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5(1 / 2)

王氏利用胡汉两族的仇恨,杀死羯

族20余万。屯据四方者都承冉闵意旨,大杀羯人,高鼻子黄胡须多有

滥死者。这是十六国时期,汉胡两族最残酷的一次互相残杀。羯本是

小族,亡国后未被杀死的6 万羯人,在中原很快地并入汉族。

冉闵曾企图以汉人为基础来巩固他的政权,也曾企图联络东晋、

但晋军未来。

前赵后赵,为了加强自己的经济基础,都争着抢夺劳动力,把人

口迁到自己的都城。人口的流动迁徙,成为这时期突出的事情。在冉

闵占据邺建立魏国的时候,石赵的余部占据襄国,与冉闵对抗,互相

残杀,中原地区成为无政府状态。于是当初被迁徙的各族人民,各还

本土,实际上是又一次的流亡。据冉闵传称:“青、雍、幽、冀

州徙户及诸氏羌胡蛮数百万,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饥疫

死亡,其能达者十有二、三。诸夏纷乱,无复农者。”

3 、氐羌氐羌属于藏缅族群,自周以后,被称为“西戎”。氐羌

与炎帝、黄帝有密切的渊源关系。炎帝姜姓为华夏的重要来源,但直

到春秋,仍有姜姓之戎,姜戎的酋长驹支明确说:“我诸戎四岳炎

帝裔之裔胄也。”即使姬姓,也有骊戎和狐戎,他们与晋通婚,受

到了“同姓为婚”的指责。远古神话还有关于共工与鲧炎帝族共工

女嫁与黄帝系颛顼子骆明是羌人的天神与祖神的内容,而大禹出于

九州之戎或西羌。

西戎氐羌在起源时代,从事原始农业,到青铜时代才发展为游牧

部落,他们成为游牧民族是在中原已建立夏、商王朝的时期。子午岭

是桥山山脉的一条支脉,介于泾河与洛河水系之间,将夏商时的氐羌

各部分为西东两部。

子午岭以西,已进入青铜时代,但未出现统一的政权。在黄河上

游及湟水、大通河流域,继齐家文化发展的有卡约文化和唐汪文化,

经济由原始农耕向游牧转让。黄河中上游及洮河流域乃至岷江上游,

继齐家文化发展的有寺洼文化和安国文化,以农耕为主要文化,畜牧

业也占明显比重。

子午岭以东,包括渭水流域及陕北、山西、豫西部,在夏代,除

夏启曾对有扈氏进行征伐外,没见到夏王朝与关中冲突的记载。商灭

夏之后,氐羌随之臣服,诗 商颂:“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

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但商代中后期,甲骨卜辞却反

映出商代主要边患与征伐方向都比较集中在西方,主要方国有土方、

方、羌方、鬼方与周方等,其中,土方与方为西方劲敌,土方在今山

西南部、河南西部,是夏遗民之未服商朝的方国,武丁时屡次进行征

伐,然后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一带筑大邑镇抚,此即夏人中心区域,文

献称之为大夏之地,“所以殷武丁以后土方反叛入侵及殷王征伐土方

之卜辞大为减少了”。土方被征服后大多与商融合,也有一部分往北

成为后来的匈奴王室,将龙崇拜带入匈奴。方在土方之西,是今陕北

与晋北一带的游牧民族,方在氐羌诸部中常居于主导地位。商朝不断

向被他视作羌人的各部落、方国进行征战,有时并非因为被征伐的部

落、方国有侵入与掠夺行为,而是专为捕掠人口,即“隻羌”,除此

以外,商朝还强迫已被征服的部落方国进贡人、畜等。商人将被俘获

和作为贡品的羌人,用于祭祀祖宗、上帝、河岳或祈年、法灾等重要

祀典,从两三人至上百人不等。在用作人牲的羌人中,不仅有一般的

羌人,还有用“二羌伯”的记录,而对夷人、奚人很少见用作人牲的

记录。夷人、奚人奴隶多用于作畜牧生产,偶也有用于农耕生产,而

羌人则主要是用于作人牲。氐羌方国中,也有和商朝关系好的,如鬼

方、周人,周人是华夏三支主要来源之一,鬼方与楚人关系密切,也

和春秋时赤狄等隗姓狄人有渊源关系。

周人在古公亶父以前,分布于泾水上游,与戎狄杂处。古公亶父

不堪戎狄的攻掠,举部迁徙于周原,与姜姓部落世为婚姻,革戎俗,

发展农业,奠定了立国之基。“姜”即“羌”,姜为周之舅族,周人

自身也曾包括在商王朝泛称的氏羌之中。当周人已农业化并且日益壮

大兴起时,强调自己是黄帝姬姓的嫡派,是在夏朝衰亡时“自窜于戎

狄之间”的一支夏人。

“戎,兵也”,兵即武器:“戎者,凶也。”周人由“兵”、

“凶”之义引而称呼与之为敌的氐羌各部落为戎,一方面表示敌忾,

同时也将他自身及舅族与氏羌人区别开来。到周文王之父季历时,已

臣附于商,并依靠商朝的支持,展开了对周围各游牧羌戎的兼并和征

伐。周文王为商西伯,伐犬戎、密须。在季历与文王征伐的诸戎中,

以西落鬼戎为最强,是与鬼方有共同族称的游牧民族。商及周初的鬼

族,即畏族,与媿、隗等姓相通,是汉代隶定时写为鬼,鬼方即畏方,

全境环周之西、北二垂而控其东北。在今山西省境内,商代原有许多

羌人部落与方国。周初,唐叔受封于晋南,仍“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受赐之民也有“怀姓九宗”。可见当时晋南仍有不少羌戎,“怀姓”

即鬼方之媿姓。鬼方也有东迁至太行山以东古黄河下游立国为诸侯的。

在周人兴起时,仍在陇济及泾洛一带游牧的鬼戎,其实也是许多

部落的总名,并且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古公亶父在豳时,“薰

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古公亶父在周原筑城,混夷远遁。但周原

的戎患仍很严重。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鬼戎的

“戎”是周人加的蔑称,其它如薰育 熏鬻 昆夷夷也是诸夏所加、

绵夷、串夷、畎戎、大戎、猃狁,实际上是同一称呼不同时期不同的

译写。文王打着商王的旗号对周围各氐羌部落方国进行兼并,“三分

天下有其二”,为灭商准备了条件。

周代时,很少见羌作族称,原被商代泛称为羌的诸部落方国,其

保持原有生产生活方式的都已泛称为戎。周文王虽已使诸戎臣服,也

还是叛服不常。周武王灭商以后,为保障京师的安全,“放逐戎夷泾

洛之北,以时入贡,命曰荒服”。西周初,从陇山东西到河套、

东延及今山西境内,都有诸戎游牧部落分布,与周保持“以时入贡”、

“王事天子”的关系,比较相安。鬼方在商周之际与周初,是周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