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291(1 / 2)

话,纯粹是从长辈的角度考虑的,可话说到一半,他自己也觉得有些荒谬,连个字都没取的秀才成了三品大员,这事儿还真是让人无语。

而以谢宏如今的名声,好像这字号取不取也没多大用处了,他在外面的名头多着呢,什么妖孽、瘟神之类的不计其数,就算取了字号也没人叫,又取来做什么

“伯父,既然你与他熟识,可知他上疏开海之举有何用意”谢宏也没空理会那些,入乡随俗倒是不假,可这字号么,其实也无所谓了,难不成自己起个字叫瘟神,号妖孽先生

还是弄清王守仁的用意更重要,若是对方果然有意靠拢,或者是政见相同,那么拉拢之事就大有可为了。谢宏心里有些激动,若是拿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比拟的话,唐伯虎顶多算是个张松、法正,而王守仁却是诸葛亮和赵云的合体,分量完全不同,作用也是差别很大。

“这个嘛”曾鉴一拂胡须,低头思量了一番,这才说道:“要说天马行空,伯安可能及不上贤侄,不过,他的想法一向也是如惊鸿掠影一般,让人难以揣度。这开海之议,却是他早年就与老夫探讨过的。”

“可小侄听说他是余姚人,怎么会早就存了这个念头”谢宏大奇。

不了解对方的生平,并不代表一无所知。王阳明这样的人物,若是真的倡导过开海禁这等大事,无论成败,想必也会在历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谢宏纵是再怎么孤陋寡闻,也不可能一点都不知道。

“伯安虽是声名不显,可他向来体恤民生,曾经上疏言道:罢冗员之俸,损不急之赏,止无名之征,节用省费,以赈济灾民,减轻民间负担。又尝言:民穷必有盗贼,因此,一直在追寻富民之法。”

曾鉴显然对王守仁相当了解,引用对方的言辞也是信手拈来,“而他家在余姚,也对海贸只是颇有所见,当年对老夫说起时,也称其为富民强国的良方,只是”

老人叹息一声,慨然道:“伯安素知进退之法,知道此事关系重大,远非一两人能够动摇的,就算他与老夫齐心合力,也不过是效法那螳臂当车之举罢了,因此,他只是与老夫私下里有过议论,从未表露出来。此时他到底如何做想,老夫也难知究竟。”

“原来如此。”谢宏点点头。他就觉得自己的王霸之气应该没那么厉害,连这位神人都能虎躯一震就收服了,原来不过是政见相同罢了。

而对方找的这个时机也令人疑惑,谢宏不相信以王守仁的本事,会看不出这事儿的复杂程度。在这幕大戏中,第一个冲上去的人,八成会成为炮灰,谢宏甚至都没舍得让严嵩出手,更别提唐伯虎了,结果王守仁却莫名其妙的冲了出来,真是奇怪啊。

“那以伯父之见,小侄若是上门拜见,又或私下约见,他可会”谢宏还是不死心,既然猜不出,那就直接上门去问个清楚好了。

曾鉴摇摇头:“老夫觉伯安当日之意,应是不欲与贤侄有所瓜葛,因此老夫也是苦劝不果。而观其今日之行,他应该也是对事不对人,否则不会选在这样的时机出手,显然他是有所觉悟,只是想推动此事,却不想自列而入贤侄的阵营当中。”

谢宏原本是存了患得患失之心,身在局中因此才没想通,此时听了曾鉴的分析,他也是一下就听明白了。王阳明这次的行动,分明就是只表达了对开海禁的支持,但是却跟自己无关呐,甚至宁愿为此承受江南士人的逆袭。

谢宏默然点头,这人既然下定了如此的决心,想必也是无可挽回了,自己若是帮他化解掉敌人的攻讦,恐怕还会起反效果都说不定。

“见过大人,曾大人,有人送信给您”说曹操,曹操到,曾鉴接过信一开,发现信中署名正是王守仁,展开一开,信中所言之事,也正与两人讨论的话题相关。

“小侄此举,乃是关乎天下黎民之举,与旁人无关,而后果也当由小侄一身担当,曾伯父若是有感于小侄一番赤诚,便请不要横加干涉,拂了小侄报国之意。小侄伯安,百拜顿首。”

“可惜了,可惜了”曾鉴看完信,便将信递给谢宏,自己连连叹息有声,也不知他是叹息王守仁即将面对的遭遇,还是没能让他最欣赏的两个人携手起来,共图大事。

谢宏也不过于纠结,他记得历史上王守仁是被刘瑾给赶出京城,受了重挫,也因此受到了诸多磨练,最后才成为一代大家。

现在刘瑾被自己打压下去,完全不成气候,可历史似乎是有惯性的,对方居然又是因为自己开海的举措,得罪了江南士人,若是自己不伸手,显然他的遭遇会比原本历史上的更糟糕。

当日,张鼐的话谢宏记得清楚:身败名裂,万劫不复敢于动士人们的利益,这就是通常的下场,现在的攻讦不过是要坏王守仁的名,罢他的官,下一步,就算是要他的命,也不是什么稀奇事儿。

那么自己还是应该做点什么吧谢宏摸着下巴,想的很是入神。

“谢大人,不好了,六科的言官们突然聚集在了承天门外,说是要请愿谷公公让奴婢来问您,要怎么办”冷丁又冲进来了一人,见到谢宏便象见到救星了一样,语气间很有些气急败坏的感觉。

“哦,嗯”谢宏抬眼一看,却是三公公来了,显然是有大事发生了,不然这个大忙人怎么会出来而且他口中叫喊的这事儿,好像有点奇怪啊。

“六科的言官谁给的他们这么大胆子,莫不是疯了吗”都察院已经被谢宏洗过了一遍,那些愣头青或者顽固派已经被清理干净了,剩下的纵是对谢宏不满,也只能忍气吞声了,敢怒而不敢言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明朝的言官并不单是都察院,六科的言官们也是颇为犀利的。从前两边是同气连枝,谢宏压服朝堂之后,两边也是同命鸳鸯,六科那边虽然没受到清洗,可却也都认清了现实,没什么人敢闹事。

可今天似乎出了点意外,让谢宏颇为诧异,难不成那帮书呆子真的是读书读坏了脑子,又或者是弹劾王守仁导致兴奋过度了不然怎么会搞这种幺蛾子出来给脸不要脸,难道非得必老子立法,以后不许士人非法集会

“都是江南那边来的多封急报引起的”三公公胆子小,没节操,一遇到大事就慌神,实在是个扶不起的刘阿斗,不过比起文盲谷胖子,或者阴险狡诈的刘瑾,还算是个好公公,谢宏也能将就先用着了。

“风闻朝廷欲开海禁,盗匪大起,倭人入寇,导致漕运有断绝之虞”谢宏一听之下,当即便是脸色大变,这一手实实在在的出乎了他的预料。

什么叫无耻这就是了,极度的无耻啊,简直是一点脸都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