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45(1 / 2)

女儿说了,总不能说,他不喜读书吧,“你宝玉表哥是在孝顺你外祖母呢,你外祖母年纪大了,总需要哄的。”

“这我知道了,就像祖母一样,总想让我们姐妹过去热闹一下。”

“差不多是这样的。”这一对比,贾敏突然觉得婆婆也是想把孩子搂在身边就是想热闹而已。

“你过来的时候见过大姐姐了吗”

“没有,我是从父亲那只接过来的。”

“那你先去找你大姐姐玩去。”

“嗯,那黛儿晚些再来。”黛玉站起来说。

“去吧。”贾敏把黛玉给支出去了。

信有了好几页,可不止说了这点事情。

母亲知道彤玉在说亲,想把彤玉说给金陵史家,史家的门楣到是够了,只是说的那人也不知是怎样的又不是外祖家那一支的,史家还有什么年轻俊杰想到母亲已经去信史家问询,只要自己同意,不久史家就会来人。想道夫君这么看重彤玉的婚事,还是先和夫君说说再提。

晚上贾敏就和林如海提了这事。

林如海就说,“彤玉的事已经有定数了,就是那个苏耿,那孩子你也见过了,样样都没得挑的。这孩子也不说,要不是管家说起,还不知到这孩子还是黛玉的恩人呢。”

贾敏诧异,“此话怎么说怎么和黛玉扯上关系了”

林如海微微笑道,“上次黛玉病重,刚好那老大夫是苏耿的半个老师,上次是苏耿陪他老人家出来走走,刚好被府上的小厮碰上了,管家才去请人的,要不是这次进府来,管家还认不出来呢。”

“这么巧,上次管家怎么没说起”

“上次苏耿,帮请到老大夫后就不见了人影,事情又急,管家也是好找的,后来找不到也只好放下,想不到有遇到了璿儿的事情。想来这孩子与咱们林家就是有缘的。”

“事情竟然这么巧,那咱们可欠了好大的恩情。”贾敏想不到事情竟有这么巧。

“那孩子曾远远见过彤玉一次,就一直放在心上,只是想不到是咱们家的,今早上就和我说了要求娶彤玉。按理说,苏耿这孩子在出色我也是不同意的,毕竟他家里的境况与咱家差太远了,彤玉要是过去了,肯定吃不了的。但这孩子是有主见的,竟早就有了主意,是要分家出来搬到祖宅扬州去。他今儿急急回去就是要打点好所有的事,到时再请苏老过来。我也许了他,这事就这么定了。”

“可是苏耿毕竟是从武的,庐州府那边又这么乱,要是出了什么事,那彤玉岂不是要过苦日子。”贾敏担忧道。

“这也是唯一不满的地方,咱们挑了这么久,那能事事如意,再说那孩子是个有打算的,彤玉要是嫁过去的话,也不会吃亏。”

林如海相找了这么多人家,真心觉得养儿女不易,事事操心担心,总想让孩子过的好些,苏耿这孩子虽然有不好的地方,但胜在这孩子能力出众,只要给予时间,将来定会成为一方大员的,现在世道太平,庐州那地方刚好可以历练。

金陵史家,那还是算了吧。

林如海本来还想着再等等的,既然贾府都过问了,那就只接定下来吧。

贾敏虽说之前只过苏耿一面,但对他的印象还是很好的,既然夫君已经定了下来,那就他家吧。贾敏马上就执笔回了贾母的信,连夜让人送了出去。

过了几天林如海才对林琳说起这事。林琳见过苏耿两次,对他的印象还是很深刻的,之前不是没想过这事,只是想到他家太远了,不清楚他家的事就没提,想不到这人只是见了一下彤玉的身影就惦记上了,想来以后是会对彤玉好的。

彤玉的事情既然定了下来,林琳就亲自下单子检查嫁妆准备的怎样了,还有彤玉的配房也要经心挑选。彤玉也参与管家多年,林琳让彤玉好好挑挑几家,彤玉被教导的多了,也不再害羞,大大方方的挑选,林琳看了也觉的满意。

贾敏知道彤玉的事情既定,就经常把彤玉叫到跟前,教些为妇人事。彤玉已经不再上课,该教的嬷嬷早就教了,平日也就是多加细心体会,还有就是带好两个妹妹。

虽然母亲教的和嬷嬷教的不一样,和祖母说的也不一样,就在心里细细比对揣摩,就如祖母说的,日子是自己过的,过的好与不好只有自己清楚,想要过什么样的日子,就要怎样细心经营,天下没有白掉的好日子。

当初请的女先生准备走了的,刚好林嫣要进来,就把先生留了下来,继续教林嫣和黛玉。黛玉在诗词上颇有天赋,林如海还想请个举人先人进来教黛玉,被林琳知道了给驳了回去。要像原著那样的请个贾雨村进来,林琳可不乐意。

想起这贾雨村,林琳想起来,这贾雨村是善于营钻的,这时不会正在林家的周围想借林家的梯子好攀上贾府吧。林琳让管家使人注意些这个人,别让他打老爷的注意。

管家知道这么些年,老夫人对贾府不怎么友好,对姓贾的都不怎么有好感,就赶紧应了下去。

彤玉不用上课,除了帮忙管家,嫂子有身子,祖母和母亲都不同意嫂子管家,只好接过管家的活,每天和母亲嫂子聊聊天,就有更多的时间关注两个妹妹了。

对于嫣儿妹妹,虽然相处的时间不多,但对这个妹妹也是感觉挺好的,祖母说那时教养的好,不然作为庶女,如果主母不在意的话,能过什么样的日子还不好说,彤玉出门到过一些交手帕的家里,知道庶女的生活可是完全取决于主母的,即使是得宠的,也终是差上一筹。还好嫣儿也是个心实的,不然就白白担了祖母的用心。

这么些年过来,虽然不好说自己的母亲,但对自己的母亲,总是有些感想的。也好祖母把那些弟弟妹妹都谴到了老家,不在母亲跟前。

像母亲这样的日子不知是好的还是坏的也就是祖母这样,要是自己以后也未必能这样对庶出的子女。真如祖母说的那样,家家的日子是不一样的,自家的日子只能自己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