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484(1 / 2)

军只是围而不攻的话,只怕粮草断绝之日,便是我们败亡之时啊”

曹仁点头,同意夏侯惇的分析,他紧皱眉头说道:“最让我感到危险的是,晋国东路军主帅赵云到现在仍然沒有出现,甄城外围已经发现了吕布、张燕、臧霸等将领,乘氏又发现了高顺,唯独不见赵云和郭嘉”

跟随曹仁同來甄城的副将于禁在一旁说道:“二位将军,末将倒是有个想法,想必可以摆脱眼前的危机。”

夏侯惇和曹仁也知道于禁素有军事才能,所以一起将征询的目光投向于禁。

于禁说道:“从城外晋军的部署來看,彼方并无意于发动攻城之战,则吾方的主力只能困守城内毫无建树。若是再这么拖下去,粮草即将告罄不说,关键是我们不知道身居洛阳的赵国昌会不会继续派兵增援兖州。一旦洛阳方面出兵增援,则吾军危矣”

“吾以为,当派出一支偏师佯装出城攻打如今兵力薄弱的濮阳,然后让主力部队从甄城以北渡过黄河,直扑吕布军留在河北顿丘城内的粮草辎重,然后再抢攻邺城,一旦占据邺城之后,则东路军必定惊慌失措从兖州赶往冀州围攻吾军,兖州之危便可解除。”

夏侯惇当初便有强渡黄河北上的打算,如今听了于禁的建议之后,不由得眼睛一亮,他说道:“文则之言甚合吾意,吾军主力北渡黄河,看似自寻死路,然置之死地而后生,只要得到了粮草辎重,我们在冀州境内搅他个天翻地覆,也好让赵国昌头痛一番。如果能够夺下邺城,等到东路军來围攻吾方时,我们可以继续向北冲进无兵驻守的冀州北部区域,吸引赵国昌派出更多的兵力前來围剿吾军”

曹仁思索半天,也实在想不出比这更好的办法脱困,于是便同意了于禁的意见。经过一番商议,夏侯惇和曹仁最终定下由夏侯惇部将孙礼和曹仁部将曹休二人率领三万兵马出城向西佯攻濮阳,他们则率领八万主力部队迅速北渡黄河的具体计划。

都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赵国昌”,夏侯惇、曹仁和于禁三人合谋的这一出“金蝉脱壳”之计,一旦成功,还真会彻底搞乱了东路军费尽力气布下的这个局。

第二十卷 煮酒天下 第九六七章 关门捉贼廿二计

赵兴指挥大军作战,最让人捉摸不定的便是他麾下的具体兵力,这跟他习惯于将部队番号和代号两个混合起來使用有很大的关系。

所谓的番号,便是绣在旗帜上的名号,也就是一支部队成军之初,主将从赵兴手中亲手接过的那面旗帜上绣着的本军称谓。从“卧虎军”、“飞虎军”直到“水师陆战队”,十多支以军为单位的作战部队都由赵兴亲自命名。

所谓的代号,则是用來传送军事情报和对外宣传时所用,一律采取了四位数的编码方式,而且每隔一段时间,便会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更换。如长期驻守晋国的卧虎军,番号从成军到现在便沒有改变过,但代号就发生过数次变动,最近一次则被定位1281部队。

可别小看了这个简单的手段,只要运用得当,便会让外界始终摸不到晋国各路兵力的虚实。比如这一次赵兴入主洛阳,随行从卧虎城带來了由卧虎军和辽东军组成的五万步兵,外人便不知道其中到底有多少兵力属于卧虎军,又有多少兵力属于辽东军。因为出现在普通人视野中的只是两组四位数的编码,大家看着统一制式的军队进进出出,很难分辨的出谁是谁。

卧虎城外一场大战,虽然给北路军团造成了两万多人的死伤,但整个北路军团的兵力在战后立即便得到了补充。这样迅捷的兵力补充速度,完全依赖于晋国成熟健全的兵役制度。别忘了,卢植率领大军冲进箕关之后,晋国各地可是有许多的年轻后生自发涌到卧虎城來报名投军的

北路军元帅徐晃从晋国各地的预备役士兵中抽调了两万六千人,将此前卧虎军和辽东军与卢植大军作战中因为牺牲和重伤而减员的缺额补满,然后又从各地踊跃前來报名参军的青壮之中挑选出四万六千人作为预备役兵源,随即送入卧虎训练团进行基本的训练。

这四万六千人经过裴元绍和王路组织的三个月初步训练之后,其中两万六千人仍然分配到各地,回填此前晋国预备役人数的空缺,剩余两万人则会被送往洛阳,今后专门负责洛阳地区的内部治安和巡逻缉捕等工作。

赵兴搞的这一套预备兵役制度,跟后世的可不同。后世的预备役部队主体是从退出现役的职业官兵中选取,而晋国的预备役却是正式进入晋国正规军的唯一通道。晋国的预备役,可以将其理解为宪兵、警察、城管、民团的混合体,其综合战力高于民团和城管,略微低于宪兵,是培养晋国正规作战士兵的摇篮。

在赵兴的治国方针下,保家卫国的武人与治国安邦的文人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都是以功勋來作为升迁的主要衡量依据。一旦穷苦人家的孩子加入到正规军的行列之中,那就相当于摸到了改变人生机遇和社会地位的门槛,由此引起的便是晋国境内青壮男子人人想要当兵上战场博取功名的持久热潮,而赵兴似乎对于这种尚武的现象也持默许的态度。

赵兴当然不会告诉大家说:就算今后大汉统一了,我们仍然需要更多的部队,前往世界各地驻守重要港口和城池,因为我的理想是将大汉的旗帜插遍所有太阳能够照耀到的土地之上

不管赵兴今后的打算会是多么的壮阔瑰丽,但注定要落在一寸土、一寸血的艰苦争夺之中。当夏侯惇、曹仁和于禁等人算计着逆袭河北的时候,负责押送卢植军降兵前往幽州训练团的两万定远军骑兵已经悄无声息地进入到了邺城。已经得到补充的卧虎军,只是派出两万人随赵兴南渡,然后留下一万人留守箕关和壶关,还有一万人则是混在辽东军士兵的行列之中,悄然抵达了邺城。

这么算起來,看似无兵驻守的邺城,其实上有两万骑兵和两万步兵悄然无声地驻扎在其中。如果只是这四万步骑混合的部队入驻邺城的话,倒也算不得多大的威慑,关键是东路军元帅赵云和大军师郭嘉率领着两万延州土著士兵抢先一步渡河,如今已将部队驻扎于内黄城内,这对于孤军强渡黄河北岸的夏侯惇和曹仁军而言,那可是致命的威胁。

两万延州土著士兵,是黑山军当年在延州半岛凭借强悍的武力抓获的一群半岛土著青壮,一开始的战力并不如何突出。当赵云接手了这两万人的杂毛部队后,情况便变得让人难以琢磨。

许多了解三韩半岛的人都知道,三韩半岛上的土著居民属于那种典型的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倔驴,一般人根本无法制服,但这个问題到了赵子龙将军面前,便成了十分轻松易解的问題。赵子龙将军凭借着个人出神入化的武力和英俊不凡的形象,在最短的时间内便成为三韩土著雇佣军士兵心目中的“军神”。

试想一下,三韩半岛那片兔子都懒得在上面拉屎的土地上,如何能够长出赵子龙这般英俊潇洒的将军和元帅更为关键的是,就三韩半岛上长出的这群棒槌,又有哪个能够抵挡得住赵云的英武不凡所以,从三韩半岛的土著士兵运输至青州地界之后,他们便视青州军团的赵子龙将军为天神下凡一般的人物,沒有任何人敢于违逆赵云的命令。

正是因为三韩土著士兵对于赵云无条件的信服,所以赵云一直将这支人数不算太多的外來兵团留在身边,轻易不让其他将领率领。不是赵云贪恋兵权,实在是三韩土著兵团难以驾驭,若非那种个人魅力十分突出的将领,根本无法让这群來自半岛上的土著士兵服服帖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