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出兵怎么能牵制日军呢,他认为将军不过是在敷衍他”
幸亏有翻译存在,否则吴克会因为眼前这个俄国大块头巨大反差的表情,说不定认为他已经疯了。
“不出兵一样可以牵制日军,如果我军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加大北方军事基地的实战训练人数,同时以百万兵力和大量装甲,在我华北和蒙古地区不断调动、集结、演习,谢米阁下,你认为日军会做如何反应呢”
如果您喜欢这本书,请来,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四卷 大战 第五卷 博弈 第230章 “所谓独立”
本章节来源 请到阅读
蠢货真不知道斯大怎么会派这样的谈判使者来和自己谈判,这家伙死命的揪着出兵不放,搞到最后连想讹诈,还必须自己来引导,实在是浪费口水和时间啊吴克再次将这个谢米鄙视和斯大鄙视一番,轻轻的放下了一个圈套。
其实他不知道,斯大和这个使者起初都很自信的认为,中国在得到他们的允诺的合击条件下,一定会立刻答应出兵东北,这样就能调入他们所设下的陷阱,将日军主力引向中国军队,以减少朱可夫在中西伯利亚的压力。
然而他们没想到,吴克也是老奸巨猾,竟然忍住对日军的报复行动,眼睁睁的看着东北老百姓在日军的统治下受苦受难,打定主意坐观俄、日激战,给自己订下了12年的准备时间。
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此时在北亚的日军实力已经非常之雄厚,即使全力进攻,胜亦将只会是惨胜,届时将失去与美国争夺世界资本,大发战争财的机会,同时也不利于将来欧洲大战爆发后,自己为未来中国彻底解决周围麻烦,并在世界范围内为中国谋取更大利益的计划。
在吴克的黑暗心理中,此时反而如同英法等国一样,非常希望德国立刻进攻俄国,此时德不受西线危险,反而能暗中得到英法美的支持,同时,日本也会必然继续向西西伯利亚地区大举进攻,以获取西西伯利亚肥沃的平原土壤。作为其战略基地。
届时最不济俄也将被分裂成众多民族性小国,而俄作为军事、工业大国,拥有几百万军队和大量工业设施,其反击也必将使以蛇吞象之态地德、日两国损失惨重。不复再有其原有之军事实力,这对吴克的未来亚洲计划将很有帮助。
没有谁愿意一个强大统一且对自己领土抱有兴趣的国家,一直在身边虎视眈眈,尤其现在还要自己去帮助这个国家抵御外敌。
不过吴克也拿不准希特勒究竟会在欧洲战略上做出何种抉择。因此在练兵、备战的同时,能占点好处还是尽量占点。毕竟未来不可预期,拿在手里地才是最实在的趁此机会敲诈一下那个骄傲的斯大同志,吴克觉得一定会很有成就感。电脑站,更新最快
谢米在吴克话一出口后,就立刻领悟了其中的含义,那就是吴克不保证出兵,却可以保证保持100万左右兵力随时出兵地状态,这对解决俄国目前的困局来说,已经足够了。在他以为自己即将黯然回国,等待上军事法庭的时候。绝处逢生,吴克递出了一根稻草。
“将军阁下,非常感谢。这对我国来说,已经能够完成战略意图。我国一定会非常感谢将军阁下的帮助”
意外之下,谢米似乎害怕吴克反悔似的,连忙表示出自己的感谢。连自己来谈判的真实意图也在不经意间说了出来。骄傲的俄国需要弱小的中国帮助,虽然这对吴克来说不是秘密,不过却是作为谈判使者谢米应该努力隐藏的东西。
果然,似乎是为回应谢米地失误,代谢米还要继续发表自己感谢的同时,吴克伸手打断了他的唆,接着谢米就看见吴克“叽里咕噜”地也说了一通,然后他的翻译迅速将吴克地意思翻译出来。
“阁下,相信您听过这句话,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我国目前国力非常困难,因此百万军队所进行的演习以及调动所消耗地物资,我希望贵国能够给与帮助,同时为能对日军形成更大的压迫力,我军希望能够自贵国再次得到一些装甲和一些火炮、车辆等制造设备以及部分钢铁、油料等,不知道贵使能否答应我们这个条件”
由俄国出钱出武器帮中国练兵,这是一个“无耻”的条件,这是赤裸裸的“讹诈”。接到谢米电报的斯大愤怒之中,将手中的电文撕成碎片。然而,冷静下来之后,斯大发现为保证西线的兵力优势,自己的兵力确实略显不够,而继续扩大征兵,似乎已经来不及,且也极大影响国内生产。
但斯大并不想就此便宜了吴克,这个骄傲的家伙,命令谢米在要求中国归还原蒋政府的军事贷款上,进行讨价还价。后继谈判中,双方你来我往经过三天的激烈交锋,吴克提出中国守军方面放开新疆,任俄方派出几十万部队自此迂回蒙古,与朱可夫南北夹击日军进入蒙古之军队,作为让步。
然而斯大虽觉得此建议执行起来,非常有把握成功,却因西线局势的日益紧张,不得不因兵力问题继续放弃。最终,对“讹诈”有着无比坚持的吴克,死死顶住来自俄国甚至国内的种种压力,充分利用目前形式,完成对骄傲的斯大统治的敲诈。
为获得中国方面牵制日军,斯大不得不同意继续帮助吴克扩建北方基地,并提供部分武器制造设备,同时还为中国军队提供500辆大型履带式拖拉机。这些履带式拖拉机此时除了帮助北方基地进行扩大外,未来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因为它们底盘的特别,可以顺利改装成伴随坦克攻击的自行火炮。而要求拖拉机比直接要求坦克,对斯大来说,更为容易接受一些,毕竟此时为应付西线危急,他的装甲部队也很紧张。
协议达成之后,在斯大不甘心的咒骂声中,来自俄国的一些设备和机械以及军火,经过新疆开始向中国境内输送,同时在吴克命令下,集训部队立刻向北偏移。在40年1月期间,中国集训部队在北线调动和演习异常频繁,部队番号变幻不定,最多一次竟然一次性在阴山、河北、天津几地集结130万兵力、总计1500辆坦克和600架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