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历史证据,把自己驳的无话可说。索性开始凶相毕露:任你说出个大天来,我就是不听你的。你说你的,我打我的,有本事就来灭了我而且还把狂里玄奖隔离审查了十五日后才放出来。
这太宗皇帝一发怒,要御驾亲征。朝臣们可不能不说话了。经过一段时再的激烈争论,朝廷内部形成了三种意见:
以褚遂良等为首的文官集团认为,大唐声威远布四方,远征一个小的蛮夷之地,赢了是顺理成章,增添不了什么光彩;而一旦输了却是丧师辱国,严重损害夫唐的国际领导形象,二十多年前隋焰帝杨广一怒之下三次出兵讨伐高句丽,惹得天怒人怨,国破家亡的沉重教还历历在目。如果初次用兵失败,势必还要出动大军报仇。愤而出兵,容易失去冷静,考虑可能不周,反而容易给国内的图谋不轨者以可乘之机。只怕到时候局面难以收拾。况且,如果将天下比作一个人的身体,那么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无疑就是心脏,地方州县便是四肢。至于东夷西戎南蛮北秋皆是身外之物。高句丽罪不可赦,应当讨伐。然而也只需几员大将率数万兵马即可讨平。陛下如以万金之躯亲自出战,反倒很是令人担忧。
李劫等为首的武将观点则完全相反,他们认为除恶需务尽,要像对付北疆一样,彻底扫除后患。也难怪,武将吗,列土封疆是他们的理想,何况这个泉盖苏文也太不知道好歹了。
太宗皇帝却坚持自己的观点:尧舜禹汤等君主再贤明,也无法让冬天的地里长出庄稼,但一介农夫再怎么鄙陋无学,也能在春季顺利地种植庄稼。事物的发展,关键还是要看能不能恰当地把握时机。世间万物都有一定的运作规律。顺应这个规律才能获得成功。泉盖苏文上欺国王,下虐百姓,人人侧目。此时正是荡平高句丽的绝好机会。各位大人的观点虽然听之有理,却少有人看到这一点。
辽东旧中国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隋氏出师者四,丧律而还,杀中国良善不可胜数。今彼弑其主,恃险骄盈,联长夜思之而楼寝。将为中国复子弟之仇,为高丽讨弑君之贼。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用将士之余力,平荡妖寇耳。然恐于后子孙或因士马强盛,必有奇决之士,劝其伐辽,兴师遐征,或起丧乱。及联未老,欲自取之,亦不遗后人也。
既然太宗皇帝以经定了主调,那群臣还有什么可说的心动不如行动,各职能部门开始高速运转。为讨伐高句丽做准备。,
第145章 征战朝鲜
丑十八年七月将作大匠阎古德奉命前往白米兰乡的洪“二西南昌、饶州江西波阳和江州江西九江等地,建造运输船只,征集军粮。
幽州作为大军的前进基地大批人马很快便源源不断地从各地开往幽州集中。此外,幽州当地还设立了现场招募点,诚招社会各界人士踊跃参军。结果是大量的工匠携带自制的攻城器材主动前来投效,报名的人数比计划招募的数量要多出近十倍,这其中就有后来非常出名的薛仁贵。
既然是御驾亲征,就得先安排好留守监国的人选。太子李治应该是当仁不让。然而太宗皇帝太知道李治的根底了。颇有些放心不下,他略带担忧地询问百官们:“太子为人处事,宫外之人是否明了”
长孙无忌很无奈,只好接茬道“太子虽不出宫门,但高尚的品德早已传遍天下,天下百姓无不对此感到钦佩和尊敬。”
太宗皇帝看着拍马屁拍的有些过了的长孙无忌皱着眉叹道:“联当年像太子这么大的时候,十分顽劣,而治儿却从小宽厚。俗话说:儿子性格像狼,还要担心他会逐渐变成只羊。更何况是一直忠厚老实的治儿。真希望他将来成人之后,能够有所改变啊”
长孙无忌眼泪都快掉下来:咱不带这样耍赖皮的,已经立了李治当太子了,您老就别再动别的心思了0“陛下英明神武,是平乱克祸的天才之选;而太子仁爱宽大,正是具有维护国家安宁所需的美好品格。陛下与太子虽然个性不同,却都具备管理国家不同时期所需的才能和品德。此乃上天为我大唐降下的两位明主,也是百姓之福。陛下又何故担忧呢”没办法,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老大,您和您儿子都是人才、是明君咱就先别担心这个了。
十月,太宗皇帝和太子李治一起离开长安,行程安排是长安洛阳 定州。最后李治留守定州监督物资调运,太宗皇帝则前往前线。司空房玄龄和右卫大将军兼工部尚书李大亮受命留守京城,分别担任正副留守。
前往洛阳的途中,太宗皇帝接到紧急报告一份,同车随行的还有人证一名。报告是由正留守房玄龄所提交,来人则声称“有机密事”要面呈皇占
太宗皇帝何等精明的人,一听是老房为这人写的奏章,再加上对老房的了解。立刻判断出有人在找房玄龄麻烦,而老房同志怕自己对他有误解,就把州长和证人一起送来了。于是他立即命令刽子手陪自己一起召见来人。
一见到来人,太宗皇帝劈头就问:“所告何人”
“卓皇上。小人告的乃是房玄龄”
“嘿嘿果然不出联的所料左右,把这厮拉出去,处以腰斩”
怎么这样我还什么也没说呢。告密者完全懵了,被几个彪形大汉强行拖了出去。凄惨的呼声传出老远。
此时,身处京城之内的房玄龄,心里也不平静,他太知道自己的老大的脾气了,这回自己肯定要挨批果然太宗皇帝的行文很快就到了。斥责房玄龄太不自信,没事净添乱。诏书最后明确授权:再有类似的事情,可便宜行事,先斩后奏,该抓的抓,该杀的杀,不必汇报老房同志热泪盈眶,这该是多么大的信任啊
同年十二月,京城副留守李大亮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五十九岁。他临终前留下的最后一份奏章中恳求道,希望太宗皇帝能够停止这场战争,撤回军队。
虽然对李大亮“最后一奏”的内容并不十分认可,但太宗皇帝还是被他这种死且不敢忘忧国的信念所打动。感动之余,他顺便问起了李大亮死后的家庭情况。
这一问就更感动了:李大亮多年位居高官,死后却只留下了五料米和三十匹布。还有就是他收养的十五位孤儿
大亮啊虽然你希望联能够停止讨伐,返回长安。但须知此次作战不比往常,只待成功,便可将辽东重新收回中华版图。到时,想必你的在天之灵也可以宽慰。
麦仲肥和王玄策押运物资到来时,比萧嗣业他们晚到了五天,大军已经从幽州开拔。只能随太宗皇帝的御营兵马押后缓行。
太宗皇帝早就注意到麦仲肥押运来的大包小包的物资,心里暗想:这小子搬家么带来这么多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