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武大臣做到,岂不是太滑稽了。
偏偏这样的风气,在朝廷里面很是盛行。
朱由检很是信任温体仁,这些年以来,温体仁的内阁首辅,做的还是不错的,至少稳定住了朝廷的局面,但还是有不少的言官弹劾温体仁。
从这方面来看,朱由检对言官不是很感兴趣,但他也不能够堵住言官的嘴,那样的话,还不知道下面怎么议论他这个皇帝。
苏天成上这份奏折,已经是很不简单了,很多的话当然是不敢说的,牵涉到皇家的内部事情了,稍微不注意,就是掉脑袋的罪过了。
“皇上如此说了,臣斗胆了。”
苏天成再次整理了自身的情绪,侃侃而谈了。
“皇上,臣写出来这份奏折,最主要的目的,是为巩固皇权,为了让皇上的旨意更加迅速的贯彻下去,这里面的原因,臣在奏折里面,已经详细说过了。”
“皇上还记得三国志之中的故事,曹co准备攻打东吴,东吴的大臣都建议投降,可孙权无法投降,大臣投降之后,依旧能够被重用,享受荣华富贵,但孙权就不行了,必然遭遇到厄运,这个故事,其实也说明了,皇上与大臣的目的是不一致的。”
“臣如此说,绝非是为了污蔑武大臣的意思。”
“苏爱卿,你的奏折里面,重点提到了这个问题,朕想听听你的真话,有什么话,悉数都说出来。”
“皇上,臣若是说出来了,恳请皇上仔细思索,不要被臣所说的观点左右,若是因为臣说出来的这些观点,影响到朝廷的稳定,臣就是千古罪人了。”
朱由检点点头,没有说话,从苏天成的奏折里面,他已经发现了问题,虽然苏天成没有明确的表述,但其中有些事情,是他没有思考到的,或者说是没有发现原因的。
“臣以为,朝廷之中最大的问题,还是党争,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已经形成了难以消除的痼疾,若是不能够想到好的办法,我大明朝的振兴,不过是一句空话。”
“第一个方面,党争致使官僚集团开始形成,朝廷中的武官员,已经转变为官僚地主阶层,他们集官员、地主、商贾于一身,他们利用手里的权力,兼并土地,隐瞒财产,逃避税收,一味索取,不讲奉献,他们谋取做大的商业暴利,直接控制走私,致使朝廷的财政收入大幅度的下滑,他们甚至开始控制军队,为自身谋利益,在他们的眼里,国家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是颠倒的,为了自身的利益,他们不会在乎国家的贫穷。”
“第二个方面,党争致使官集团开始对抗皇权,官虽然不能够世袭,但官员的家族子弟,绝大部分都能够直接进入官僚队伍,就是科举不能够高中,也可以通过国子监等形式,进入到官僚队伍,他们通过家族和宗族的形式,慢慢开始控制朝政,进入朝廷的宗族子弟越多,他们的利益越是能够得到保证,最为明显的例子,是海禁和盐税的事宜,这些都是能够直接增加朝廷收入的,但他们反对,臣在江宁县的做法,就是要开海禁,征收盐税,禁止私盐的蔓延。”
“臣迎娶了县主朱审馨,就是皇室成员了,故而一直都在思考这方面的问题,为何朝廷中的诸多言官,包括诸多的大臣,不惜被鞭笞甚至是砍头,也要直接在朝堂和皇上辩论,若说他们都是大公无私,忠心耿耿,臣不相信,他们这样做,博取到了最好的名声,皇上基于礼仪,不能够也不敢惩治他们,长此以往,诸多的大臣,为了一点的小事情,争论不休,甚至有人利用这样的形式,阻止有悖于自身利益的政策实施,这样的情形持续下去,国家利益必然遭受到损失。”
“臣一直都认为,人人都是有着自私的想法的,就说臣的想法,入朝为官,至少能够养活家人,让家人有着体面的地位,若是这一点都不过了,空口谈什么做出来贡献,那太虚假了,不能够令人信服。”
“臣建议藩王出来做官,掌握权力,实际上也是经过了长时间分析的,藩王的地位和身份不同了,不管他们有着多少的想法,他们至少要维护皇室的利益,这方面,他们和官的想法是有所不同的,毕竟他们知道,这天下是谁的,皇上好好的使用他们,一定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
朱由检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苏爱卿,你终于说出来实话了,奏折里面遮遮掩掩的,这些话确实不敢写出来,朕以为,你说的很是有理,看来皇室宗亲入朝为官,也不是总是有害的。”
苏天成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他的观点里面,已经隐含了一层意思,身为皇上,就是需要乾纲独断,在重大的问题上面,看准了之后,不要犹豫,也不要顾及到武大臣的反对,改革总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接下来的交谈,顺利了很多,苏天成说出来自身的所有认识,甚至于朱由检探讨一些具体的事宜。
王承恩一直都是低着头,偶尔抬头看看苏天成,眼神很是深邃。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qidia阅读。
第四百七十四章攻坚之战1
想要让藩王出来参政议政,说起来不是多大的事情,但面临的困难是巨大的。
早就想着改革的苏天成,成立了中兴学社,到了现在,中兴学社的观点,慢慢开始在社会上流传,在南方一些地方,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复社和东林书院,特别是复社的领袖张溥主动加入了中兴学社,更是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但这样的影响,还没有能够渗透到朝廷里面。
朝廷里面,东林党的势力依旧是非同一般,党争主要在于东林党和浙党之间展开,中兴学社在朝廷里面,几乎没有多少的影响力。
苏天成内心对东林党的认识,是很不好的,特别是穿越之后,接触了一些东林党的学子和官员,就更加的厌恶了。
在苏天成看来,东林党最开始也就是一小撮不得志的官僚士绅组合成的一个集团,这个集团,通过控制言论、影响朝政开始慢慢的壮大,而举办书院是东林党最大的成功。
明朝的坐师制度,令东林党开始迅速的发展长大,天地君亲师,学子通过了科举考试之后,理所当然的拜在了主考官的名下,成为了主考官的学生,不管你以前是什么身份。按说科举考试的目的,是为皇上和朝廷选拔人才,可惜这等的坐师制度,将考中的学子,变化成为了官僚集团的私人选才了,
这一招太狠了,试想一下,学子通过了科举考试,刚刚步入朝廷,就被贴上了标签,跟随你的恩师属于某一个官集团了,而且你的所有政治主张,都必须要符合这个官集团的要求,否则你就是欺师灭祖。你的前途与这个官集团息息相关,这样的制度,自然会产生政党集团。
东林党通过这样的手段,不动声sè的发展壮大起来,开始大规模的影响朝政。
这是一种正常的情况,历朝历代都有此类的情况出现,但可悲的是东林党没有具体的政治主张。他们的要求历来都是模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