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288(1 / 2)

同时,却对中国为和平、为南亚民众在战争中争取生存权利而做出的努力进行无端指责,让中国政府非常不满,并且吴克在与几国首脑进行电波交流时,非常强硬的指出:本国虽然保持中立,但绝不代表不会动用经济手段对某些国家进行制裁。列反击,让英法美俄等国大失颜面,却让希特勒、石原莞尔非常开心。希特勒、石原莞尔都非常希望借此机会,将中国与英法美俄的关系演变成不可调谐。中国就此结束对俄国地军事物资供给,以助于日德军队迅速占领整个俄军全境。

然而,反对归反对,在吴克的强硬表态下。英法美俄为了继续获得中国对俄军事支援,无可奈何之下,最终默默的吞下这一苦果,不过为了保持力量平衡。吴克答应罗斯福、斯大、丘吉尔一方,在将装甲交付日本的同时,从现役部队中再调拨一批装甲出售给俄军作战。

一场轰轰烈烈剑拔弩张地争论,最终在几方势力的妥协下趋于平淡,中国对交战双方军火供给依旧继续进行,各种战略资源贸易也未受到任何影响,这让诚心躲在一边看好戏的石原等人,也对美英俄等国雷声大雨点小的行为大大鄙视了一把。

随着中日“友好合作”协定,中美、中俄军火交易增补协议签订,中队、宣传组织、经贸组织以及一些政务工作人员立刻进入几地。轰轰烈烈地宣传活动、地方政府改组行动在新地方拉开序幕。同时,因以前这些地区的游击组织多多少少有中队在背后支持,而中国庞大的军事实力。稳定的政治局势、富足并迅猛发展的经济局势,对这些地区的人民来说早心生向往。因此,此时对这些游击队的平定整合行动展开颇为顺利。

甚至,当吴克果断的进行大规模移民政策时。这些地区也没有出现多少不安因素。当地那些饱受灾难的民众,早就向往能够迁入中国内地,获得平安富足的生活,因此非常配合地向中国内地搬迁。而那些富有冒险精神的商团、旧军队裁撤人员,以及对大片土地非常向往的百姓和少数民族也对政府充满信心,纷纷响应政府号召,奔赴新地未开垦的领地

强大地经济军事基础、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让很多事情变得非常容易。中国不需要向日本那样对这些地区进行残酷掠夺,而是实行非常平和的政策,并向这些地区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建设,逐步将这些地区留守百姓从死亡线上拉了起来,使得这些地区很快就获得稳定,向心力开始在地方上产生。

这一切使得那些极端地民族“精英分子”非常难受却无计可施,也使得存心拉中国进入泥潭的日本人感觉非常难堪。石原莞尔在参谋本部情报中心分析这一现象,再对比日战区那些愈演愈烈的反抗行动后,不由感到十分颓丧。

甚至,石原莞尔原本安插在当地,准备在中国接手后制造更多矛盾,让中国陷入战争泥潭的特务、亲日分子,此时也因为吴克大举实施的双向移民政策和物资补偿政策,也都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地区地方新政府逐步树立威信,人心一步一步向中国靠拢。

石原知道,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其实与日本对占领区的无止境掠夺、以及中国在经济、军事上的优势有很大关系,这就如同战争之初,日本凭借自身实力吸引泰国追随自己步伐是一个道理。

然而,石原更明白,自己虽然发现了这点,现在的日本却已经骑虎难下,日本不可能不实行以战养战的军事措施,也不得不将这种错误继续下去,只能眼看着白白的便宜中国,让中国以拯救者的姿态进入了这些地区。石原最大的希望就是,在配合德军结束对俄战争后,这种局面能得到彻底改变。

不能不说,由石原主导的交换协议短期内对日军战力上升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当中国四个装甲兵师团装备进入南线战场后,针对伊朗、阿富汗两地的战斗重新开始。如同吃了兴奋剂般的寺内寿一以迅猛的速度在一个多月内,克服重重困难,在帕米尔高原严寒的冬季来临之前,一举摧毁得到俄军支持的阿富汗军队,迅速将战场拉近俄国南部地区。

随后两个月内,中国将剩余6个装甲师团的装备陆续交付日军使用,经彬山元强烈要求,石原莞尔将这批武装全部调拨北线军团使用,对俄军产生强大的冲击力,朱可夫在西西伯利亚以及新西伯利亚地防线。多处被日军突破。

瞬间,局势对俄极端不利,日本南北两线军团即将完成会师,中国对俄物资输送通道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与此同时。彬山元部集中两个军向西继续攻击,先头部队到达乌拉尔山脉,朱可夫判断此股日军企图翻越乌拉尔山脉,与从列宁格勒攻击过来的德军部队以及叛军弗拉索夫大将组织的“俄罗斯解放军”会师。

因斯大对那些被德军俘虏后又逃出来地俄军士兵。以等同投敌罪实施枪决,甚至一些士兵的家属也被按叛国罪残酷迫害,叛军弗拉索夫的俄罗斯解放军因此不断得到壮大,竟然成为乌拉尔山防线最具威胁的一支力量。

面对日德以及叛军一反常态在冬季进行地联合进攻,朱可夫、乌拉尔山脉防御司令、南部边境防御司令调动手中所有力量,并将预备队全数派出,可惜,依旧无法抵挡这几只部队的迅猛攻势,最终只能向斯大紧急求援。

然而,此时的斯大比他们还要焦急。虽然希特勒认为斯大格勒只是时间问题,并将一支装甲部队调往对莫斯科的围攻序列中,但这并不意味着斯大格勒的日子好过一些。相反。德军在此也发起了冬季攻势,而斯大在中日签订协议后。已经判断出局势对俄将更加恶劣,他必须在这恶劣局势到来之前解决斯大林格勒的危局,因此也在同时四处征调兵力。一心要借助冬季对德进行反击。

德军战役方式的转被,让双方都几乎没有任何退步的可能,交战两军还没从秋季大战中恢复过来,就被再次投入更加惨烈的战斗之中。一时之间,斯大格勒、顿河、伏尔加河日夜炮声隆隆、飞机漫天,交火密集区域几乎每米都被两军炮弹密集轰炸、装甲来回碾压、步兵反复争夺,双方呈一种极端惨烈的胶着状态。

斯大格勒不论男女,上到老人下到10多岁地孩子,都在战争中被武装起来,拖着沉重的步枪对德军进行反击,激烈的拉锯战让斯大格勒成了名副其实地人间鬼域、血肉磨坊,而顿河两岸则成了一战以来最大的绞肉机,生命在这里变得既伟大又卑微,极端矛盾地结合在一起。

斯大明白,在斯大格勒、莫斯科保卫战最激烈的时刻,日德军队一旦在乌拉尔山脉汇合,转移至乌拉尔地区的重工业即使不落入敌手,俄国西线战场自身耐以反击地基地必将被截断,同时日军南北两线如果在哈萨克地区会师,美英等国以及中火物资进入俄国的通道也被封锁,这对此时物资紧缺极端惨烈的西线主战场,无疑是雪上加霜,成为压垮俄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于此同时,哈萨克地区偏偏在此时发生暴动,使得外来物资通道变得极不安全,震怒的斯大却颓然发现,不论哪里暴动、独立,他都没有任何兵力前去镇压。

前方是凶猛的德军后面战略基地又被日军突破,让自己退无可退,国内还有叛军组织、“野心家”随时准备取代自己的位置,同时,还有一个对俄不抱好感并有领土争议的强大“中立”势力存在,斯大可以想像,斯大格勒、莫斯科保卫战一旦失利,不仅俄联邦会分裂,整个俄罗斯民族本土也都将被彻底瓜分,俄罗斯人民从此以后将走上被奴役被压迫的道路。

局势令斯大几乎陷入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