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54(1 / 2)

这就是几个月来,周勋儒对思宗观察所得出的结论。

既然心里这样看皇帝陛下,那首辅大人一想到“有朝一日”的话,又怎会不胆战心惊,不寒而栗

看到周勋儒战战兢兢、面如土色,思宗不禁厌恶地瞪了一眼,问道:“你怎么啦

“微臣”周勋儒只觉舌头转不过弯来,油光锃亮的额头渗出了丝丝冷汗。

“上天示警,难道朕有什么做错了吗”思宗大度地问他的阁臣。

三位阁臣你看我,我看你,谁都不敢回答,看来今天的日讲,得改作御前会议了。

皇帝陛下有什么过错吗没有,当然没有思宗登基四个月来,除阉党,平冤狱,定逆案,官绅士民无不拍手称快,真可谓朝野拥戴,万象更新,确实没什么过错,但他们也都清楚,目前摆在思宗皇帝面前的有四大难题。

其一是边患。被朝廷视作“虏”、“奴”、“ 么么小丑”的后箭,如今在奴酋皇天极的统领下,政通人和,兵强马壮,不时侵犯边境。

其二是饥民。连年水旱灾害,流民暴乱不断,已成愈演愈烈之势。

其三是财匮。边防需要钱,平乱需要钱,赈灾需要钱,机构开支需要钱,皇家用度更需要钱,但百姓却已不堪重负,国库更早已名存实亡。国库如今只是个有赤字,没银子的空房子。

最后是朋党。做官的想的不是国家,忧的更不是天下,人人行不顾言,言不顾行,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这四大难题息息相关,互为表里,一个处理不好,必将牵一发而动全身,酿下无穷的大祸。

四大难题满朝文武几乎无人不知,但却没人向思宗明言。周勋儒三人都想让思宗知道,但谁也不愿由自己来说,都希望别人能说出来,于是,阁臣之间就形成了你不傻,我也不傻,你不说,我也不说的局面。

四大难题早晚得爆发,而且现在就已频临爆发的边缘。如果一直不说,那等到事情一发不可收拾时,他这个首辅必难逃失职之罪,必须得说了。

周勋儒一面在心里痛骂唐、刘二人大大地狡猾,一面运足底气,准备触触皇帝陛下的霉头。

首辅大人终于开口说话,可话出口后,却不是他真正的意思。

“昨夜月食,显然是天示大行皇帝死去的皇帝的过失;今晨天色血红,自然是天告陛下江山光辉灿烂,红红火火,是除旧布新,帝国江山中兴的大大吉兆。”

“难道朕可以高枕无忧了吗”思宗语气不善,他不喜欢这种阿谀奉承的陈词滥调。

“这”周勋儒的舌头又开始不转弯了。

就在首辅大人舌头失灵之际,唐学的思维迅若电闪,以比刘兆基快了一线的速度抢得了先机。

唐学说皇上还不能高枕无忧,微臣刚刚接到辽东巡抚李自啸的奏章。李自啸在奏章中奏道,户部已拖欠了七个月的粮饷,将士们怨言腾沸,恐将成哗变之势,如果发生兵变,后箭乘势来袭,山海关难保。

原来是兵灾的征兆,唐学说完,思宗皇帝当即大为光火,严厉斥责户部,为什么不及时发放粮饷

思宗想自己登基伊始,勤图政事,废寝忘食,而臣下竟如此误事,于是盛怒之下,就要即刻拿户部问罪,以示“不测天威”。

唐学刚才只是匆匆提出问题,至于如何解决,别说是他,满朝文武就是挨个扒拉,也没人能想出一个真正切实可行的办法,何况,即便万里有个一,真有聪明人能够想出来个好办法,却也必定不会说出来。

既然是聪明人,又怎会讨不自在

唐学知道,财库空虚,户部虽为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支应辽、辽饷,户部即便有心,却也无力,责罚他们既没用,更不公平。

周勋儒圆睁二目,盯着唐学。

唐学明白老滑头的意思,虽然谁都知道这事难办,但问题既然是他捅出来的,也自然得由他想辙解决。

唐学这才知道坏了,他一时贪功邀宠心切,却没料想一下子骑到了虎背上,真是聪明反被聪敏误

思宗皇帝登基三个月来,处处表现自己高明,事事显示自己精明,如果他替户部脱罪,说财库空虚,无法支付,那岂不是说皇上昏聩,连国库中有多少银子都不清楚,就胡乱给人定罪

这如何了得这回轮到唐学的舌头开始转不过弯来,冷汗也随之津津而下。

唐学和周勋儒又不约而同,把眼睛盯向刘兆基。

刘兆基在枚卜大典选入内阁的几人中,数他的官职最低,资历最浅,年纪也最轻。

由于年轻,反应机敏,口才也不错,加之感念皇上的知遇之恩,刘兆基在每次日讲和召对时,都表现得颇为积极。他既阐述自己对各种政务的看法,也提出过一些颇为有益的建议,所以一向很得思宗的赏识。

刘兆基看二位阁僚盯向他的目光,知道两位老人家希望他能把事情圆过去。

刚刚因为反应慢了那么一点点,就让唐学抢了先机,在皇上面前说出了他原本想说的话,刘兆基正自懊恼,但接下来的转折又让他暗自庆幸不已。

在几位阁员中,刘兆基资历最浅,根基最薄,所以他在思宗面前虽表现得积极,但处事却很圆滑,基本谁都不得罪。如今两位阁僚同时向他表达了强烈的愿望,若有一线之机,他也会把事情圆过去,但现在他却不敢把此事揽过来。

两位阁僚不敢说的,他又怎敢说道理很简单,即便得罪死他们,也不能有丝毫触怒皇上的言行。

刘兆基正要低头装老猫肉,突然灵机一闪,他想到了一个点子。

“陛下,微臣以为可以先拨帑币三十万两,发往辽东军前,如此既可解燃眉之急,又可示皇上不测天恩。”刘兆基说道。

所谓帑币,就是国库每年拨给宫室支用的经费。除了创立内库的神帝以及其后继者外,帑币其实是历代皇帝私房钱的主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