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在街面上的、躲在出逃官绅家中的,被老百姓指认的流民和当地无赖青皮,一共五百多人的脑袋就悬挂在了宁阳县城墙的垛口上。
安定了县城里面的局势以后,吴世恭立刻把骑兵分成了几队,扫荡县城附近的流民和土匪。
又经过了一下午和第二天的扫荡,基本上把靠近宁阳县城的流民和土匪都扫荡干净了。一共砍了一百多名土匪和敢于抵抗的流民的脑袋。俘虏了一千八百多名流民。还有缴获马匹十几匹,兵器若干。
这样狠辣的手段用下去以后,宁阳县城以及附近的地区,治安情况立刻达到了夜不闭户的程度。而吴世恭也看不上那六百多个首级,那吴世文就不客气地收下了,利用这些首级,他们这些地方官吏可是能够做上一篇好文章了。
对于自家兄弟,吴世文当然不会让他吃亏。他立刻从士绅这里募集了五千两银子,再从县衙的官仓里调集了五百石的粮食犒劳汝宁营。而汝宁营的兵丁也从那些抢劫的流民和无赖青皮身上缴获了三千多两银子。这样加起来,也有了八千多两银子和五百石粮食的收获。
而对于那些俘虏的流民,吴世恭的汝宁营就很有经验了。他们把这些俘虏安排在县城旁的空地上,让他们自己扎营住下。
接着汝宁营的兵丁就做饭给那些俘虏饱餐了一顿,接着就宣布:那些俘虏都光荣地成为了守备大人的家奴了。
如果不想当家奴也可以,那就立刻在一天内离开县城二十里地,否则的话,格杀勿论。不过留下当家奴的,以后吃饭都能够吃饱。
这样一安排,根本就不需要汝宁营安排兵丁看守这些俘虏,那些俘虏也基本上都留了下来。
在这个乱世,人命不值钱。但是对汝宁营来说,人丁也很值钱。等那些家奴安定下来以后,吴世恭立刻从中抽调了五百多名青壮作为汝宁营的辅兵,接着加紧对这些辅兵进行基本的军事训练。
而那些儿童,吴世恭就让迟二娃把他们编成了童子营。至于那些妇女,就不用吴世恭来co心了。汝宁营的那些单身汉,对着那些家奴中的单身女子简直是嘘寒问暖啊,他们现在就想着出征前吴世恭的承诺啦
还有些老弱,吴世恭也不准备放弃。反正老弱的人数也不多,养他们费不了多少粮食。其实这连年的灾年,把许多老弱都淘汰了,所以在这些家奴中的人数并不多。
那吴世文也没有闲着。他组织城里的青壮,巩固城墙,就准备着乱军来犯呢。而吴世恭也向北方派出了好几队探子,要随时掌握乱军来犯的消息。
可天不遂人愿。在第三天,城外来个一位信使,那是邻县曲阜县的知县得到宁阳县来了一支明军以后,就派了信使来命令这支明军立刻救援曲阜县。
吴世恭一听这位信使的口气,惊讶地连生气都顾不上了。这曲阜县的知县好大的口气,竟然敢命令和他平级的宁阳县知县吴世文和自己这个汝宁府守备。
还好吴世恭没有开口,因为他看见五哥吴世文毕恭毕敬地接受了命令,并且保证随同吴世恭的汝宁营立刻去救援曲阜县。
这个举动差点让吴世恭跌落了眼睛。等到信使走了以后,吴世恭就问道:“那曲阜县的知县是谁啊小弟我感到他的口气和皇上都差不多了。”
没想到吴世文没好气地回答道:“那知县和皇上还差一点,可差的也不多啦”
这话把吴世恭给吓了一跳,于是吴世恭接着问道:“那他是谁啊皇亲国戚啊可皇亲国戚不是不能够做知县的啊”
“是圣衍公。”吴世文说出了答案。
“圣衍公是谁啊”
“你怎么这么不学无术啊圣衍公就是孔圣人的嫡传子孙啊”
吴世恭一下子明白了,原来就是孔子的孙子的孙子的孙子。吴世恭是不知道,那圣衍公不但是世代相传的,而且明朝曲阜县的知县也都由当代圣衍公来担任的。
这圣衍公的身份确实和皇帝差不了多少。而且在文人眼里,那皇帝还可以去骂一骂,搏个犯颜直谏而圣衍公谁敢骂啊难道文人敢欺师灭祖
那就没办法了,救援曲阜县已经上升到了政治高度,不仅要去救援,而且要全力去救援。
于是吴世恭就把所有的步兵和炮兵留在了宁阳县城,他自己率领着亲兵队和所有骑兵,共七百骑连同宁阳县知县吴世文,飞驰救援曲阜县,救援孔子的子孙去了。
第二百七十三章草木皆兵
在明朝,孔府在山东曲阜县以及临近地区就是一个土皇帝的存在。对于孔府,各朝各代都毕恭毕敬地把他供放着。哪个王朝也不愿意因为得罪孔府而与天下的士子为敌。
因此,就算是改朝换代,对孔府的影响也是相当小的。而长期在曲阜作威作福,整个孔府到了现在已经积聚起了巨大的财富。尤其是拥有了巨量的土地,已经成为整个大明朝,排的上号的大地主之一了。
又因为明朝为了优待孔府,就形成了让圣衍公兼任曲阜县知县的制度,而县衙里的各级官吏也由孔府中人担任。其实不优待也不行啊谁敢在曲阜县当知县来管理孔府啊还不如让孔府自己去玩呢。
更因为孔府在曲阜县和临近的几个县城拥有大量的土地,因此,孔府家中有家奴佃农就有几万户,而孔府随时抽调得出的青壮也起码有上万人。
应该说,孔府的实力根本就不是普通的毛贼可以抗衡的,连几千人的军队要打下曲阜县,也可能会崩掉几颗牙。
那么孔府有着这么强的实力,那曲阜县的自保总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了吧。但是这不行,现在就要看看曲阜县的县太爷圣衍公的表现了。
孔子,无论后世人出于什么目的来赞扬或者抹黑他,可他绝对称得上那“伟大”这两个字。而他一开始的后代也基本上是饱读诗书,学富五车的。
但是从三国时期的孔融开始,孔子的后代就一代不如一代了。他们安于享受奢靡的生活,凭借着祖先的荣光,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而这代的圣衍公也是如此。在外人的眼里,圣衍公还是装出了一副得高望重的样子,可在背地里,什么欺男霸女的事他都干过,都会干。可就是不会干什么正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