,夸夸其谈。他们更欣赏像赵兴、曹操、孙坚这种文武兼备,锐气蓬勃的主公。

实际上,这也是所有年轻人爱犯的毛病。不喜欢听上了年纪的人摆老资格、罗里吧嗦、动不动一副语重心长的口气训诫自己而且,最为关键的是,刘表也是个喜欢看长相选人才的主,歪瓜裂枣在他帐下是没有出路的。

那么,庞统为何不选择与孔明一起北游,货比三家之后再做抉择呢因为古人的乡土观念很重,“故土难离”。与诸葛亮这位外来户不同,庞统作为土生土长的襄阳人,不愿意大老远跑到北面去出仕为官,而江东孙坚距离襄阳并不遥远,气候相似,加之孙坚此人颇有霸王之风,也算是个好靠山,所以庞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沿江而下,前往吴州求见于孙坚。

一路顺风顺水,不几日庞统便到了吴州治所吴县今苏州。进得城后,籍籍无名的庞统这才发现自己无人举荐,就这么冒冒失失地去见孙坚,根本就是个笑话。于是他向城内的百姓打听,问城里可有什么名士,百姓纷纷答曰“陆绩、顾劭今在城内,乃江东才俊”庞统按照百姓的指点,寻到陆绩府上,向门人递上名帖,等候主人的会见。

说起陆绩这个人来,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要说他是汉末庐江太守陆康的儿子,跟陆逊是同族,这下大家就知道了。按辈分,陆逊该管陆绩叫叔叔。关于陆逊的故事,咱们后面慢慢聊,现在先说陆绩。

陆绩,字公纪,吴县苏州人,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是个类似于蔡邕的人物。一般来说,能够注解易经的人,都是牛逼的近乎于神仙一样的人物,这陆绩在江东的名声就很大,许多士人都愿意前来与他交往,好增加自己的名气。

历史上,陆绩曾在郁林郡今广西桂平城西南担任太守。当他任期满了返会吴县时,因为路上行程艰险难行,便只好从水路返回老家。起程的当天,有不少地方官员和两岸百姓,自发到江边码头送别陆绩。当官船开到铜鼓滩卵石大滩时,由于黔、郁两江汇流之地水势湍急,由于陆绩任职时从不收取贿赂财礼,随身没有带多少行李,而船上的行李也只是原来他上任时带来的,所以轻舟渡水难压风浪,船只摇摆不定。

无奈之下,船家建议陆大人靠近铜鼓滩,请人搬一些大石头放到船上压舱。陆绩同意了这个办法,当大石头被附近一群自告奋勇的村民抬上船之后,陆绩拱手拜谢百姓说道:“我在布山当官许多年,打心底把布山视为第二个故乡。布山盛产名茶、名果、名桂,天下闻名,但我都不带回去。我只带上这块石头返回故乡,一来可以压船,二来以后如果思念布山,看到这块石头就会想起布山。我会永远思念布山,不会忘记布山百姓对我的爱戴”

船家和前来义务搬石的百姓听完陆绩这番话,看着这位两袖清风的父母官立于船头渐行渐远,无不感动流涕。

一位是襄阳智谋高绝的凤雏,一位是吴州名望正隆的名士,庞统与陆绩的相见,仿佛冥冥之中早有定数。

陆绩听门人通报说荆楚“凤雏”先生前来拜会,赶紧小跑着出来迎接。

咋一照面之下,陆绩看到门外一位其貌不扬,面容黝黑的汉子正气定神闲地静候原地,虽然心里犯着嘀咕,但嘴上却是热情地说道:“常听人言,南阳”水镜先生“司马徽座下有卧龙凤雏两位高徒,今日得见凤雏,真乃三生有幸”

庞统看到打陆府中出来一位容貌雄壮、举止得体的年轻士子,谈吐表现热情适度,于是心生好感,谦虚地回答:“襄阳山野草民,徒有虚名,今日冒昧前来叨扰公纪先生,还请恕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