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365(1 / 2)

奉昌举事所需行动资金己到,炸死日本国王所用炸弹也已准备齐。炸弹有两枚,一枚是在上海兵工厂获得,另一枚是在河南省刘经扶将军处而得。1931年李奉昌假装成日本人木下昌藏,前往东京。12月末,李奉昌得知日本天皇裕仁将于第二年1月8日参加在东京郊外代代木练兵场举行的新年观兵式,便决定那天行动。

1932年1月8日李奉昌在樱田门前等待日本天皇裕仁出现,其行列一到,马上在群众中起身,向日本天皇投掷炸弹,炸弹在日本宫内大臣的马车旁爆炸,只翻倒日章旗旗手和近卫兵骑的两匹马。他当场被捕,同年9月30日在东京大审院被判死刑,1932年10月10日上午9时2分在市谷监狱殉国。

1932年1月18日,日本公使馆、驻沪武官田中隆吉伙同日本女特务川岛芳子制造了所谓的“日本和尚事件”。该日,5个日本和尚在马玉山路向中国市民寻衅。两天后,日本浪人纵火烧毁了三友实业社。1月24日,日本驻沪留民团行政委员长河端、书记友野指使特务、浪人,经化装后焚烧了日本公使重光葵的公馆,日方以此对我方进行讹诈:强令中方在48小时内对其所提道歉、赔偿和取缔抗日运动等要求予以答复。1月28日夜间,日军制造借口,突然分三路向闸北的中国驻军发起进攻,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等人的指挥下奋起抵抗,进行了“一二八”淞沪抗战。虽然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远不及对手,但将士们在全国人民、特别是上海市民的声援和全力支持下,英勇顽强,打得日军死伤万余,迫使日军三次更换前线司令官仍不能推进。但是,在“攘外必先安内”的消极政策下,南京政府釜底抽薪,执意与倭寇讲和。而日方却趁机调兵遣将,日本天皇裕仁亲自批准增兵两个师团,并专门成立了日本派遣军司令部,白川义则大将出任司令长官。苦战月余,断绝后援的十九路军腹背受敌,不得不放弃江湾、闸北等阵地,撤退至上海市郊继续抵抗。

3月3日,国际联盟行政院作出中日双方停战的决议。在英、美、法、意等国的调停下,中日两国代表进行谈判。日方凭借在军事上的优势,无理要求中国军队撤出上海及周边地区,继而由日本军队驻守。

就在中日谈判仍在继续之时,冲昏头脑的日本驻沪军政要人,决定借4月29日庆祝“天长节”昭和天皇生日的机会,在虹口公园举行“淞沪战争祝捷大会”。

为了打击日本嚣张的气焰,不让其阴谋得逞,国民政府行政院代理院长兼淞沪警备司令陈铭枢、十九路军将领蒋光鼐、蔡廷锴决定采取特别行动。陈铭枢特地找到与其交往很深的“暗杀大王”王亚樵,向其透露这一构想。具有正义感且擅长此道的王亚樵对此十分赞同。但是,日方为防不测,早已放言,称“祝捷大会”不许任何中国人入场。这样王亚樵所领导的“铁血除团”便难以有所作为。王亚樵提议,请流亡在上海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派人去完成这一重任。

1910年8月22日,日本正式吞并了朝鲜。首任总督、陆军大将寺内正毅上任伊始便公开叫嚣:“朝鲜人顺我者生,逆我者亡。”但是,朝鲜人民并未屈从于倭寇的淫威。从亡国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反抗便从未停止。1919年3月1日,以具有独立倾向的韩国废帝高宗李熙被日军毒毙为契机,朝鲜人民压抑已久的民族仇恨强烈地爆发出来。超过200万的朝鲜民众参与了这场争取民族独立、自由的神圣斗争。这就是朝鲜历史上著名的“三一”独立运动。

日本统治者对此进行了血腥的镇压。据不完全统计,在“三一”独立运动中,前后共有两万多人伤亡,5万多人被捕,数以十万计的韩国志士流亡海外,其中大部分聚集在中国。这些志士继续以各种方式从事着反日复国的斗争。在“三一”独立运动的基础上,先后在俄国弗拉迪沃斯托克、中国的上海及韩国境内,出现过6个临时政府。1919年7月17日,韩国临时议政院举行第五届会议,确定上海为合并后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以下称临时政府的驻在地。

王亚樵首先找到与其交情很深的临时政府内务总长安昌浩先生,安昌浩特地约见了金九先生。

金九先生在接受了这项极为重要的任务之后,便开始紧张的筹备。他吸取李奉昌刺杀裕仁因哑弹未遂的教训,在制造炸弹方面下了大气力。他通过韩侨王雄与上海兵工厂厂长宋式取得联系,向其订购如日本人携带的水壶和饭盒型的炸弹。为保险起见,金九专门到设在江南造船厂里的分兵工厂去了一趟。一位技师为金九演示了水壶与饭盒型炸弹的性能。技师等人在院子里挖了个大坑,四周衬上铁板,然后将炸弹置于其中。技师在数十米外拉动引线,“轰”地一声,被炸碎的铁片四处飞溅,场面十分壮观。技师告诉金九,这样的试验要连续做二十几次,不能出现一次失败,才能进行最后安装。相对来说,物色合适的人选非常困难,因为这个人不仅要胆大心细、意志坚强,更重要的是,在戒备森严的虹口公园里投掷炸弹,生还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若没有对日寇的深仇大恨和对光复祖国的坚强信心,是根本不能做出这种舍生取义的壮举的。

就在这时,一个名叫尹奉吉的韩侨被纳入了金九先生的视野。尹奉吉,号梅轩,本名禹仪,奉吉是他的别名。1908年5月23日,他出生于朝鲜忠清南道礼山郡德山梁里。尹奉吉自幼聪明过人,有“神童”之称。3岁时,日本强迫朝鲜李王朝签署了日韩合并条约,朝鲜沦为殖民地。尹奉吉11岁时,亲身经历了“三一”独立运动。15岁那年,他已饱读诗书,显示出超众的汉学才能。此后,尹奉吉自学日文,日g后来成为尹奉吉反抗日本侵略者斗争的一门锐利武器。

17岁的尹奉吉在家乡开办乡学。在办乡学的过程中,他了解到有大批朝鲜志士仁人在海外开展反日独立运动。尹奉吉决定投奔远在中国上海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直接参加到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中。1930年2月,23岁的尹奉吉不辞而别。行前,他给年轻的妻子留下一封书简,内称“丈夫离家,生不还”,表达了他为国捐躯的坚强决心。

尹奉吉一路辗转漂泊,先后在东北、青岛等地落脚,于1931年8月来到上海。当金九先生把将在日军祝捷大会上制造爆炸的计划告知尹奉吉时,他欣然从命。4月26日,尹奉吉正式加入韩人爱国团,并在韩国国旗前宣誓留影,在这张极其珍贵的照片上,尹奉吉目光炯炯,神态坚毅,他左手握住一枚手榴弹,右手持一支手枪,胸前挂着韩人爱国团宣誓文。

4月28日,尹奉吉进入虹口公园实地考察,这天恰好碰见侵华日军总司令白川义则一行也来此视察,尹奉吉恨不得当时就杀了这个日军头目。当晚,尹奉吉在自己的住所给父母、妻子和两个儿子写遗书。在给儿子的信中,他十分动情地写道:“如果你们周身的血液和骨髓依然存在的话,将来也必定成为一个为祖国而效命的勇士吧把太极国旗高悬在空中,来到我孤单的墓前,酌一杯酣酒,以慰九泉之下我的灵魂吧”

4月29日清晨,金九、尹奉吉来到韩侨金海山家。按金九事前的嘱咐,金海山为尹奉吉做了一顿香气四溢的牛肉面。尹奉吉吃面时有滋有味,神情泰然。吃完早餐后,尹奉吉解下自己花6块钱买的手表同金九的廉价手表做了交换,说:“再过一小时,这块表对我就没用了”金九听罢泪如雨下。两人在尹奉吉坐上出租汽车时互道珍重,并相约“日后黄泉之下再见”。

8时之前,尹奉吉顺利进入了会场。只见他身穿新西服,肩挎水壶,手提饭盒,一副日本阔公子的派头。10时整,祝捷大会正式开始。在检阅台上就座的有白川义则大将,第九师团长植田谦吉中将,海军第三舰队司令官野林中将,日本驻华公使重光葵、驻上海总领事村井、驻沪居留民团行政委员长河端等,以及美、英、法等国驻沪领事。

约1小时后,阅兵式完毕。各国领事因本国政府早有指令,在中日冲突中严守中立,所以只参加天长节庆祝活动,而回避“祝捷”的内容,故而纷纷退场。很快,主席台上只剩下清一色的日本军政官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