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180(1 / 2)

掀起了风浪了。

同是科幻短篇小说写手的白渡对于伤心者做出了评价

因为黑客的关系。我对苏释晨的科幻小说一直非常的喜欢,当然一部分原因是要学习经验。

在得知苏释晨最新科幻力作的消息,我立即去买了一份宝文周刊观看。

我想看一本好像黑客那样的科幻小说。结果我被骗了,伤心者并不是想是黑客那样的硬科幻小说,而是一篇软科幻小说。

傻眼了吧,但即使是这样。我也感觉物超所值。写得好

无论是软科幻还是硬科幻,苏释晨都可以游刃有余,这个实力让人惊叹。

原本宝文周刊还想请人对伤心者进行一下评论与宣传的,可是他们遇到的情况告诉他们,这个想法完全是多余的,印上了苏释晨的名字就是一种宣传,不少著名的书评者以及作者都对伤心者进行了评价。

专业的书评家沈崎对于伤心者可谓是由衷的喜爱

如果有人告诉我八十分钟可以写一篇两万多字的微型科幻小说,我一定会说:“哦。天啊,这是在开玩笑吗”

但是现在。这件事情真实的出现在了我面前,而这个作者叫做苏释晨,这部作品叫做伤心者。

我好奇的看完这篇微型小说,得到的感想依旧是以前的“哦,天啊,这是在开玩笑吗”

我真的不敢相信伤心者这篇如此精彩的科幻小说是在不到九十分钟之内完成的。

小说有两条线,一条是主人公何夕的研究,而另一条就是母爱,伤心者通过一些琐事将夏群芳对于他儿子何夕的爱表达了出来,比如唠唠叨叨的要求何夕多穿几件衣服。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很平凡的事情,然而作为儿子的何夕并不领情,何夕与夏群芳何尝不是代表了现在的子女关系

何夕的研究遭遇世人的不理解、导师的不支持、女朋友的不支持、世人的不理解,可是何夕的母亲夏群芳却是非常支持的。她将自己所有的存款都交给了何夕,将自己从青春到白发,二十七年的年华全部交给了自己的儿子,而身为母亲,夏群芳的要求非常的简单,仅仅是想要自己的儿子开心。

在一百五十年之后,证明了何夕的微连续原本是跨时代的作品,解决了一百五十年之后的难题,而这本书之所以保留下来,是因为何夕的母亲夏群芳。夏群芳她根本不知道微连续原本有多伟大,更加看不懂这本书的内容,她就是想要自己的儿子高兴一点,所以她才将这本闪烁着不朽光辉的巨著放到了小学图书馆。

这绝对是一个幼稚都是看法,微连续原本是一本挽救了一百五十年之后难题的书籍,小学生如何看得懂放在小学图书馆有什么用

这是一个没有用并且幼稚的行动,可就是这样看似荒谬的举动将我感动了。

夏群芳这样做只是顺应了一个母亲的本能,她不知道微连续原本有多伟大,她唯一知道的是她有一个好儿子。

文章最后何夕昏迷二十年之后的那两声妈妈,我十分震撼,好久没有为了一部作品而哭了。

无尽的是感动,无尽的是母爱

沈崎一片言论将伤心者分析得非常到位,而也是这一篇文章让更多人去购买宝文周刊,观看伤心者。

一时之间,全国皆是伤心者

s:小猫加油三更,各种求啊,今天最后一天了,许愿符求给力

第242章楚大校来了

据可靠人士发来消息,宝文周刊一天之内的销量很有可能突破了四十万。不管这个消息是不是真的,但也足以证明他的火爆。

其实另外十九名作者也挺悲剧。在苏释晨的阴影之下完全黯淡无光。明明宝文周刊之上有二十篇文章,可是现在好像就只有伤心者这一篇。所有的评论所有的报道几乎都是伤心者的,这个可就悲催了。

当然也是有好处的,这十九个作者的名字成功的让更多人认识到了。

伤心者的浪潮持续了很久,原本这浪潮就要落幕的时候,忽然一个非常意外的人站了出来,对于这篇文章发表了评论。

这个人就是纳兰西风,纳兰西风,一个蛮有诗意的名字,当然这位可不是写诗的。纳兰西风是华夏生物电子专家,在国内外都是享有盛誉的,这样一位重量级的人物竟然在杂志之上公开发表了一片文章,对伤心者表示赞美

“我虽然喜欢看科幻小说,可是对于科幻小说从来没有好感,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作者那些对于未来科幻天马行空的想象非常的精彩,可是对于我来说,每次都会忍不住抓出小说之中的错误,这甚至让我完全没有办法静下心来阅读。

最近我研究室里面的两个助手都在讨论同一部小说伤心者,这让我非常感兴趣,也阅读了一遍,被主角何夕那种钻研的精神吸引了。更准确的来说是感动了,代入了

除了母亲之外所有人都不理解他,但何夕没有放弃。他依旧坚持。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我们这群人,在普通人心中,一说起研究者,脑子之中就会浮现身穿白大褂拿着工具解剖小白鼠的形象,这个形象就好像是我们的固定形象了。

有的研究者所研究的东西,在这个时代并无作用,这个时候就要面临所有人不理解。就好像文章之中的何夕。当时他所写的微连续原本可以说一点用都没有,但在一百五十年之后却成为了统一大宇宙的基础,这就是时代性。研究者并不都是科学怪人,或许我们和何夕一样都是一群伤心者,科学道路之上的伤心者。

这是第一次让我忘记寻找错误,静下心来完完全全看完的一部科幻小说。

当然还有一点我要补充。微连续是时间纬度回溯技术的基础。而”

后面就是一大堆的知识普及,目测买这份报刊的人一百个之中看得懂的不超过五个。

虽说在评论的最后纳兰西风对于整体的理论进行了矫正,可是整篇言论对于伤心者这个短篇都是赞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