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使所有日军军官以及教官都在教习日军士兵,以不怕牺牲的精神“为天皇,为帝国未来进行一场圣战”,但几乎所有上层日军军官也知道,血肉之躯根本无法与那样密集的火力对抗。石原莞尔当初土地换装甲,大规模装备坦克也正是出于这种考虑。
随着赫尔到达中国,日本情报人员立刻分析此次赫尔之行应该与“多管火炮”密切相关,而根据吴克对出口武器的一贯态度,石原莞尔立刻得出“多管火炮”将迅速出现在交战国阵营,成为战争的又一主战武器。
随后,为应对这种新式武器即将被交战国大规模使用的局面,日军参谋部、军备部在石原组织下,立刻展开激烈讨论,然而在最后却得出几条有些自相矛盾的建议:
军部参谋、日本后勤总装备部认为:
“一,要求情报部门尽可能获取多管火炮的技术资料,军备部迅速研究多管火炮的制作技术,以保证军事技术继续维持在一流国家水平;
二,彬山元部必须立刻做出反应,于后方迅速加固防御工事,布置隔离区并将兵力以纵深分散布置,以备中队突然袭击;
三,必须迅速探寻中国意图,与中国签订“友好的互不侵犯条约”,并自中国或德国进口多管火炮,弥补双方之间的武器差距,尽可能给前线作战部队提供安全保障。”
这些建议非常符合日军以及参谋本部的迫切需求,然而以及最后列席参加讨论的日本内阁首相、财政大臣,则争锋相对提出迥然不同的反对意见。日本财政大臣在内相示意下抛出几条意见,让整个军部所有官员都感到极端羞愧。
“各位将军,我不得不说,我们的经济已经不允许我们执行这些诸君的建议,多管火炮诚如诸君所说,对战争的影响非常巨大,但各位也应该看到,多管火炮同样意味着巨大的消耗,而我们的财政早已在崩溃边缘。
如果没有印度、东南亚在维持以及对中国大批输出劳工在维持,相信石原阁下换回的那些装甲武装所带来的巨大消耗,就足以让我们的财政彻底崩溃。相信,各位已经有所耳闻,为维持这些装甲武装能够为帝国取得战果,天皇陛下已经几度削减自己的开支,各位对此应该感到羞愧
石原阁下,我不得不说研制已经不可能,财政部无法拨出任何费用,即使勉强研制成功,帝国也没有财力、物力大规模生产。我们内务省认为,如果中国参战,帝国应该迅速结束战争避免与中国发生任何矛盾,立刻退守印度,致力于本国经济恢复。
即使中国不参战,帝国陆军也应该考虑在适当时刻退出欧洲战场,将与俄军的对抗交由中国去面对,为未来战局保留一份实力。当然,或许石原阁下会再次选择与中国进行交换,不过,这次石原阁下,我们能够交换什么呢难道是印度”
与以前不一样,此时因战争导致国内财政经济、物资供应的巨大困难,已经让内务部焦头烂额。日本内务省分析,日本加入欧洲战局,其实并不能给日本带来多少实际利益。
尤其是此时俄国西线工业城市落入德军之手,斯大林格勒更是经过长期战争,几乎成为一片废墟,日军即使即使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取得胜利,也不能得到多少实际利益。这对日本国内的经济形式没有任何帮助,整个日本依旧随时处在崩溃边缘。
日本内务部认为,石原莞尔以及彬山元所部在乌拉尔一线行动都非常愚蠢,所有作为似乎都在为德军以及中国争取更大的利益。因此,此时为了缓解自身所承受的压力,内务省在内相的带领下,开始向军部提出一些质疑,此次对石原发难正是缘此而来。
所有的困难,其实石原都很清楚,面对内务部的指责,石原莞尔更加头疼。是他的战略决策有问题么不是,他只不过是在对日军原先的战略进行调整而已,也正是在他的调整下,日本才得到了整个印度,得以将战争继续到现在。
但是,新式武器的出现,使其战略又出现巨大漏洞,这迫使石原莞尔在听取两方面意见后,最终又面临着一次艰难的抉择
第四卷 大战 第五卷 博弈 第311章 “无能”的高层
是暂时修补这个漏洞,还是整体调整战略,让石原莞尔左右为难。
整体调整战略,就意味着日本必须立刻放弃眼前唾手可得的胜利,将在俄所有军事行动结束,这显然从感情上是所有日军官佐都难以接受的,并且退出俄战场也同时意味着与德军会师计划将被无限推迟,日本将无法得到来自德国的任何直接帮助。
但整体撤出俄战场,对日本好处也非常之大。首次,彬山元部一百多万日军可以彻底摆脱腹背受敌之境地,并加强对印度占领区的控制;其次,撤出俄战场还将节约大量军费开支,使来自印度、东南亚地区的物资能够对本土经济恢复形成助力,同时,也可以对整天追着他要求分配更多钢铁物资的海相,有个更好的交代。显然这些好处是修补计划所无法提供的。
撤退两个字不断在石原莞尔脑袋中盘旋。难道历时将近5年的日俄战争就要这样狼狈的结束么石原莞尔痛苦中,不禁想到1921年那次日军无奈退出远东。虽然如今已经攻至俄欧洲地区,比上次战果更加辉煌,也更接近胜利,然而最终结局却又要一样吗
石原莞尔想到这里不禁痛苦的闭上了眼睛。中国方面虽然已经表示,他们对日军没有任何恶意,所有物资、军火贸易依旧,但谁能保证这种局面在未来一直持续下去呢处于中俄军队之间的日本陆军,随时都可能承受灭顶之灾。帝队不能长久地将自身的安全依赖在对别国的信赖上,尤其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