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的方向,他们从盐山、庆云等地进入山东,或者选择从宁津等地进入到山东,没有谁选择走景州,因为那样走道路远了一些。
也就是几天的时间,有关在沧州要打战的消息,就传开了,不知道源头在哪个地方,官府就是想着调查,也无济于事。
陈新甲已经抵达沧州。
他曾经在辽东作战,那一次的战斗,虽然遭遇了惨败,但也让陈新甲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大到战役的部署,小到每一个军士是否吃饱穿暖等等,他都是了然于心的,其实要熟悉作战,遭遇失败就是最好的学习,不得不说,遭遇过失败、而且是惨败的陈新甲,对于如何的部署战斗,有着不同于一般的认识了。
后金鞑子的驻地,距离沧州城十里地,在一片山坡之中,这里紧靠着官道,戒严措施是非常严密的,不仅仅是寻常百姓不准靠近,就连寻常的官吏,也不准过去,传达命令都是经过了专门的军士,而且按照陈新甲的要求和皇太极的叮嘱,多尔衮率领的大军,也就驻扎在营地里面,绝不会外出的。
陈新甲来到沧州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详细查看沧州的地图,派出无数的斥候,查看沧州官道附近的地形,选择最为恰当的作战地点,仅仅一天的时间,陈新甲就做出来了判断,江宁营不会选择走其他的地方,一定是沿着官道前进,攻占沧州的。至于说大军抵达沧州的消息,没有能够保密,陈新甲无所谓,这也是一种战斗的手段,通过壮大自身的声势,令苏天成和江宁营不敢轻举妄动,说不定能够为联军争取到更多的准备时间。
迎战江宁营的地点,就在后金鞑子驻扎的那一片山坡之中。
江宁营火炮的威力,陈新甲非常的清楚,故而选择开阔地带作战的想法,被他断然否定了,联军火炮的威力,远远比不上江宁营,若是选择开阔地带了,江宁营骑兵的勇猛,丝毫不亚于满八旗的骑兵,朝廷的骑兵更是不具有可比性,所以选择在山地作战,就能够克制江宁营的诸多优势,到时候能够决定战斗胜负的,还是军士的多少。
联军认识一共有二十万,其中十五万大同变,五万满八旗军士,这二十万人之中,十万人作为先锋部队,迎战江宁营,十万人作为预备队,在战斗厮杀的过程之中增援。
州衙厢房。
多尔衮和王道直站在两边,陈新甲的面前摆着沙盘,沙盘里面就是选定的决战地点,既然是联合作战,陈新甲就需要做出来妥善的安排部署,特别是要给多尔衮说清楚,免得因为交流不畅,导致作战过程之中出现偏差。
多尔衮的汉语说得很是不错,根本就不需要什么翻译,陈新甲指着沙盘上面一个个的位置,开始逐一分析情况,多尔衮和王道直都听得非常仔细。
一番分析之后,和刚开始进入到厢房有了很大的不同,多尔衮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了,他也开始佩服陈新甲了,虽说今日是第一次见面,而且这个陈新甲,曾经是大清国的手下败将,但陈新甲的一番分析,是非常有道理的,说清楚了江宁营可能进攻和行军的方向。
“诸位,俗话说得好,兵者诡道也,这虚虚实实之间,我等需要把握关键点,江宁营为什么会选择走官道,本官已经详细分析过了,不知道你们是不是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王道直和多尔衮同时摇头,表示没有什么异议。
陈新甲的神色变得异常的严肃。
“江宁营的火炮威猛,故此大军必须要避开江宁营的火炮,避免不必要的伤亡,选择这里作为决战厮杀的地点,本官是认真考虑过的,这里山坡很多,将士可以依托地形躲避或怕的袭击,故而火炮的威力大大降低,这样的地方,也不是很利于骑兵作战,重点还是要依靠步卒,两路大军按照预先的安排,多尔衮带领五万军士,埋伏在官道的左边,王道直率领五万大军,埋伏在官道的右边,左右两边的埋伏距离要稍微错开一些,本官得到的准确消息,进入南直隶的江宁营有十万人,就算是一部分乘坐战船出发,从陆路进军进攻的江宁营军士,也不会少于五万人,这些军士进入到上谷之间,队伍必定会拉开,故而联军的埋伏地点也要适当的拉长一些。”
“第二手的准备,就是江宁营不从这里通过,选择其他的道路,譬如说绕开这片上谷,选择地势平坦的地方行军,你们看见了,本官在这里标注出来了几条通道,通过斥候前去侦查,仅仅有一条道路是可行的,若是江宁营从这里经过,形势对联军就非常有利了,这条道路很是狭窄,江宁营通过的时间不会很快,这就有利于联军在展开进攻的时候,掐断江宁营,将其分割包围,这个地方,距离山谷不是十来里的距离,联军调动是完全来得及的。”
“斥候禀报的消息,江宁营已经经过了东光,抵达南皮了,这就完全证明了,江宁营是打算拿下沧州之后,直接进攻天津的,最后威胁到京城,从时间上面判断,少则两日,多则三日时间,江宁营就可以进入沧州所辖地方了。”
“具体的商议就没有必要了,若是有什么困难,以及在部署的时候,是不是有考虑更好的建议,这个时候可以提出来,接下来就是具体的安排了,恐怕没有时间在这里聚集了。”
第一千二百零八章沧州血战2
大明朝廷与后金的风俗不一样,特别是在朝廷上的时候,大明朝廷的官吏,能够见到皇帝是很不简单的,也是很不容易的,要想在皇帝面前说话,就更难了,但后金的情况不一样,不管是什么身份,想要见到皇太极不是很困难的事情,而且内心有什么想法,尽可以说出来,不用担心受到责罚,同时后金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朝廷内的大臣之间,很少有相互算计的情况,一般都是为大局考虑的,这也是因为后金正处于上升期,目的是为了统一中原,从一个弱小的游牧民族,想要统一中原,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处于这样的情况之下,满人权贵只能够是采取礼贤下士的态度,大明朝廷就不一样了,且不说论资排辈的问题,仅仅是朝廷之内的党争,就令人喘不过气来了。
所以多尔衮要说话,就算是陈新甲布置了,他也是要开口的。
多尔衮的汉语说得很是流利,这令陈新甲和王道直都感觉到吃惊,也有一丝丝的担忧,看样子人家对朝廷是了解的,汉语都说的这么流利,看看朝廷里面的文武大臣,除了知道后金鞑子骁勇之外,还能够知道什么,压根就瞧不起人家。
多尔衮对陈新甲的作战部署表示了赞同,对于选定的设伏和决战的地点,也没有多大的意见,只是对于十万大军埋伏在山谷之中各自作战的方式表示了怀疑。
多尔衮一针见血的指出来了问题所在,这么重大的战役,几乎是决定性质的,十万大军居然分为了两个部分,各自为战,若是江宁营选择其中的薄弱环节。岂不是能够一举突破大军的合围,而且还能够采取各个击破的方式,万一明军和满八旗相互观望,都想着对方折损实力,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岂不是导致惨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