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277(1 / 2)

。尽管这些人一个个都是老谋深算,可士人固有的傲慢已经嵌入了他们的骨子里,就算明知事实如此,他们也不愿意相信对方有这样的手段,他们宁愿相信从谋略上分析敌人。

可实际,所谓的治国安邦之道用得着多大学问吗李东阳心里是有些疑问的。

朝堂中枢中且不说,在地方官府之中,知府也好,知县也罢,除了断案等大事之外,基本上就很少有露面或者接触实务的时候,真正让衙门运作起来的,是没有功名的师爷,还有甚至没读过书的小吏,而有功名的官员们,只是在风雅之事上比较擅长罢了。

而谢宏以小学教人识文字、明算理,学成之后,大部分人就有了充当师爷或者小吏的基础了。他们肯定是做不得多好的文章,更是写不得诗词,可衙门内的事务也不需要这些。

而更让李东阳在意的是那个技术学校。朝中的同僚大多都认为那里是谢宏培训匠人的,但李东阳并不那么想,若只是培训匠人,在工坊里不就足够了吗何必又要从小学中选拔那些学业有成的

当日在文华殿的那场激辩给李东阳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虽然会一力维护士人阶层的利益,可他并不是那种蒙起头来什么都不看的人,他认为儒家也是需要进步的,应该取长补短。

他并不认为谢宏所谓的格物之道是小道,反而觉得儒家子弟应该多多学习此中道理,并且溶入到儒家的学术当中。

旁的不说,单说那算学。其实朝廷的各个衙门当中,尤其是户部、兵部这种需要统筹调度的衙门,需要用到算学的地方是很多的,而根据谢宏的说法,工部施工建设的时候,一样要用到算学。

而儒家弟子当中虽也有少数人精通于此,可并没人把算学当回事。于是,在需要用到算学的衙门当中,精通的人忙的无暇分身,而不懂的人帮不上忙,却又对此嗤之以鼻,这就不得不让人叹息了。

若是谢宏的学校真的跟自己想的一样李东阳的心里愈发的沉重了,六部作为大明朝廷的核心机构,谢宏的学校教授的学问至少能运作起来三个了。

户部、工部不用说,精通算学的手艺人,这都是谢宏看家的本事。而兵部其实也不需要提,练兵三个月就能用三千童子军击败八千禁军,这等手段简直已经可以与古之名将相提并论了。

刘大夏栽了跟头之后,现在哪怕是隐晦的,也已经没人再敢提清君侧之类的话题了。谢宏能赢得那场战斗最大的原因就是他预先的布置,那些布置各有不同,但是只要是入了他的局,就一定会倒霉。

千万不能在谢宏预设的战场上跟他战斗,这已经成为了朝臣们的共识,同样也是他们不想再提清君侧和逼宫这些事的主要原因。

目前,珍宝斋的工程队正在对京城的外城施工,对外说是加固城墙,修缮城门,可到底在做什么,因为施工时候的戒严,却是谁也不知道的。

能调动并且离京城最近的,只有蓟镇的兵马最为可靠,宣府镇的兵马倒是能调动,可是现在谁还不知道皇上在宣府深得军心民意啊调来后,会不会临阵倒戈都是个问题。若是再远的,那花费的时间就长了,变数也更多,实不可取。

但是,单凭蓟镇的兵马能否攻下京城,这事儿几乎没有什么争论的余地,肯定是攻不下的。边军被驱使着进攻京城,本身就不会有什么士气,兼之谢宏又布置了机关陷阱,那结果就更加不用说了。

蓟镇的兵马顶多也就起个威慑的作用罢了,要靠他们成事谈何容易。就算真的不怕天下动乱,也得拥有足够的大义名分才行。

但拥立藩王这样的事,以士人们的效率,恐怕先得商讨上三五个月,然后再筹谋个一年半年的,最终才能有个足以平衡各方利益的计划出炉,要不怎么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呢

除了小学和技校,常春藤书院中还有个不知所以的研究院,虽然不知道具体是做什么的,可想来会比前面两个更高明吧等到三五年后,那书院中的人才涌现,到时候

难不成千年儒家会被就此倾覆想到此处,李东阳只觉心神摇曳,遍体生寒。

正文 第351章 又出坏招了

第351章 又出坏招了

“李阁老,你也不必太过忧心,那谢宏是得了高人在背后指点也好,又或是天纵奇才也好,他谋略虽高,但之前也不过是朝中各位同僚没有加以重视,行事失于轻率,这才让他占得上风。如今诸人都已然警醒,想必日后也不会轻易为他所趁,来日方长,他日自有他授首付诸之日。”

张升见李东阳眉宇深锁,脸上神色更是凝重,也是出言相劝,他话里虽是不无轻视之意,但却代表着留在朝中的大多数人的想法。

有明一朝,士大夫们被打压过不止一次。

太祖朱元璋虽然文化水平很低,也被士人忽悠着定下了很多有利于士人阶层的政策,但从本心里来讲,他是想要打压官僚阶层的,不论是剥皮添草的肃贪,还是削减官员们的俸禄,无不体现了他的魄力和决心。

而永乐朝的成祖皇帝更是受过教育,阅历丰富,是个手段和魄力兼备的猛人,坐上龙椅后很快就把士大夫们收拾的服服帖帖的。

明朝清流骂皇帝很有名,可有几个敢骂朱棣的跳出来之后只有一个下场,廷杖打死永乐朝的文臣清名不显,就是因为这个,皇帝太强势了,谁骂谁死,谁还敢找死

朱棣要迁都,朝廷中更是向炸开了锅似的。

江南人杰地灵,更有金陵风月让大伙儿流连,谁能舍得离开这么好的地方,去北方那苦寒之地啊何况皇帝还说要天子守国门,天啊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大伙儿都是万金上下的身家,哪能去做这么凶险的事情呢

可尽管没一个文臣赞同此举,可朱棣还是强行迁了都,大臣们也只能跟风月无边的南京挥泪而别了。

更别提其后的多次亲征之举,和广为文臣诟病的宝船下西洋了。每进行一次,反对意见都充斥了朝野,可皇帝不听,文臣也只能动动嘴皮子罢了。

比起这二位,其实正德的举动算不得什么,至少他没迁都去宣府不是

正德的强势也不算什么,就算是他完全控制了京城的武装力量,充其量也就几万人马罢了,比起九边重镇和各地卫所,这点兵力完全就不够看,跟开国的那二位掌握的力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