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247(1 / 2)

信局势不久就会彻底崩溃。罗上将与其军事幕僚已离开我们,去自寻办法。我决定作最后的努力,如果可能的话,就乘火车去密支那;如果不行,就向西去达木,转入印度。”

5月4日,史迪威率领一行人继续出发。负责安排交通的运输官鲍尔琼斯上校报告说,缅甸人破坏了道钉,造成了一列火车出轨,铁路已被阻断。“真见鬼,第五纵队猖撅。”这又是由于讨厌的英国人而造成的。他们只好驱车沿公路前进。公路两边的大树遮天蔽日,汽车在密林中曲折穿行。不一会儿,向导带错了路,他们不得不又折回去。那天晚上,他们只在一座林间小屋里休息了两个多小时,然后继续上路,终于在第二天上午赶到了英多。

英多是通往印度的最后一个转弯处,这里有一条公路经班毛、霍马林通向印度的英帕尔。史迪威必须在这里作出最后的决定,要么转向印度,要么就钻进缅北的死胡同,他已经没有其他选择余地了。

从英多到密支那还有200多公里,而从八莫到密支那只有大约135公里,况且日本人早在两天前就已到达八莫。现在的唯一希望就是铁路,如果能乘上火车,或许能赶在日本人的前面。史迪威带上副官多恩和运输官琼斯赶到火车站,轻而易举地找到了几列火车,但是,无论向北还是向南的铁路都被堵塞了。

一种彻底的绝望向史迪威袭来,他不能再犹豫了,为了他手下美国军官的安全,为了中国远征军的生存,他必须立即作出最后的决断,到印度去,那是唯一的出路。

实际上,史迪威早在4月16日就派人给最高统帅送去了一份准备在印度装备和训练中国军队的计划。他建议一旦缅北的陆空交通线被日军切断,应向印度空运10万中国部队,以便取得美国装备,编成2个军6个师及炮兵、坦克、工兵、通讯等配属部队。最高统帅在4月29日回电,原则上同意了他的计划。现在,他决心把中国远征军带到印度去,应当说这是一个最有力的理由。他认为:“只要能使这10万名中国人到印度去,我们肯定将干出一番事业来。”

罗长官又一次神奇地出现在英多。史迪威把他的决定告诉了罗长官,罗长官同意向远征军各部队下达命令,要他们放弃向密支那前进的计划,分头经温佐或英多,向霍马林转进,退往印度。他表情沮丧地对史迪威说:“这下我们将不得不成为难民了。”史迪威觉得他能够说服英国人作出更好的安排,他将先行一步赶往印度,为接应远征军入印做好准备。罗卓英将留在后面,收容散兵和伤兵,并督促各部队转向印度。

离开英多以后,史迪威的军队向西疾驰而去。现在他决心已定,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把他的小分队带出险境,并赶到印度做好接应中国远征军的各项准备。走不多远,他们赶上了一支逃难的队伍,熙熙攘攘的杂色人流充塞了整条道路。白皮肤的英国人、棕皮肤的印度人、黄皮肤的缅甸人和中国人,男人、女人、老人、孩子,一家家三五成群,喝斥声、叫骂声、哭喊声,乱成一片。在汽车喇叭的催促下,人群不情愿地向路边散去,军队在人流的夹缝中缓慢地曲折穿行。

美国人的汽车大多数是从各处临时征用的,形形色色,新新旧旧,有卡车,有吉普车,还有两辆轿车。酷热的天气,长时间的行驶,一辆辆汽车喘着粗气。一会儿,一辆车陷进了泥潭;一会儿,又一辆趴在了路边。他们不能停留,人员向尚能行驶的车上集中,继续前进。第一天的行军,他们就损失了4辆卡车和1辆轿车。

太阳落山了,夜幕降临,路边的高山密林黑黝黝的一片。他们还不能休息,还要继续赶路,终于超过了第一支逃难的人流。直到深夜11点,他们在班毛以西14公里的地方找到了一片宿营地。

史迪威清点了一下他的队伍,现在还有18名美国军官,6名美国士兵,16名中国警卫战士,这是他仅有的作战人员,他们必须随时做好与日军穿插部队遭遇的战斗准备。此外,还有志愿参加战地服务的西格雷夫医生和他的19名缅甸护士,以及一直为美军人员服务的新闻记者、厨师、勤杂工和一些英国难民,一共99人。

下一步的行动路线,成了一个重要问题。沿着现在的道路前进,可以直接到达霍马林,从那里渡过亲敦江,再走大约40公里就到了印度境内。但是,潮水一般的难民,挤满了这条山间公路,而且日军的穿插部队随时可能在公路上出现。最便捷的道路,也许会变成最危险的陷阱。两名英国准将带了12名士兵,曾竭力劝说史迪威和他们一起走这条较直的路线,史迪威拒绝了。到印度以后他听说,那支小分队遭到了日军伏击,只有几个人侥幸逃生。

经过和一些人商量,史迪威决定,再继续向前走一段,从曼西离开公路向北转。如果车辆不能通行,就徒步走小路,插向亲敦江上游的一条支流乌尤江,而后乘木筏沿乌龙江漂流而下,在霍马林渡过亲敦江,向印度的英帕尔前进。这样走,才能避开日军可能出现的地方,同时也不至于和潮水般的难民搅在一起

第二部

第二百五十二章缅甸悲歌十七

下一步的行动路线,成了一个重要问题。沿着现在的道路前进,可以直接到达霍马林,从那里渡过亲敦江,再走大约40公里就到了印度境内。但是,潮水一般的难民,挤满了这条山间公路,而且日军的穿插部队随时可能在公路上出现。最便捷的道路,也许会变成最危险的陷阱。两名英国准将带了12名士兵,曾竭力劝说史迪威和他们一起走这条较直的路线,史迪威拒绝了。到印度以后他听说,那支小分队遭到了日军伏击,只有几个人侥幸逃生。

经过和一些人商量,史迪威决定,再继续向前走一段,从曼西离开公路向北转。如果车辆不能通行,就徒步走小路,插向亲敦江上游的一条支流乌尤江,而后乘木筏沿乌龙江漂流而下,在霍马林渡过亲敦江,向印度的英帕尔前进。这样走,才能避开日军可能出现的地方,同时也不至于和潮水般的难民搅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