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队入缅会引起华侨和当地居民骚乱为由,要中国方面“暂勿入缅”。直到缅甸战局出现危机,英军已调不来其他援兵之时,才匆忙要求中国军队入缅助战。
英国人的猜忌和迟疑,不仅延误了中国军队入缅布防,以致失去了先机行动之利,而且造成了中国方面对英国人的严重不信任。特别是英国方面要求将入缅作战的中国军队交给英军指挥,最高统帅对此不能不慎而又慎、考虑再三,他没有立即接受英国人的要求。
但是,为了保住中国西南的最后一条国际交通线,最高统帅终于在2月25日决定派第5军、第6军和第66军入缅作战。第5军负责东吁至曼德勒一线的防御,第6军在泰缅边境北段布防,第66军在云南保山一带集结待命。3月2日,最高统帅与韦威尔商定,以仰光至曼德勒的铁路为界,中英两国军队分别负责东西两线的作战。3月3日,最高统帅在腊戍召集第5军杜军长,第6军甘军长和驻滇参谋团团长林中将等人训话,大体规定了中国军队在缅甸作战的任务,并要杜军长统一指挥先期入缅的第5军和第6军。
史迪威来到腊戍时,最高统帅的训话还没有结束。过了一会儿,他从楼上下来,与史迪威亲热地见了面。最高统帅穿了一身整洁的军服,和史迪威原来见过的样子没有什么变化。尖尖的头顶,光光的下巴,恰像史迪威给他起的绰号“花生米”。他对史迪威的欢迎,应当说是热情的,真诚的。他希望这位深受马歇尔、史汀生赏识,由罗斯福亲自推荐的美国参谋长,能给中国战区带来更多的军事援助;同时还盘算着借用这位美国将军与英国人争夺缅甸战场的指挥权。他厌恶英国人,但要是直接与英国人较劲,还是有些胆怯。
与最高统帅进行礼节性会面之后,史迪威经昆明飞往重庆。最高统帅也随即赶回重庆。3月6日,史迪威正式拜会最高统帅。他向最高统帅申明了美国方面赋予他的来华使命和职权,并谈了他对缅甸作战的初步想法。他最关心的指挥权问题,得到了最高统帅比较明确的回答。最高统帅允诺,将由史迪威来指挥中国的入缅部队。史迪威感到:“这使我松了一口气。现在我不用每天早晨在惶恐不安中醒来,发愁到底能做些什么来证实自己的存在了。那种日子实在令人难以承受。”
第二部
第二百三十二章血战落幕三
同时,史迪威发现,最高统帅所关心的主要还是美国人将向中国提供哪些支持和援助。史迪威知道,这些与他所希望得到的指挥权有重要关系。他向蒋介石保证说,美国的租借物资将会不断地运到中国。即使缅甸的通道受阻,美国设在印度的转运站,也会向中国空运物资。以印度为基地的美军第10航空队,也将在他的指挥下,接受最高统帅的统辖。
最高统帅对与史迪威的第一次谈话,显然十分满意。两天以后,他正式任命史迪威为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并负责指挥中国的人缅部队。但是,就在同一天,仰光失守,日本人切断了滇缅路的出海口。而且英国人在放弃仰光的时候,根本就没有通知中国的联络官。最高统帅又一次被英国人激怒了,这大大损害了他对入缅作战的情绪。
3月9日晚上,最高统帅和夫人在他们的黄山别墅举行宴会,招待已就任中国战区参谋长的史迪威。黄山位于重庆以南十几公里处,最高统帅的住所建在向阳的山坡上,绿树掩映之中,显得十分幽雅。从这里可以眺望参差错落的重庆山城和在城中交汇的长江和嘉陵江。宴会之后,最高统帅夫妇把史迪威留下来,又同他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谈话。
最高统帅上次谈话中表露出的作战热情明显减弱了,虽然他仍谈到了向日军发动攻势,争取夺回仰光,但强调的重点却集中在“谨慎”二字上。他认为,英国人很可能会逃跑,如果把大批中国军队贸然投入第一线,可能会招致重大损失。史迪威建议,趁日军立足未稳,迅速集中兵力发起反攻。最高统帅却不以为然,他主张采取“纵深防御”战术,先建立起稳固的基地;如果日军没有新的增援,西线英军能守住阵脚,那时再发动攻势。
促使最高统帅作出这一决定的原因,当然有他的传统战术,但同时也是出于对英国人的怀疑和不满。他怒气冲冲地对史迪威说:“那些狗娘养的英国人,他们撤出了仰光,却没有通知我们的联络官。我决不会服从他们的命令。我要给罗斯福总统发电报,让他转告丘吉尔,必须由你来担任缅甸盟军的指挥官,否则我就要把入缅部队全部撤回来。”
史迪威心情十分矛盾。他不喜欢英国人,但也不相信最高统帅的决心和力量。缅甸毕竟是英国人的地盘,在作战区域上属于韦威尔将军领导的西南太平洋战区。缅甸作战所需要的武器、弹药运输、给养等后勤供应,都要靠英国人保障。英军装甲旅的150辆坦克,也是抵抗日军进攻的一支重要力量。美国需要中国人作战,同时也需要英国人作战,他不想成为最高统帅对付英国人的筹码。史迪威十分策略地对最高统帅说:“我们在缅甸的利益比英国人要多,英国人需要的只是在印度前面筑起一道屏障,而我们则需要仰光这个港口来保证物资供应。如果我们积极作战,或许英国人也会坚持战斗,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中获利。”
但是,最高统帅丝毫也不为之所动。史迪威这才更清楚地意识到:“他们是那么仇视英国佬,而我真是一个大傻瓜。”他觉得自己成了同盟国复杂矛盾中的“夹心面包”,“这是我有生以来所承担的最棘手的工作”。
最高统帅果真在当天就给罗斯福发去一封电报。他在电报中说:“仰光昨午已被敌占领,今后缅甸作战不得不重订计划,尤其中英两军必须统一指挥,方能收效。英军在缅兵力只有残余两师,而我派赴缅甸各军,其数超过英军4倍以上。中国在缅军队,已命史迪威担任指挥;在缅英军,宜应由史迪威统一指挥。希即转商丘吉尔首相,酌予照办。”但是,丘吉尔坚持不肯接受,罗斯福也不愿就此问题与英国人争辩,最高统帅的这一计划终未实现。
史迪威根据最高统帅的授权,准备立即赶赴缅甸,指挥第5军和第6军作战,并与英军商谈作战协同问题。
刘建业此次奉命前来,就是和这件事情有关。
“我知道你,刘中将。”史迪威将军直截了当的对刘建业说。
“不可能吧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我们应该是首次见面才是。”对于史迪威将军的话,刘建业感到很纳闷。在刘建业的记忆里,虽然这位史迪威将军曾经长期担任美国驻华大使馆的武官,但是,在武汉会战结束后不久他就被调回了美国。就算在史迪威担任驻华武官期间,他也没有到过刘建业所在的部队。无论怎么算,刘建业都应该和这位美国来的老头,没有进行过接触。
“我在刚刚接受任命的时候,就从陆军部调看了历年以来我们的驻华武官发回国内的报告。到重庆以后的这几天时间,我也查阅了所有的武官会议的纪录。我在里面发现两个很让我感兴趣的事情。”史迪威将军说道。
“到底是什么事情让将军对我这个军队里的小字辈发生了兴趣”史迪威将军的话,让刘建业也不禁产生了兴趣。
“第一,你自从你们的抗战开始以来,几乎就一直在前线和日本人作战,这几年以来,你可以说从来没有打过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败仗。这一点是很难有人可以做到的。”史迪威将军说。
“这个不好讲,可能我是比别人的运气好上那么一点吧。”刘建业连忙谦虚地表示。
“第二,在一份1939年的武官会议记录上,我看到过你对日本的战略发展趋势的预测,甚至还有日本人可能会采取偷袭手段攻击我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的预测,甚至连使用什么方式进行攻击的预测都与现实非常吻合。”史迪威将军继续说道。
“这只是我当时的一个突发奇想罢了,算不得什么的。”刘建业继续表示谦虚。
“但是,我不这么想。如果你不是在这方面有天才,就是你的运气实在太好。而现在,无论你是有天才,还是有好运,对我们来说,这都是急需的。”史迪威坚定地说。
“将军的意思是”刘建业对史迪威将军说这番话的意图已经有了一些轮廓,但是,具体是什么,他现在还不清楚。
“仲良,你看看这个。”陈长官递过来一份文件袋,示意刘建业打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