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293(1 / 2)

罪英美,但对石原来说,吴克这个建议更具有吸引力。虽然日本将为此付出更多,但前线部队获得支持更大。

商贸公司谁知道这些商贸公司会贩卖什么物资,贩卖到哪里去民间物资交换交换的是什么,异地交换算不算正常民间物资交换可以说吴克给了石原更大的想像空间,尤其是电文中表示,中国市场对日本进一步开放,日商可以在中国购买各种物资,这对前线战争地作用更加巨大。

而作为开放市场所需要的条件:依旧减少5个装甲师装备,石原几乎不用考虑就给与同意。这是吴克在变相支持日本对俄作战,石原不能不有所表示。

中日之间的这次协定签订之后,“日本商人”立刻怀揣着自印度、东南亚掠夺地金银珠宝涌进中国,大量采购修理配件、粮食、医药等物资,同时大举购买中国各种运输汽车、吉普车将这些物资向西北运输,并且还以装备车队为借口“偷偷”高价购买了的大量步话通讯设备。

而于此同时,原本在北亚地日本“矿业公司”“农垦公司”,摇身一变成为“建筑公司”,带着超过两百多万各色人种纷纷自北亚涌进中国西北,开始参加中国西北地区轰轰烈烈的筑路行动,填补中国西部、北部因交换北亚所产生的人口迁移空缺,一时之间,让中国西北再次为各国所瞩目。

这是一次可军事可民用地合作,中日之间既然以民间合作的态度进行,各国也不好表示什么。罗斯福郁闷的发现,美国根本不能对中国开发西部进行任何指责,况且这还是民间和地方政府的自发行动,难道指责中国地方政府、少数民族使用日本建筑公司那岂不更加荒唐。以吴克的强势,罗斯福相信自己即使荒唐的提出抗议,也得不到任何对美有益的回答。

“赫尔,我们不能任由中日之间的合作继续,日本从中国就近获得补充后,将会对俄乌拉尔地区防御构成极大威胁,这对我们支援俄国有极大威胁。我们必须加快对俄国的帮助速度,俄国灭亡,我们在欧洲将失去一个陆地强大盟友罗斯福焦虑的对国务卿赫尔阐述自己的观点。

“以中国的陆军实力的强大以及与德日合作态度,战场向非洲、美洲转移可以肯定。而相对非洲来说,富裕的美洲更能引起希特勒的兴趣,同时俄国灭亡,我们与德日之间实力对比将发生巨大变化,中国是否能继续保持中立将很难判断,一旦中国加入德日一方,对美国来说将是一场空前灾难。”

“是的,阁下我觉得我们必须与中国进一步解开之前关于北亚的误会,尽量将中国固定在中立位置。同时,根据情报,中国对日本放开市场,日本可以在中国以比我们更低的价格收购物资,我们也需要同样待遇。

财务大臣经过统计,联邦政府的财政出现巨大赤字,我们必须尽量减少付出。如果中国同意我们进入中国市场与日本展开同样手段抢购物资,必将比我们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抢购要优惠很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消耗,并且此举也可以限制日军实力,对俄乌拉尔地区防御增加有利条件。”

赫尔从最近中日之间的“经济合作”,也看到了其中的凶险之处,因此建议罗斯福立刻采取同样措施,毕竟这不违背中国利益,赫尔相信这样的要求,中国那位“吸血鬼”般的将军应该能够同意。嗯赫尔,这个主意不错,不过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最主要的还是斯大林格勒战役能支撑多久。

斯大刚刚发来急电,几千万军民聚集在斯大林格勒周围,消耗极端巨大,日德各种飞机对此地区实施不间断轰炸,他们不能从事任何农业生产,俄军粮食即使节约使用也最多只能支持三个月,也就是说我们只有1个月时间准备,在两个月内必须打通与俄军的通道,使他们能够支撑下去。

我与丘吉尔已经决定,放弃对意大利的进攻,不论土耳其采取什么态度,我们的海军都必须穿过土耳其海峡,进入黑海作战,同时联军队伍将一部随同海军前进,对北高加索以北平原地区发起进攻,并向顿河流域机动,一部经过苏伊士运河进入亚洲,直接穿越高加索山地向德军攻击。

此举必将引起波斯湾地区、高加索地区很多小国反对,但这是我们目前能够采取的最快措施了,非常时机我们别无选择”

罗斯福在说这话的时候,显得有些黯然,不过更多的是果决。

第四卷 大战 第五卷 博弈 第298章 “疯狂的冒险”

罗斯福也不想这样,但自中日之间的这次出人意料的交换,不仅一举破解了美军在北亚的所有后继手段,更优化了日德对俄包围的战斗力量,使得日军战力提高将近一倍,对俄战局、对英美所构建的整个欧洲战略计划影响实在太大。

谁也没有想到石原莞尔竟有那么大魄力,为继续战斗,将到手的战果就这么转化成战力。斯大想不到,丘吉尔想不到、罗斯福也想不到,甚至在谈判之初连吴克和石原莞尔自己都想不到。美军对北亚的进攻其实是诱发这场交换的导火索。

战局如此,逼迫罗斯福、丘吉尔等人不得不重新制定战略计划,俄国迫在眉睫的战情让英美联军没有任何选择,最终不得不将目光对准土耳其。其实,与其逼迫中立国土耳其,从其海峡借道,在罗斯福眼中,还不如直接逼迫西班牙。

由西班牙登陆,逼迫西班牙参战可以直接对进行对法国的收复行动,并且也可以直接对德国本土进行威胁,然而时间上并不允许,俄国根本没有可能支持到那个时刻。对此英美两国都取得共识,甚至连与斯大一样自私的丘吉尔都不得不暂缓收复本土的准备,配合美国政府从各方面对土耳其政府进行威逼利诱,以图尽快进入斯大林格勒周围参战。中旬,随着赫尔到达中国,在一些捆绑协议签订之后。中国给与了英美与日本同样的待遇,准许英美在中国就一些物资与日本进行竞争性抢购。同时,中国方便告诫日美各商业团体,竞争抢购地物资。不得影响普通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