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479(1 / 2)

展着。至少对杨慎来说是这样的,无论是他的学识,还是管家的阅历,都不足以让他预测出天津的未来到底是怎么一个景象。

不过,即便做不出预测,可眼前的情况他却看得分明,从商人们热切的目光中,百姓们到达目的地,心愿得偿的欣喜中,还有那些新官吏接人待物的态度和姿态中,杨慎看到了民心所向也看到了新政带给大明的希望。

他很迷惑,对于谢宏的新政和种种举措,士林中满是恶评就连他一向宽和的父亲杨廷和,和最为睿智的大明首辅李东阳,对之都满怀着警惕之心。

长辈们都是如此,他到了京城之后,也受了不少影响,这次来天津,他本也是报着勇入虎穴,智破敌谋的心情来的。

可到了天津后,眼前所见,耳中所闻都告诉他这里没有阴谋。

有的只是一群让他陌生的官吏,这些人的身上完全看不到大明传统官僚的高高在上

一群他从没见过的商人,这些人的脸上,没有一般商人的卑躬屈膝

还有成千上万的贫民,这些人告诉他,士林中一直赞颂的弘治中兴是谎言

现在离消息刚刚放出去不到一个月现在能赶到这里的贫民恐怕还不到总数的十分之一,而这么庞大的贫民数量,却仅仅是河北、山东两个省的,若是将范围扩大到整个天下,那这样的赤贫之家会有多少

中兴之世盛世

数千年以来,关于什么样的世道可称之为盛世,说法很多,标准也不一。总体来说,一般盛世会出现在开国年间,由乱及治之时,往往会吏治清明,民间财富也充裕,社会风气会很不错。

不过,若是脸皮足够厚的话,当年南宋偏安一隅的时候,为了粉饰太平,宋高宗也称过盛世。比宋高宗更无耻的话,杨慎就不知道了,因为那事儿还没发生。

后世辫子朝的遗老遗少们,也鼓吹着一个盛世,那就是年年文字狱,天天饿死人的康乾盛世,了,华夏人再无耻,总也是比不过这些蛮族的,因为他们本来也没有脸面这种东西。

当然,在杨慎这个儒家子弟心中,还是有标准的,礼记所载,孔子曾经说过:“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就是儒家圣人心中的大同之世了。

这不正是天津正在做的吗通过商业将商人们组织起来,通过工业给失地农民和赤贫者提供工作机会,让他们可以养家糊口。于此同时,在辽东,在三边,谢宏正在做的那些,不正是使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所吗

而且,同样以孔圣人的说法来讲,仁政是什么很简单,为政以德,宽厚待民,施以恩惠。

在天津官吏身上,杨慎看到了仁德,从四川到江南,再从江南到京城,除了天津,他又何尝见过官吏们身上出现过这样的态度要知道,他们面对的可是一群商人,是社会地位最低的一群人。

在新政的具体措施中,他看到了宽和,从两省赶来的百姓都和难民差不多,可到了天津之后,受到的接待可比难民高多了,外面成排的屋舍就证明了这一点。

虽然那些屋舍有些简陋,不过对那些百姓来说,却已经足够好了,何况,根据那些办事文吏的说法,等到工程工人召足之后,会先在城外修民居,然后再修路。

先百姓之忧而忧,杨慎觉得,这似乎比范相公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更上了一层楼了,前者是实实在在的,而后者却是一个空泛的抒情。

最后,如果招商局的那个文吏没有说谎的话,天津衙门施以民众的恩惠还不止这些,通过专利局提供新技术给商人们,并且提供种种便利,让他们以之创造财富,这种恩惠比纯粹的散财要高明得多也实际得多。

散财的话,大明这么多人口,有再多的财富也不够用,而且很可能会养出来一群寄生虫人毕竟都是好逸恶劳的。所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天津衙门做的,正是这件事。

管窥见豹,能创造出种种神奇的技术,并将之毫不吝啬的传授于人,其中蕴含的智慧与气度都是让人惊叹的。

正是在谢宏无与伦比的智慧,和前所未有的气魄的带领下,如今的天津,正朝着一个孔圣人曾经向往并且憧憬的辉煌盛世行进着,至少,以杨慎看来是这样的。

可是京城的前辈和同道们,对此却持有相反的看法到底谁错了吊慎很苦恼,士林中喧嚣着的观点,都是说谢宏大奸大恶现在的新政不过是伪善之举,可他无论如何也看不出来,谢宏这新政到底伪善在哪里

除非他举目看了看前方,前面就原来的清军厅,现在的专利局了,若是谢宏真的是伪善,那么可能隐藏陷阱的恐怕也只有这里和税务厅了。

技术是谢宏的,他也许会凭此而要求干股,或者收取高额的专利费若不然就是等有了收获的时候,对商人们课以重税毕竟大明原本是没有商税制度的,他可以任意施为。

不过,这只是个可能性罢了,从理智出发的话,杨慎并不认为谢宏会做这种杀鸡取卵的勾当,那太没远见了。

可他又很希望对方会这么做因为只有对方这么做了,才能证明他的师长前辈们是正确的,比起素未谋面的谢宏,甚至眼前所见的商人和百姓,对杨慎来说,那些从少年时代起,就一直景仰着的人才更重要,这几乎是一种信仰,又怎能轻易崩溃

怀着无比复杂的心情,杨慎跟在包胖子等人身后,进了专利局。

专利局的人相对少了些,来这里的都是想做实业的,而招商局那边却包括了许多行商或者要做海贸的。不是所有人都有信心和耐心开设作坊赚钱的,在很多人看来,商人就应该做一手进,一手出的买卖。

商人虽然少了,但办事员却差不多,格局也一样,大厅内,沿着对门的墙摆设着一排桌椅,后面坐着十几个书吏,桌子上放着各类别的名牌。

其中一张桌子面前正站了两个人,正是杨慎刚刚在招商局见过的那两个要开罐头厂的,胖子几人也看到了,于是一窝蜂的围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