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访几年,一无所得,倒弄得心里堵得慌。”
“可是,中央、省委没有忘记我们这老工业基地呀。这不,拿来这么多钱,让我们搞棚改,改善大家的居住条件呀。”
“要是早这样做,我也不会上访了。”老拐连连点头称是了。
听老拐这样说,庾明抬头看了看他家的屋子,趁机动员道:“就你这座房子的面积,政府要拿出3万多元补助哇。你说,你不趁这好机会改善居住条件,还等什么”
“我说,这拆迁协议,咱就签了吧”妻子也开始动员老拐了,“实在不行,我去干钟点工吧。一个月几百元,一两年也就把钱挣出来了。不然,咱都对不起孩子呀。”
“你以为我糊涂哇”老拐像是想通了,竟冲着妻子发起火来,“庾市长都来了,我还装什么蒜呀。”
“呵呵,不要看我的面子嘛。咱们算算帐”庾明喝了一口水,然后掰起了手指头,“除了扩大面积款,家里还有什么困难”
“唉,市长,不瞒你说呀。”老拐叹了一口气,“我现在住小平房,一年的吃、穿、用,有800多元也就够了。要是上了楼,得3000多元呀”
“嗯,社会发展进步了,生活成本当然要增加了。”庾明讲着这方面的道理,又认真地问他,“来,咱们一项一项地算,看看增添了哪些费用”
“要说起来,这水钱、电钱、燃煤费,住平房也得花呀。”老拐的妻子一项一项地算计着,“嗯,主要是煤气、暖气费。暖气费花钱最多了,一年得2000元吧”
“像你这低保户,暖气费可以暂时免交。”庾明提醒她。
“免交”老拐像是不信。
“是啊。”孙区长点点头,告诉他,“这一部分暖气费,庾总的北方重化代付了。”
“是吗那可太好了”老拐一听,顿时喜出望外了。
“那就增加点儿煤气费了。”妻子脸上露出了笑容。
“生活舒服了,总要多花钱嘛。”庾明开导着他们,“你看,你们都40多岁了,总不能老是凑合着过日子吧就算是你们能凑合,孩子不能凑合啊。将来,你儿子还要考大学、搞对象呢。你住这破屋子,儿媳妇怎么进门儿啊”
“好。咱啥也别说了。马上签”老拐听到这儿,立刻表态了。
“爽快不亏是见义勇为的人啊。”庾明拍了拍他的肩膀,表扬了他。
“不过,真要是上了楼。我也不能老这么呆下去了,得找点儿活儿干了。”老拐拍了拍自己的病腿,说了一句顺口溜,“住楼房,上天堂,没有钱,住不长呀”
“喂,过去你在矿里,干什么工作”孙区长问他。
“质量监督保管员。”老拐自豪地拍了拍胸部,“人们称我是看山虎,好看家的呢”
“嗯,看山虎,好。”孙区长想了想,“等工程开工了,你就报名当质量监督员吧。我告诉社区,优先录用你。怎么样”
“区长”老拐一听,激动地从炕沿上跳下来,“我谢谢你了。从今以后,我再也不当懒汉了。”
“孙区长在这儿吗”正说着话,社区小刘走进了院子。
“小刘,什么事”孙区长一听找他,立刻站立起来。
“嗯,刚才接市政府通知,要召开拆迁调度会;吕市长点名要你介绍经验。”
“经验我哪有什么经验”孙区长立刻大笑了,“要说有点进度,还不是庾总裁支持的结果。”
一片片的房屋,正在拆除中。昔日棚户房,变成了一堆堆残垣断壁。
庾明几个人从老拐家出来,走在街上,边走边议论。
“喂,那个刘大娘家,搬走了吗”庾明看着拆迁的房子,突然想起了一户人家。
孙区长一楞:“哪个刘大娘”
“就是省委书记视察的那一家。”庾明提醒他。
“搬走了。”白雪马上告诉他。
“他们的上楼费用,怎么解决的”孔骥又问。
“民政部门救济了一部分。她自己也借点儿钱。”孙区长回答。
“噢”庾明这才放心地点了点头,“他儿子出院了吗”
“出院了。”白雪接着说:“孙区长特意安排了他的工作。在卧地沟小学做更夫呢。”
“老孙,这事儿办得好哇。”庾明称赞起来。
“应该做的。”孙区长不好意思地点点头,接着又说:“喂,庾总 ,这介绍经验的事儿,干脆你去算了。”
“哈我要是去。恐怕吕强和孔骥就坐不住了。”
“哈哈哈”听庾明这样一说,人们都 开心地笑了。
㊣第115章招标内幕㊣
老拐签了拆迁协议书,第二天就搬了家。他家这一行动,让卧地沟的人一下子像是得到了动员令;争先恐后地签了协议,一个个张罗着租房搬家了。
卧地沟的大街上,原来一堆一堆小卖摊不见了。一辆一辆的手推车,满载了各式各样的旧家具,络绎不绝地从市场上经过。
看看手推车上的东西,就知道这家的生活水平和家境了。有的人家,虽然知道要上楼了,但是,依然舍不得炕琴柜、酸菜缸这些老家什;搬家时仍然小心地捆在车上,慢慢地推走了。
冰箱、彩电,这些市中心人家普及了的家用电器,在这些车上很少看到。除了刚刚结婚的青年人有点儿像样的东西;每辆车上装的所谓家具,基本上就像破烂差不多。
在搬家的热潮里,一辆辆施工机械设备也开始进入卧地沟了。一大早,庾明和孙区长乘坐的吉普车,就引领了两辆大铲车,轰隆隆地开了过来。
一些细心的人往吉普车上看了看,发现,庾总裁的头上还缠着绷带。
铲车开到了老拐住过的那排小平房前。
一位城管人员下了铲车,先到各房子里巡查一遍,确定无人了。便向孙区长打了个手势,孙区长看到手势,挥起手来,往下一落。大铲车便扬起巨铲,使劲往下一拍,一阵烟尘突起,破旧的房子轰隆隆一声,被推倒了。
卧地沟的拆迁,总算开了第一铲;那一片被蓟原人称为疤癞头的棚户房,顿时夷为一片平地。
然而,看到这尘土飞扬的场面,看到那一辆辆搬家的人力车和人们脸上期待的神情,庾明的心里并没觉出多少轻松,他的心里,反倒多了几分沉重。
是啊,群众是好群众;百姓是好百姓。政府一个令,他们就乖乖地签了协议;离开了这片厮守了几十年的土地,搬出了赖以为命多年的旧居;然而,这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对政府的信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面对老百姓们如此善意的行动,如果不把新楼房及时地盖起来,让他们入住;他怎么能吃得好饭;睡得好觉呢
那一铲一铲地轰响,振动着他的心。他觉得肩上多了几分忧患,添了几分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