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291(1 / 2)

,众人不由纷纷转身,循声望去。

听到这个声音,于飞已经知道说话的人是谁了。

他的心中一阵激动,他知道,在任何时候,她一定会坚定的站在他这一边的。

人群外,秦小衿俏生生的立于人群之外,她笑吟吟的,如果不是在场的只有她一位年轻的女子,众人肯定以为是听错了。

“这个女娃娃是谁呀”有人小声的问道。

“她你都不认识”旁边的人同样小声说道:“别看她年龄不大,来头却不小。她是贾兰平贾老的关门弟子,还是秦老的孙女。”

“秦老哪个秦老”

“嘿我说你是真糊涂,还是装糊涂呀,前天下午这个女孩扶着秦老进入会场的时候,你没有看到”

“我那天不是正好吃坏了东西,拉肚子了吗回来的时候,秦老已经坐下了,我坐在后面,只能看到他的后脑勺,谁知道坐他身边的人长的什么摸样呀。”

秦小衿走到于飞的身前,两人相视一笑,往日的隔阂如同尘埃一般随风飘散。

知道秦小衿是秦延的孙女,贾兰平的学生,就再也没有人敢轻视她了。

“小秦,你不了解这里面的情况。别搀和。”尤昌平无奈的劝道,他可不敢对秦小衿出口不逊。因为秦延是他惹不起的。

“我不需要了解里面的情况,我只知道于飞哥哥永远都是对的。”秦小衿旗帜鲜明的支持于飞。

这一下尤昌平等人都犯难了。

过了好一会,尤昌平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于是冷冷的说道:“哼,恐怕我们是来是走,还轮不到别人允许、邀请吧腿长在我的身上,我们想去哪就去哪,你管得着吗”

于飞微微一笑说道,半天之前我还管不着,但是现在么,我还真能管得着。

于飞拿出了一摞文件,说道:“这座寺庙从现在开始已经属于我了。”

“什么”众人听了于飞的话都感觉到有些不可思议。

“他说那座庙现在属于他了,这怎么可能”一个人惊讶的说道。

“谁说不可能的如果他拿到了土地转让协议的话,就完全有可能的。”另外一个人说道。

“怎么还有什么疑问吗”于飞将手中的土地转让协议高高举了起来,这是他请叶建军加急办出来的:“如果有不相信的,可以上来看一看。”

没有人上前查验。因为于飞只要不是自取其辱,就不会拿假的糊弄大家。

尤昌平的脸色非常难看,他现在非常后悔跳出来刁难于飞,否则的话今天也不会如此的狼狈丢人了。

其实于飞也不想事情发展成这样。从内心来说,他对这些专家其实是非常敬佩的。如果不是尤昌平等人咄咄逼人,于飞也不会如此的针锋相对,即便是受一些委屈,他也会忍下来的。怪只怪对方欺人太甚了。

“于飞”马尚都不愿意现场如此的僵,又想出声劝解。

却不料于飞说道:“马哥,就这样吧。”

于飞并没有给马尚都的面子。

马尚都暗叹了一口气,他知道于飞心中已经有几分怪自己了。谁让自己刚刚不够坚决呢,这原本就怪不了别人的。

有一些专家开始悻悻的离场。他们心高气傲,可受不了于飞如此的抢白。

“于先生”这时,一个苍老的声音突然叫道。于飞循声望去,却见说话的人竟然是永乐大典的研究专家栾明贵。

“栾老,您这是”于飞不确定的问道。虽然他觉得自己说的没错,但是他不知道老一代的栾明贵会怎么看这件事。

“我想留下来和你一起发掘,我觉得你说的很有道理,永乐大典正本很有可能就在这座庙的地宫之中。”栾明贵语出惊人的说道。

栾明贵的表态对于飞的支持实在是太大了。栾明贵是专家中的专家,也是本次调查的组织者之一,他的分量不可谓不重。

“谢谢您栾老”栾明贵的表态让于飞有些出乎意料。

“栾老,您说这个破庙的地宫之中真的有可能藏有永乐大典的正本”一个人很严肃的问道:“可是您一直主张永乐大典正本是在永陵之中的,怎么突然就改变主意了”

“我没有改变自己的观点,但我不会放过任何能寻找到正本的可能。”栾明贵说道:“之所以说这座破庙很有可能藏有永乐大典的正本,是有依据的。”

第502章发掘

s:红绿灯拜求支持

栾明贵是钱书钟的弟子,地位非常高,而且又是永乐大典研究的专家,他的话很快引起了大部分人的注意。现场又再次的安静下来。

“各位专家老师,我不知道大家刚刚在发难之前有没有看过这座寺庙的地形”栾明贵说道。虽然他的语气很平淡,但是这样的话语还是颇有指责的意味。众人在没有任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胡乱盲目怪罪于飞的行为有些太过草率了。

“看地形看地形干什么不就是一座破落的寺庙吗”有人不服气小声嘀咕道。

栾明贵也没有生气,而是走到一个较高的台阶上,想站上去,但是年龄大了,腿脚也不太方便,试了两次都没有成功。

于飞连忙上前扶了他一把。栾明贵温和的冲他一笑,说道:“谢谢你,年轻人。”

“栾老别客气,这是我应该做的。”于飞说道。他曾经见过栾明贵一面,对于他的为人也非常佩服。而且刚刚栾明贵并没有像其他专家学者那样上来就指责他,这也让他更生好感。

“我谢谢你可不是因为你扶了老头子一把,而是因为你扶了整个学术界一把”栾明贵语出惊人。

“啊”于飞一愣,不知道栾明贵为什么说这样话。

栾明贵叹息了一口气说道:“看看在场的专家们吧,大部分已经年过半百了。在接受新事物新学术的时候就显得非常艰难,甚至力不从心。学术研究如果缺乏了想象力的翅膀,就缺乏了方向。这恐怕也是我们研究数日永乐大典的下落,却没有任何结论,更没有任何行动的原因之一吧。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过多的理论研究和论证,很多时候对于结果的帮助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