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不需要过多的使用水泵,为整个工程节约了大量的资金,最后核算下来,尽管全部使用的是超标建材,但这样100个鱼池才用去了150多万元,折合每亩6万多元,算是非常便宜的了。而为了让这些鱼儿冬天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李贺还指示修建了配套的顶棚。在冬天的时候,这些四周可以围起来的顶棚将能有效保证养鱼池的温度。同时经过八鲤湖水的冲释,又不会导致温度过高。
鱼池建好之后,养鱼大队就开始放水养水。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消毒和放水,养鱼池的水已经达到了养殖标准。这时从北京怀柔采购的小鱼苗也抵达了农场。由于八鲤农场采购的数量较多,加上大家是初次合作,所以这次对方还负责运输。只是要求农场这边出一个人全程陪同,以便掌握这些鱼苗的运输条件和保养技术。
当四辆大卡车抵达农场之后,在李贺的带领下,四个蓄水箱被一一打开,只见里面全是活蹦乱跳的小鱼苗,这下大家也就都放心了。雏鱼的放养密度量为2000尾平方米,水流量4090升分钟。通过调节水泵,很快就实现了养殖要求。对方派来的技术人员看过农场的养殖场地以后,也表示:“完全达标,而且很有创意。”这创意当然就是指虹吸供水。
而小鱼吃的东西,李贺也早就考虑好了。此时的小鱼以投喂新鲜的天然饵料水蚤为主,辅以人工饲料豆浆、猪血等。由于没有水蚤,而且这批鱼苗已经达到2厘米长度,完全可以投喂人工饲料,所以李贺跟技术人员沟通以后,对方也同意全部喂养猪血等物。这玩意儿肉业加工厂那边多得很,平时还不怎么好卖,现在刚好自产自销,而账目只要按照正常的内部交易处理就ok了。
正文 第188章 最后一次大团圆饭一
更新时间:2011329 16:52:21 本章字数:2268
第188章最后一次大团圆饭一
按照养殖要求,经过2530天饲养,这些小鱼就长到5厘米左右,期间的死亡率低的惊人,大概还不到1。移到幼鱼池以后,养殖密度也要下降很多,而且饲料也有了变化,多以动物性饲料,鱼粉、肉粉、小杂鱼、蚕蛹及家禽畜内脏等为主。内脏、下脚料这些东西,肉业加工厂那边同样很多,光是每年加工的滩羊下脚料就完全够用了。通过这种循环利用,李贺将冷水鱼的养殖成本降到了最低。
很快就到了年底,由于农场业务扩张很快,加上明年又要实行重大的管理体制变革,所以事情特别多,连李春花也不得不回到农场帮忙处理相应事宜,只留下李大山一个人照看化工厂。这年的后几个月,八鲤集团的各项业务都进展得非常顺利,不仅化工厂那边共售出总价达38亿元的提纯物质,就连水厂的销售量也节节上升,到年底时达到了63亿元的月销量,全年水厂共为集团贡献19亿元的纯利润。而鲜鱼、滩羊、沙鸡、黑天鹅以及鲜鹿茸也全都完成了既定的销售任务,肉业公司的业务量更是上涨了60以上,为此刘善成不得不增招了两次员工才满足了生产的需要。
虽然修建牧业学校新校区、启动建设五星级酒店,特别是灵石农场改造等项目,花去了集团大部分的资金,但是到年底盘点的时候,集团一共还结余现金超过45亿元借贷的15亿元还没有还。这部分资金绝大部分归功于化工厂和纯净水厂,不过李大山知道,这方面的业务做到目前这个样子,基本上也就到顶了,不可能再有多大的发展。今后集团的发展重点还是要像郝五平建议的那样,放在农业及其衍生产品的开发上来。
现在直接或者间接属于八鲤集团管理的员工超过五千人,这包括银行的一千多人,销售公司的近二千人,肉业公司的五六百人,以及农业养殖这块的八百多人。另外旗下还有合作农民超过三千人,以及他们连带的家属近一万人。可以说,八鲤集团现在已经是一家员工很多、规模很大的企业。考虑到集团强大的销售和盈利能力,八鲤集团绝对算得上是西北乃是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
但是这一切,在明年开春以后就将发生一次重大的变化。农业养殖这块的近七百名员工,和全部的合作农民都将采取长期承包的形式,独立到灵石农场上去发展自己的新天地。届时,福成公司这边剩余的不到一百名员工将主要负责良种繁育和承包户平时养殖的检查指导。考虑到公司人手太少,李大山又从丁零人中选择了一批来作为学员,先在公司里学习系统的养殖管理知识。虽然他们以前也学过相关的知识,但是没有谁接触过大规模养殖,所以必要的学习还是不可或缺的。
在此基础上,李大山还计划将鲜鱼养殖单独出来,联合目前遍布周边三省的鲜鱼销售门市,成立一家子公司,专门负责温水鱼以及冷水鱼的养殖工作。之所以这么做,倒不是李大山为了图省事,而是他打算为李贺以及忠心耿耿的一帮子手下谋点福利。这些年来,虽然李贺名义上拥有集团25的股份,但是却一直在勤勤恳恳的为农场贡献力量,也从来没有分过红,一点大老板的滋味也没有尝到,李大山都觉得很愧对他。
而其他的中层干部虽然工资高些,但是也只有20左右,这和他们的努力付出不相称。李大山向来的主张就是,不能亏待了勤奋工作的人,甚至还要让他们有点惊喜。而鲜鱼公司的成立就是为了让他们有这么一点惊喜,要不然,他们和黄丰田等人比起来,差距就太大了,这显然不公平。大致的方案就是将鲜鱼养殖和销售门店合并以后,李大山只要求40的股份,黄丰田以及他的手下,将根据新公司的总股本,重新折算股份。而李贺的股份,则是将他集团公司的25的股份换算成子公司的1520的股份。但他是否同意还得和他商量。
而十多名中层干部则考虑每人可购买1,一般员工可购买05左右。不要小看这点股份,1的股份折合人民币至少也在五百万至八百万元之间,而且分红高得吓人。虽然这些钱大家一时拿不出,但是李大山准备让银行给他们贷款。利息也不用太高,几年下来,分红就能让他们还清借款,而且结余还会不小。不过这个方案,李大山只是独自在心里思考,要真正实施,得等承包工作结束以后,不然会影响目前的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