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608(1 / 2)

,朱由检异常的欣喜,连忙召集杨嗣昌与朱审烜,商议这件事情。

杨嗣昌和朱审烜看了皇太极的信函之后,大为吃惊,不知道皇太极为什么会俯首称臣。按说后金鞑子的有生力量,没有遭遇到毁灭性的打击,而且苏天成和卢象升都是厉兵秣马,准备与后金鞑子展开大战了,这个时候。皇太极写信来了,要求俯首称臣。

朱由检开口之后,杨嗣昌看了看朱审烜,首先开口了。

“皇上,臣以为,皇太极这封信函,目的是什么,还有些说不准,我江宁营和榆林营、边军已经做好了一切的准备,要攻打后金鞑子了,偏偏在这个时候,皇太极想着俯首称臣,难道是想着能够集聚力量,或者是惧怕江宁营的进攻,臣觉得要慎重对待。”

杨嗣昌说的有些委婉,但意思是明确的,那就是暂时不要理睬皇太极的求和,这样的事情,以前也发生过的,但皇上基本否定了握手言和的意思,但这次的情况不同了,上次皇太极所谓的握手言和,那是两个国家质检的态度,可这一次的握手言和,主要还是俯首称臣,认可大明朝廷的领导。

杨嗣昌说完之后,朱由检没有开口,看着朱审烜。

朱审烜的想法,与杨嗣昌有些不同,其实在很多的事情上面,朱审烜的想法,与朱由检到真的有些合拍,皇太极写来了这样的信函,不管怎么说,这样的机会都不能够放弃的,对后金鞑子的征伐,消耗了大量的黄金白银和粮食,朝廷承受的负担是很重的,这么多年过去了,朝廷每年军费的开支,都是在千万两白银以上,因为要征伐,几乎没有多少的银子来做其他的事情,就算是江宁营取得那么多的胜利,但白银的消耗是无法减少的。

这样的情况下,若是能够让后金鞑子降服,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情,这样朝廷就能够有精力来解决民生的事宜了。

“皇上,臣以为杨大人说的是有些道理的,不过皇太极既然写来了信函,愿意臣服我大明朝廷,此等的机会是不能够放弃的,若是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那是最好的情况,臣进入内阁的时间不长,可臣深切的感受到了,每年朝廷因为战争的开支,太过于庞大了,以至于没有银子去做其他的事情了。”

朱由检满意的点头,觉得朱审烜说的更有道理一些。

“朕以为,你们说的都是有些道理的,这件事情,朕看内阁首先讨论,接着可以在朝会上面讨论,拿出来一个条陈,朕的意思,既然后金鞑子愿意降服,未尝不能够一试。”

杨嗣昌皱了皱眉,准备着继续开口,但朱由检接下来的一席话,令他不好说了。

“朕当然不能够轻信后金鞑子,皇太极究竟是什么目的,既然决定臣服我大明朝了,为何没有提出来具体的条件,占领的那么多地方怎么办,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以及那些汉军该如何的处理,掠夺的我大明的子民,该如何的处理,等等一些事宜,都没有说出来办法,不过这些事情,朕以为,都是可以在谈判之中解决的,若是皇太极什么都不松口,那就等于是没有诚意,也就不需要相信这些胡言乱语了。”

内阁的意见很快统一了,大家都认为,既然皇太极想着降服大明,还是可以的,至少需要首先接触一下,看看后金鞑子究竟是什么态度,是不是真的想着能够臣服,一切的事宜,在没有具体接触的时候,猜测都是没有必要的。

朝会的时候,皇太极的信函引发了大讨论,诸多的文武大臣,都是恭贺皇上的,认为大明富强了,令后金鞑子感觉到畏惧了,这个时候,应该要接受后金鞑子的俯首称臣,大明朝是天朝大国,要有这样的气度。

朝会的意见出奇的一致,只不过如何谈判,该提出来一些什么条件,建议非常多,有几点意见是统一的,后金成立的所谓大清国,必须要废除,后金可不是什么国家,以前就是大明朝的建州卫,若是臣服大明了,必须要恢复万历年间的规矩,至于说军队的配置等事宜,也要按照大明朝的要求来,卫所可以存在,但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必须要撤销,就地解散,投降后金的汉军,特别是汉军军官,要交给大明朝来处理。

比较激进的是那些御史和给事中,他们甚至认为,皇太极若是真心想着降服大明,就要将儿子送到京城来为质,这样才能够表现出来降服的诚意,同时朝廷要派出官员到建州卫,建州卫的指挥使必须是朝廷派出的官员来担任。

朝会讨论的过程中,杨嗣昌和鹿善继两人基本没有说什么。

两人对后金鞑子的情况,相对多了解一些,而且杨嗣昌直接管着兵部,他们对皇太极这份来信的意思,一直都有些摸不着头脑,按说皇太极不是这样的人,不可能因为正红旗被江宁营歼灭了,就俯首称臣了,要知道努尔哈赤常常以少量的军队,战胜数倍于己的军队,这样的顽强作风,皇太极也是存在的,为什么在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乃至于汉军都美誉遭受到毁灭性打击的时候,提出来了俯首称臣。

可惜他们的这种想法,占不到上风,同时两人也认为,既然皇太极有了这样的要求,双方进行谈判,还是有必要的,反正谈判的时候,就能够提出来一切的要求,若是后金鞑子和皇太极不同意这些要求,那双方就开始面对面的厮杀,用实力来说话。

最终的意见统一了。

出现这样的讨论结果,朱由检是非常高兴的,他登基的时候,大明千疮百孔,后金鞑子、流寇的作乱,连年的灾祸,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了,流寇被剿灭了,如今后金鞑子也要俯首称臣了,老百姓的生活虽然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但国库的银子多一些了,若是能够及早的结束征伐,省下来的银子,就能够做很多的事情了。

朱审烜这一次给苏天成写信的时间,稍微晚了一些,在准备进行朝会讨论的时候,才给苏天成写信,也就是说,在皇上和朝廷基本都确定下来了意见之后,朱审烜才决定给苏天成写信,其实朱审烜的想法是好的,他不愿意苏天成提出来什么不同的意见,杨嗣昌在皇上的面前说的很是委婉了,但皇上还是坚持了自身的意见。

朱审烜也可以断定,苏天成对这件事情,一定是有着不同看法的,甚至有可能是截然相反的看法,不会同意皇太极所谓俯首称臣的要求,这样自己就为难了,皇上恐怕也不高兴了。

第九百二十四章皇太极的目的

皇太极要做出来决定,也不是那么随便的,譬如说大清国想大明朝俯首称臣的事宜,若是真的做出来这样的决定了,满人权贵很有可能要造反,要推翻他,不过这个决定是必须要做出来的,这里面真正的目的,又需要保密,所以说,皇太极还是煞费苦心的,能够真正知道目的的人,肯定不能够多了。

皇太极与代善、范文程等人,商议了很长的时间,而且还反复斟酌,最终决定写出了信函,派人直接送到了大凌河城,交给大明的辽东巡抚卢象升。

崇德殿,侍卫严密的守卫着,未得到允许的人,不管是谁,都不准靠近,若是违背了,侍卫可以直接斩杀,不管你是什么身份。

多尔衮、多铎、豪格、济尔哈朗、阿济格、索尼等人,都来到了崇德殿。

代善和范文程是早就进入了崇德殿。

多尔衮等人的神色很不好,他们已经知道了,皇太极给大明的崇祯皇帝写信了,准备要俯首称臣,而且还准备派出专门的代表,到大明的京城去谈判了。众人气愤之余,不能够理解,为什么皇太极会做出来这样的决定,为什么这么重大的事情,没有和众人充分的商议,要知道大清国可不是皇太极一个人的大清国。

皇太极的神色很是坦然,也是完全做好了准备。

商议刚开始,就充满了火药气味。

首先开口的是阿济格。

“皇上,臣就不明白了,我大清国为什么要俯首称臣,难道说我大清国无力与大明朝对抗了,难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