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精绝等部落可能的骚扰。”
“西凉军由马超率领,经由交河要塞北出天山,绕道乌孙国的身后,顺着伊犁河而下,将乌孙国一分为二;焉耆车师联军由马岱、马休率领,尾随于西凉军身后,主要负责控制伊犁河以北的一半乌孙疆域,确保彻底切断北乌孙对王帐赤谷城的增援;西凉军兵抵伊塞克湖北的阿纳尼耶沃后,绕湖向南而进,直扑乌孙王都,以最快的速度拿下赤谷城”
“西路军由我亲自指挥,东路军则由马超和田豫共同指挥,我们这次的行动宗旨是要做到快、准、狠。快,就是要以最快的速度抵达各自的作战区域;准,就是要准确地寻找到各自的攻击对象;狠,就是要全面展示我们的力量,让乌孙人彻底绝望,生不出反抗的心思”
关羽话语落地,帐内各级将领顿时兴奋异常,大家围着已经标绘好的行军路线,相互交流着心里的想法。
过了一会儿,刘虞起身清了清嗓子,然后用不太尖锐,但却清晰的语调说道:“诸位将领,大家先安静下来听我再说上几句。”
到底都是训练有素的将领,刘虞虽然不是武职,但乃平西王钦定的王相,他一开口说话,大家都知道肯定有重要的事情要交待,所以立刻安静下来,认真倾听刘虞的说话。
刘虞便又接着说道:“此次出兵乌孙的重要意义,想必大家都很清楚,吾在这里不再赘言。我今天想要告诉各位的是,我们出兵不是为了炫耀武力,也不是为了徒增当地民众的伤亡,我们是要以最充分的准备,最小的代价,拿下一个最完整的乌孙国”
“乌孙国地处天山北麓,极盛时占有整个伊犁河流域和西天山的广大土地,王帐设在距离伊塞克湖南岸不远的赤谷城。乌孙国西北与康居、西与大宛相接,南面与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诸番国相接,原本焉耆、龟兹、姑墨、温宿等小部落都在乌孙国的势力范围之内。自前汉以来,乌孙便成为大汉属国,朝廷也一直想要控制乌孙国的政治,可是屡次施展各种手段,都未曾得逞,所以乌孙国从未被并入大汉版图,而是游离于西域长史府之外。”
“乌孙境内有多处大湖,中间又有伊犁河经过,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大粮仓,只要我们拿下了乌孙全境,则今后不再为吃粮问题担忧。等到稳固了乌孙形势之后,便可以向西挺进康居高原,将平西王的大旗插向更为遥远的西部,实现自有汉以来真正意义上的开疆拓土”
刘虞的话语结束之后,又是引得大家一阵议论。
当日军议结束之后,第二天各军按照既定行军时间分头行动。六万平西军和昆仑军步兵按照建制鱼贯而行,先是颜良率领两万平西军抵近龟兹国的延城一带,为后续的四万部队打开了通道;接着关羽带着文丑,率领两万中军继续向前挺进,抵达温宿一带之后,控制了附近的局面,又为徐荣的右军两万部队打开了西进的通道;最后徐荣率领两万昆仑军士兵抵达尉头至疏勒一带,摆好了接战的阵势。
在西路军推进的同时,马超统率三万西凉骑兵和两万焉耆车师联军先向东行进了一百多里,然后经交河要塞通过了天山山麓,接着折向而西,按照既定的方针开始了对乌孙国的分块切割。
至此,平西军团第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在西域全面展开
第十五卷 威服四方 第七七二章 乌孙常有十万骑
自去年初苍狼军和西凉军出玉门关以来,赵兴手下的部队先后有十几万人来来回回地在玉门关至焉耆一带折腾,虽然距离天山北麓的乌孙国有数百里之遥,而且还被东西走向的哈尔克山、萨阿尔明山阻挡,但这种惊天动地而且持续了大半年的兵力行动,无论如何也会传到天山西北边乌孙国那边去。
关于乌孙国,汉书西域传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地莽平。多雨,寒。山多松。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国多马,富人至四五千匹。民刚恶,贪狼无信,多寇盗,最为强国”。
这是天山脚下一个强悍的游牧民族,位于丝绸之路的要冲,在曾经的大汉帝国与匈奴的较量中,乌孙国承受着来自双方的压力和拉拢,始终摇摆不定。
乌孙国是一个氏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军事组织紧密结合的宗法奴隶制社会。汉书西域传中记载:“乌孙国,大昆弥治赤谷城,去长安八千九百里相大禄,左右大将二人,侯三人,大将、都尉各一人,大监二人,大吏一人,舍中大吏二人,骑君一人。”
这是一个将氏族血缘组织与军事和行政组织混融在一起的游牧国家。“大昆弥”是乌孙的最高统治者,其下还设有相、大禄,而后次第还设有大将、侯至骑君诸等官职,而这些重要的官职,多为王族后裔或亲族来担任。
春秋战国以前,乌孙族曾经在现今宁夏固原一带游牧,其后他们才逐渐迁徒到河西地区。早在西汉以前,乌孙族便在河西走廊上建立了自己的国度,其开国君主猎骄靡为大昆弥,以长子为太子,而次子即为“大禄”。乌孙族在向西迁徙之前,曾游牧于敦煌、祁连山一带,接近中原地区,受汉文化影响,所以才有相大禄、左右都尉这种类似于汉制的官制。
前汉时期,匈奴人在大汉北方兴起,逐渐压迫乌孙人的生存空间,于是他们向西迁徙,直到越过天山北麓,进入水土肥沃的伊犁河流域和准噶尔盆地,便在这里定居繁盛起来。无论是西汉王朝还是东汉王朝,都没能真正将乌孙国纳入自己的版图之中,最好的情况下,也就是进行了联姻,可以影响到乌苏国的一些内政。
以汉武大帝如此强悍的一个猛人,最终却未能降伏乌孙,是有原因的。
别看乌孙国还是落后的奴隶制国家,但他同时还是一个将血缘与宗法融合到国家内部的氏族制国家。在其“十二万户”的乌孙居民中,按户口征男丁为兵,时常有“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
乌孙国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合畜牧业,因此畜牧发达。伊犁草原地势平坦,有肥沃的黑钙土及栗钙土,植被相当茂盛,是优良的草场。乌孙国盛产马匹,国中富贵人家最多的拥有四五千匹良马。乌孙国的马匹品种优良,是仅次大宛马的“西极”。除马以外,他们还牧畜有羊、牛、驴、骆驼、犬等,其中以羊居多。公元前33年至前16年,雌栗靡为乌孙国大昆弥的时候,全国牲畜数量高达450万头,这个数量已经是如今晋国以北广袤大漠每年牲畜数量的一半左右。
岁月流逝,匈奴人已经不复存在,取代匈奴人强盛起来的鲜卑人也被赵兴清除的只剩下辽东鲜卑一点残余。而据守在伊犁河与准噶尔盆地以南区域的乌孙人也遭受了北匈奴向西迁徙以及鲜卑人向西扩张时的攻打,如今不复两百年前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