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古龙等等小说名家,一本小说也是授权给众多的出版社去出版,也是会出现这种情况。
当然了,大唐不同版本细节上的差异,惹起很多评家的讨论,也成了一件奇事轶闻。
至少一些大唐铁杆粉丝,往往是会收集明报版、武侠与历史版、玉郎版、万盛版,四大不同的版本全部集全,以显示自己是“真铁杆粉丝”
这几大版本中,目前看来,万盛版是发行量最大,读者最多。
最受评家们美誉的是明报金庸润色版。
最受差评的是玉郎国际公司的版本,这个版本有些段子,也经常被一些读者吐槽,被称画蛇添足。但是,并不影响有一些读者,专门冲着段子而购买玉郎版大唐的
当然了,在读者中间口碑最好的反而是武侠与历史版,这个版本,是黄易为了适应中国内地的简体出版修改而成。所以,显得清爽、纯洁、故事性强,一些荤段子,基本不见。
这个版本,在这个时代却被很多是张少杰友们,称为“少杰原版”
黄易版一个字没有改动的版本
却被称为
少杰原版
听到这四个字。
张少杰最初还是有点脸红的。
不过,听多了之后,脸皮厚了,仿佛理所当然一般了。
金庸、古龙、张少杰等等港台武侠作家,虽然被内地的文学家大爷们,视作不登大雅之堂。
不过,张少杰又何尝看得起那帮子穷酸文学家呢
现在卖方市场,有国内的大锅饭,体制去养活他们,这些穷酸作家们还能混口饭吃。真要等到市场经济时代来临,90以上这样的穷酸都是要饿肚子的。
当然,体制内的文艺学者们,也不全是无用的穷酸。
比如,抗战时期就活跃在文坛的老一辈的左翼作家,就是非常有大气魄大格局的
事实上,老一辈的作家不但文学水平很高,而且还能够帮助国家做不少的实事。
比如,中英之间香港谈判,政治上的谈判,是比较有硝烟弥漫的。
但是香港回归不仅仅是要政治上的谈判,还需要在文化上的交流。
1980年5月,一些中国国内的文化界人士,来到了香港,以文化交流的名义,与香港的一些名流、文化界人士,进行一些沟通交流。
张少杰是金庸的徒弟,加上他在香港的知名度也是非常的广泛,内地文化界前来香港交流,张少杰也是接到了热情洋溢的信件。
信件中,一堆的敬仰,一堆的香港、内地文化互相交流、互相促进如此云云
总之,张少杰够资格去参与文化交流了
维多利亚港口。
香港的总督,带着一帮子官员,聚集在一堆。
而李嘉诚、包玉刚、霍英东等等香港商界名流,也在保镖的簇拥下,在一旁谈笑风生。这群资本家,在内地有大批的投资。他们为了利润,选择了相信国内的政策。因为他们投资内地,符合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国策,所以现在他们都是“爱国资本家”。
虽然同样是来欢迎内地来的代表团,但是金庸、张少杰等人与那些巨商们还是有点疏远的。
码头上,写小说的,搞艺术的则是自发聚集在一边。
现场作家人群中,张少杰看到了亦舒,但是看不到倪匡。
因为倪匡是一名“受迫害妄想症”,整天觉得自己会受到迫害,他尤其怕见到内地的官方人物。
倪匡害怕啊,因为他年轻时,在部队当兵的时候,养狗咬伤多位军官,冬天取暖居然烧掉木桥,因为受到了公安部门的通缉。所以,倪匡一路逃跑,从北方逃到了香港。
待罪之身,使得倪匡极端自卑又极端狂妄,在香港混出头后,开始逐渐认为“错的不是自己而是全中国”如此云云,在香港大肆抨击内地体制。
事实上,改革开放之后,倪匡写的伪科幻在内地是广受追捧的,以至于内地作家们以为科幻都是那样。结果内地不少的科幻小说作家,纷纷模仿倪匡,活生生把科幻小说全都变成了政治讽刺小说。
因为打着科幻小说的名义写政治的小说太多,一直以后来90年代,中国内地突然加强对科幻小说的出版审核。
出版社为了避免麻烦,对于科幻小说畏如蛇蝎,拒绝出版大多数的科幻小说。这也造成后来中国科幻小说界元气大伤。
后来,90年代香港回归前夕,倪匡居然吓的逃到了美国、加拿大等地定居。居住十多年,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没有改变,钱财挥霍一空,不得不回香港。
回来后,也没有人整他,倪匡知道虚惊一场,但是他不承认是因为钱用完了才回香港,而是解释说他妻子不习惯国外生活,所以才回到香港如此云云。
“亦舒女士,幸会了”张少杰笑着对一名三十多岁的女子说道。
人说女作家中很少有美女,但是亦舒例外。
亦舒五岁来香港,十多岁就已经出名,成为香港著名的美女作家
三十多岁的亦舒,还是非常漂亮的。大大的眼睛,长长的睫毛,黑漆漆的眼珠透着灵气和慧黠。笑起来,整齐洁白的牙齿,衬着嘴角边两个小酒窝,很甜很甜。
亦舒写的小说主要是言情小说,而且还是香港言情第一大家,有人把亦舒和琼瑶齐名,但是亦舒看不起琼瑶。
因为,亦舒觉得琼瑶没文化,写的太俗太假,她说“那个琼瑶,提了都多余”。事实上,张少杰想来,亦舒应该是高傲、孤僻的,应该是不理人的。
比想象中要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