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陈大人对此很是赞誉,如此骁勇的军队,在辽东一定是备受重视的,待遇也是不一样的。
众人听到这些话之后,表面上没有什么,但内心是有些看法的,辽东好长一段时间,没有经历过战事了,可江宁营的军饷依旧是那么高,凭什么大家都是守在辽东的,江宁营将士的军饷就是要高一些,至于说朝廷没有拿出来这笔银子,那也不能够说谁会挣钱,谁就多拿啊,要是这样,边军都可以去想办法赚钱了。
暗流在辽东涌动,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江宁营慢慢开始受到孤立了,从开始的功勋队伍,成为了众人羡慕嫉妒恨的对象了。
秋收之后,陈新甲控制了边军和榆林营,慢慢开始改变一些政策,譬如说赋税方面的规定,就明确提出来了,以前征收的赋税太低了,辽东是边关,一切都要以军事为重,将农业赋税提到了百分之三十,为了边关的稳定,对于前来投奔的汉人,开始拒绝了,担心这些人之中,出现大量的奸细等等。
表面看,陈新甲做出来的决定,都是正确的,的确有一些投奔过来的汉人,暗地里给后金送去情报,包括关宁锦防线的兵力部署等等,被发现了好几次,辽东驻扎有大量的军士,粮草是最为重要的,肯定要尽量多的征收,非常时期,军队甚至可以直接征收军粮,如今不过是加了一些赋税,老百姓有什么话说。
到了年底,陈新甲加快了调整的步伐,以前苏天成在这里确定的不少事宜,都被否定了,譬如说准备在大凌河城与山海关开设专门的商铺等事宜,陈新甲认为,大凌河城与山海关的军事地位太重要了,不应该设立商贾,不能够有非军事人员进入。
开年之后,从陈新甲的一些表现来看,唐海泰感受到了,辽东有可能要打仗了。
这个时候,唐海泰的心情是特别复杂的,一方面,他惧怕战争,不管怎么说,自己在巡抚衙门做事情,不可能完全避免战争,有些时候,也可能存在生命危险,除非是这个时候,调到京城去,可以完全避免战争,辽东本来就是边关,发生了战斗,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非常正常的,但唐世济是绝对不会同意的,另外一个方面,想要升迁,参与到战斗之中,又是最好的机会,若是跟随在陈新甲的左右,能够打赢战斗,朝廷的赏赐是少不了的,自己肯定是能够得到提拔的。
思前想后,理智还是战胜了恐惧,唐海泰清楚,自己比较是巡抚衙门的知事,大小也是朝廷的文官,这冲锋陷阵的事情,与自己是没有关系的,大不了跟在陈新甲的前后,帮忙传达一下命令,或者是做一下临时的参谋,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辽东驻扎有这么多的明军,厮杀是那些军士的事情。
想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唐海泰开始注意局势的变化了。
腊月和正月的时候,陈新甲开始大量的储备粮食,这些粮食的来源是三个方面,一是以前存有的粮食,悉数进行清理,根据军士的需要,登记造册,严格限制开销,二是从百姓手里收购粮食,收购的价格当然是很低的,不可能和市场价格比较,这些收购来的粮食,悉数都存储在巡抚衙门,三是从外面调配一部分的粮草,这些肯定是朝廷下旨,从各处调集过来的,正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除非有特别重大的事情,否则是不会轻易调集粮食的。
这一次的调集粮食,不仅仅是唐海泰,整个的辽东都有些紧张了。
大家的判断,和唐海泰的判断是差不多的,尽管说陈新甲只字未提征伐后金鞑子的事情。
正月初十之后,唐海泰也开始忙碌起来了,陈新甲安排了任务,要求他详细摸清山海关、宁远、锦州以及大凌河城驻守军官的军士的议论,不管是什么方面的议论,每日都是要禀报的,收集的重点,牵涉到边军和榆林营的军士。
唐海泰不需要亲自下去搜集情况,但有些时候,也是要出门的,下面自然有人负责收集这些方面的信息,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每日进行必要的总结归纳,禀报给陈新甲。
署理这些情况的时候,唐海泰有了惊人的发现,边军和榆林营的将士,斗志高昂,也有人议论到攻打后金鞑子的事情,总体的认识都是乐观的,也就是说,从收集到的情况来看,辽东的准备成熟了,完全可以对后金鞑子展开攻击了。
唐海泰多了一个心眼,偶尔也注意一下江宁营的情况,但这方面的情报,他是得不到的,江宁营的军规很严,将士不准私下里议论朝廷大事情,只要按照上面的要求做事情就行了。
连续禀报了十来天的情况之后,唐海泰发现了,陈新甲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了。
因为掌握了这些情报,也因为自身的分析,唐海泰抓住了时机,在禀报情况的时候,不失时机的提出来建议,既然军士的斗志如此的高昂,那就可以对后金鞑子展开大规模的攻击,收复失地了。
陈新甲听了唐海泰的建议,非常高兴,要求唐海泰在信函中,给唐世济大人也说说辽东的情况,军士的斗志如此的高昂,应该要抓住机会,给予后金鞑子沉重的打击。
第八百零二章内阁的争论1
朱由检终于做出了决定,着急内阁大臣,讨论攻打后金鞑子的事情。
多年来,朝廷文武大臣,习惯了防守,只要辽东稳定了,边关稳定了,他们是不会考虑到打击后金政权的,这也是因为后金鞑子的强悍,明军暂时没有能力去进攻后金鞑子,可现在的情况不同了。内心里,朱由检认为,真正需要剿灭后金鞑子,恐怕还是需要苏天成的,但他不愿意苏天成一人将所有功劳都占去了,这样今后自己也不好封赏了,派出陈新甲到辽东去,分散了苏天成的权势,同时也希望陈新甲在辽东能够立功,这样也不至于显得整个的朝廷,就是苏天成一人了。
朱由检没有指望陈新甲能够彻底剿灭后金鞑子,摧毁后金政权,他认为陈新甲做不到,这是他的直接感受,倒没有经过什么分析。
辽东的局势逐渐稳固了,连续几年时间过去,都没有出现大的战事,自崇祯九年以来,六个年头了,后金鞑子除开在登州和莱州进行肆掠,根本就不敢觊觎辽东,后金失去了大凌河城,也是忍气吞声,皇太极还写来了信函,要求握手言和,虽说朝廷没有回复,置之不理,但这几年时间,双方实际上是言和的。
后金永远是朱由检内心的隐痛,当年的萨尔浒之战,大明王朝失去了主动,令后金鞑子步步紧逼,天启年间,明军完全处于防守的境地,毫无还手之力,到了崇祯四年,丢失了大凌河城之后,后金鞑子更加的嚣张,时常绕过关宁锦防线。从喜峰口等地直接入关,威胁京城,北直隶的老百姓,损失惨重,财物被抢无数,百姓也遭遇了屠戮。可笑的是,明军不敢直接面对,不敢出来迎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