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资格,研究水平没得说,很快获得了实验室上下的认同,对他那张大嘴习以为常。
周奇森很不喜欢古巴耶夫,但李庄认为人都有缺点,这个行业压力大,喜欢吹牛的不在少数,还是同意了asa联席会议报送的任职申请。
安德列夫很快调整表情,“惯性约束发动机暂时没有成功,但超声波核聚变发动机有不错的进展。”
李庄沉默片刻,“是吗带我过去看看。”
走过长长的走廊,安德列夫带访客进入了安放超声波核聚变发动机的超大试验车间,数百个研究员正在上下忙活。
古巴耶夫看着两人进来,上来打招呼。这厮今年四十,个子很高,跟典型的俄国熊不同,他比较瘦,像个竹竿。
李庄目测了发动机,直径八米左右,是个大家伙,集成了发电系统,相比托克马克装置苗条了很多,公司设计的托克马克聚变堆直径都在十二米以上,最大的近二十米,还不包括发电机组。
开发新型火箭的时间很长,结构越复杂问题越多,因此asa管理层决定使用老的nwr-2箭体,并加装回收装置,不打算重新开始。
人类历史上运行成功的最大火箭是土星五号,最大芯级直径是101米,但asa目前拥有的nwr-236拥有比土星五号更大的近地载荷,最大芯级直径为105米。
研究员们仔细检查了超声波发生器,核心的换能器各组件更是反复测试。这玩意是asa让应用物理研究院研制的,总让人觉得不靠谱。
“工作频率多少”李庄问。
古巴耶夫说:“500-900khz,你可以把它看成一种可调式高频超声波清洗机,旁边的是微波炉。”
李庄张口结舌,再看看研究员正在加装的燃料,似乎是一种淡黄透明液体,更是觉得无法理解。
古巴耶夫轻笑,“老板你以为有多难原理很简单的,不就是三样东西,超声波清洗机、微波炉加高级配方的氘氚化合物,做出的菜当然是能量。”
李庄觉得这家伙吹牛的毛病又犯了,“嘿,要这么简单,你们也不用连着做了几十年的实验。”
古巴耶夫曾是个天才少年,21岁就拿到了莫斯科大学的博士学位,读书的时候研究的就是核聚变。组里资格最老的是来自花旗国的怀特博士,在这个领域研究了三十年。以前的研究所财力不支解散后,他来到asa继续自己的研究。
试验开始了,李庄跟着主管们目不转睛地盯着监视屏幕。各系统先自检,被古巴耶夫称为“超声波清洗机”和“微波炉”的装置绿灯亮起,各设备按照设计工作顺利依次启动。
输入能量指数在节节攀升,强大的超声波震荡让反应室里的氘氚混合液体在反应室里气化,飞秒级的爆发频繁发生。检测系统查到了氘氚核聚变产生的中子和能量,能量输出指数开始攀升,热交换系统驱动发电机加入供电系统,输入输出能量比达到1:55后,外接电源断电。
随着燃料的缓慢加入,输入输出能量比最后达到1:5,并始终保持稳定运行。
“耶”研究员们一起欢呼,古达耶夫还跳起了别扭的舞蹈。
李庄陪着他们高兴,不过心里还是觉得离实用化差得太远。他刚看过资料,这次用的氚比较多,费用很高,而且发电系统效率不高,只有20,只比高级同位素电池的16略高,高能粒子也没法用起来。可控核聚变跟氢弹的猛烈爆发不一样,必须耗费能量来激发核聚变并控制能量的释放速度。
正想着,古达耶夫递过一张表,上面写的是未来的计划。
超声波核聚变发动机项目组准备研制氘氦三聚变发动机,这是最有前途的核聚变发动机,核聚变产物都是带电粒子,可以直接喷射推动宇宙飞船。
氘氚聚变发动机从地球上发射时,直接使用推进剂交换热量。在太空中则与离子发动机配合使用,充分利用高能粒子。
李庄夸奖了几句,让他继续努力,然后和安德列夫离开。
李猛看到两人走出来,有些好奇,“庄头,成功没”
李庄说:“试验顺利,但他们这个搞法,要用上新式的核聚变火箭,至少得再等十来年。”
安德列夫站在边上一脸的郁闷,他是行家,看过试验过程和相关参数,就知道想让核聚变火箭自己飞出地球,还得花很长时间。
“得催催宇航能源研究所的那帮人,这段时间他们过得太舒服了。”
李庄安慰道:“亚历,我们有空天飞机和电磁弹射器,就算核聚变发动机无法从地球起飞,推动飞船应该没问题,比化学发动机总要强。”
有些事情急不来,有自己的规律,是不可能凭空飞跃的,好在核裂变火箭成功,asa宇航飞行器研究所正在加紧设计巨型的登月飞船,已接近完成。
安德列夫的脸色由阴转晴,“空天飞机确实不错,但那个电磁弹射器不好用,上次差点把别国的卫星打下来,空间站抓住货物花了不少时间。”
李庄摸摸鼻子,有些尴尬,被无数人看好的电磁弹射器项目没有想象中的好使,技术复杂耗电巨大不说,发射到指定位置不容易,太空中的飞行器太多。
安德列夫自顾自地说话,“这东西不错的,你让应用物理研究院继续研发,争取加上发动机,这样可以在太空中调整,自行飞到太空站所在地。”
“额,希望如此吧。”李庄觉得他把有些事想得轻松了,这不是空气动力学炮弹。
回去的路上,陈小军说机器人研究所已研发成功大型机甲,问要不要过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