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520(1 / 2)

士人们当然不知道,后世有一种叫做宅男的生物,一个人呆在家里也不会感到寂寞,谢宏就有这种属性,何况军器司里面还有人陪着呢不出门对谢宏来说,完全就不构成压力。

何鉴不知道这个缘由,他只能将其当做谢宏怕死的表现。等谢宏到了辽东之后,更是有如龙归大海,刺杀什么的完全就不可能了,连正主儿都找不到,还刺个屁啊。

其后的攻打旅顺之举,是江南人做出的最有魄力,也是最后一次倒谢的行动,结果也失败了。如今,家仇国恨已经浑然一体,可报仇的希望却是越来越渺茫了,希望王明仲带来的消息不会太糟糕吧何鉴的心里尽是阴霾。

其实王鉴之和那胥吏交谈的时间并不长,可对何鉴等人来说,却象是等了一个漫长的冬天一般,好容易才看到那个胥吏施礼离开,而王鉴之脸色铁青的走了回来。

“明仲”

“世光兄,诸位,是坏消息”似叹似述,王鉴之轻轻的一句话,听在众人耳中,却像是一柄重锤砸在了太阳穴上,让他们耳中嗡嗡作响,眼前发黑,自己这些人已经惨成这样了,居然还有更坏的消息

“就在两日前,那奸贼遍邀江南世家,在宁波举行了一次会议”王鉴之声音低沉,简略的将那胥吏打探回来的消息说了一遍,“在厚利的诱惑,和屠刀的威胁下,如今的江南已经不是从前的江南了”

“他们怎能”何鉴急怒攻心,只觉喉头一甜,差点就喷出一口血来,强自压抑这才勉强咽了回去,可脸色却已经变得青紫一片,好像刚被人搧了百十个耳光一样。

做官最重要的是什么答案可能有很多中,能力,才华,官位,名声这些都很重要,可却不是最重要的,要让何鉴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党羽

有了足够的党羽,甚至不需出仕,也一样能在朝堂上呼风唤雨,满朝上下都会响彻赞誉的呼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东晋时的名相谢安了。

安石不出,奈苍生何多么响亮的口号啊,这是因为他的才华么不,要不是在王谢两家权倾朝野,党羽遍布的东晋王朝,又岂会成就谢安的鼎鼎大名

而一直以来,谢迁、王鏊以及士党中坚诸人,之所以一直能坚定不移的和谢宏,以及他背后的皇帝正德对抗,靠的就是遍布江南的大小世家。这些人出仕也好,未出仕或者致仕了也罢,汇聚起来,就是极为巨大的力量。

就算攻打旅顺失败了,他们一样还有后手,大不了就将这个天下打得稀巴烂,总之不会让那君臣二人得意了就是。可谢宏这拦喉一刀,却是将他们的根基斩尽,江南,不但不再是他们的依靠,而且还反过来成了对方的助力。

一系列的后手都使不出了,又要拿什么报仇不得不哭啊

何鉴之所以没有吐血晕倒,是因为有了前几天惊闻噩耗的经历,经过那种事之后,他的神经坚韧了许多,当然不会再被轻易击倒。

要不怎么说,灾难会让人成长呢想成长,多多历练就是王道。

“为今奈何,为今奈何啊”再出声时,何鉴的声音已是枯涩暗哑,好像刚从沙漠走出来一样,还带着点哭腔。

“为今之计,也只能按原计划进行,动用最后的手段了。”如同一阵阴风从王鉴之的牙缝里吹了出来,几个江南官员都打了个寒颤。

“可是,没了江南的支援,纵然勉强为之,又焉能成事”何鉴没什么信心,要是有后悔药的话,他之前一定会竭力主张尽早、尽量全面的发动所有的手段。有了江南的支持,那项计划未必不可行,就算北上不利,他也有信心划江而治,可现在么

王鉴之一摆手,森然道:“无妨,谢宏行此大逆之事,天下的仁人志士定然都是愤怒之极,就算畏于强暴,不敢正面与其相抗,同样也不会襄助于他。待南昌那边义兵一起,势必天下影从,只须沿江而下,江南之地定然传檄而定,届时形势自然逆转。就算仍有不谐,有我等在,至少取下南京是没有问题的。”

“可那奸贼正在宁波,而且又摆出了偌大的阵仗,显然是要将天津那一套搬过来,这”何鉴很不想承认自己怕了谢宏,可实际上,他就是怕了,尽管他也知道谢宏身边没带兵马,可一想到对方在那里,他就不由自主的发憷。

“不要紧,世光兄,小弟不日就将前往南昌,你就留在南京静候便是。事发之后,我便已经传信京城给王阁老,看时日也应该差不多到了,你只管等着王阁老的吩咐就好,放心吧,自古邪不胜正,天理循环,很快就会有曙光出现了。”

“当真”何鉴往京城跑的少,知道的相对也少,不过他知道王鉴之的消息很灵通,听了这话,也很是意动。

“当真”王鉴之用力点头,给了对方一个肯定的答复。

第一卷 第654章 片言定八闽

第654章片言定八闽

44,完成,鞠躬谢幕,下章再见

宁波港。

“你说,你是代表福州林家来的”谢宏打量了一下面前的这个自称林响的中年人,有些狐疑的问道。

收服江南世家之后,去年在余姚谢府举行的那场会议也就揭开了最后一层面纱,对谢宏来说再没有秘密可言。所以,尽管在此之前,并没有对福建下过功夫,可他还是很清楚福州林家的地位。

实际上,林瀚,以及福州林家是相当了不得的。林氏三世五尚书,林瀚谥“文安”,这样的尊荣,有明一朝,也只有林家一家而已。

谢宏历史知识很普通,也不是福州人,并不知道林家还有这样的风光,不过林家在福建士人中的地位,他却是很清楚的,说是一呼百诺也不为过,比谢迁在江南士人中的地位还要高些。

因为福建的人口基数少,读书人相对也少些,在朝堂上的势力自然也不会太大。不过,势力不强,却能站稳一席之地,不得不说,这也是有赖于福建士人的团结,这种团结更胜江南。

无关其他,只是人越多,心思也越复杂,道理就是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