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37(1 / 2)

面一句,马士英忍不住张大了嘴吧,在他看来,皇帝虽然大捷,了不起是暂时击退了左良玉的进攻,没想到左良玉竟然已经身死,而部下也被全部歼灭。

“快,说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详细情况大人问他们吧。”王铎将两名信使推了出来。

“参见大人。”

“行,不用多礼了,快说说皇上大捷之事。”马士英急不可耐的道。

两名信使舔了舔干燥的嘴唇,将皇帝这次亲征过程详细说了一遍,当然,其中也有不少夸大之词,比如左良玉的死,在两名信使嘴中,左良玉完全是被皇帝御驾亲征的消息所吓,又初次交战失利才忧惧而死,金声恒等人的反正也是皇帝高瞻远瞩,派人联络的结果。

“天佑我大明天佑我大明啊”听完信使的禀报,马士英满脸泪水,丝毫不顾自己首辅的形象大叫起来,兵力相差太大,皇帝能击退左良玉都是一个奇迹,更不用说将左良玉部全军歼灭,自己损失还微乎其微,这不是天佑是什么

看到马士英泪流满面,卢九德、王铎等人也步了后尘,这些人要么是拥立功臣,要么是皇帝提于微末之中,是皇帝登基得到极大好处之人,如果皇帝败了,他们即使向左良玉投降也不一定有好结果。

卢九德边流泪边向北方拱手道:“皇上英武,此仍不世英主,我大明中兴有望,我大明中兴有望啊。”

相对于马士英天佑的话,无疑卢九德的话更深入人心,倘若大明中兴,皇上是中兴之主,他们自然是中兴之臣,如果在数月前讲大明中兴只是笑话的话,现在他们却实实在在的看到了中兴的契机,左良玉起兵号称百万,被皇帝五万人马轻易破之,如此不可思议的事都能发生,大明又如何不能中兴

“大明中兴有望,大明中兴有望。”王铎和六部官员都如同颠狂一样同复着这一句,外面的守卫不知发生了何事,只能面面相觑。

“咚”的一声响,刚才报信的一名信使又累又疲,再也支持不住,就这么直挺挺的倒了下去,殿中颠狂的群臣才清醒过来,马士英急忙吩咐:“快,请郎中,把食物和水拿来,千万不能让他出意外。”

城中,早已是鞭炮阵阵,从三名报捷的骑士喊出大捷开始,鞭炮就开始响个不停,救助了一名报捷信使的顾大牙已经成为守城门官兵当中的一名英雄,信使走后,许多人都围着顾大牙打听这次大捷的具体消息。

虽然知道皇上大捷了,只是不知道大捷的经过,未免美中不足,顾大牙唯一作为了解情况最多的人,自然受到大家的追捧,连顾大牙的上司也在人群中催着顾大牙讲述。

顾大牙受宠若惊,他从没有这么风光过,不过他只是从信使口中知道一个大概,这当然不能让听众满意,顾大牙只能发挥自己的想像,根据信使口中的一点信息尽量吹嘘,结果越吹越离谱,皇帝简直成了神仙,只是挥军手,左良玉的大军已经灰飞烟灭了,虽然漏洞百出,其他人却听得津津有味。

到了晚上,除了鞭炮,整个南京城点起了灯笼,从远处望去,城中灯光点点,整个南京变成了一个不夜城,无数的百姓在灯笼下开始围绕着皇宫游行,表达自己的欢乐,万岁的欢呼此起彼伏。

五城兵马城的衙役也及时解除了晚上戒严的命令,任由百姓举行盛大的游行,这些天,大家都担心皇帝的失败的消息,压抑实在太久了,如今都可以尽情释放,南京的军心民气到了顶峰,此时就是被形容的青面獠牙的北方鞑子也变得不可怕了,只要有皇帝在,叛军也好,鞑子也好,都不是皇帝的对手。

有人欢喜就有人愁,刘宗周府上,各个东林党人都忍不住摇头晃脑,他们实在相不通左良玉为什么会失败,还落得一个身死的结局。

“大人,这个消息会不会是假的。”姜曰广问道,他略通兵事,从哪方面来看皇帝也没有胜算,至少不会这么快取得胜利,只是随姜曰广又摇头,九江离南京并不是太远,即使作假,只需数天的时间就可以拆穿,又有什么用。

“应该不是假的,报捷的三人确实是皇上身边的羽林卫,他们不眠不休,跑了二天一夜才到南京。”刘宗周道。

“唉。”众人都叹了一口气,外面的鞭炮声和游行声是如此的刺耳,与他们的心情格格不入,没有左良玉,东林党人彻底失去了重返朝廷的本钱。

高弘图是流放,不是被杀,老茅上一章写错了,已改正。

关于更新有许多读者表示不满,老茅也是读者,遇到喜欢的书恨不得作者一天更新数万字,事实上是不可能的,老茅码字的速度一直不快,现在只能保持每天六千字。

第一卷风雨江山 第七十一章江北

江北淮安,这座扼漕运、盐运、河工、榷关、邮驿之机杼,一度与扬苏、杭、扬三州并列的大城此刻正杀声震天,城下无数穿着大明红色军衣的官兵正在沿着云梯向上攀爬,队伍的最前面已经杀上了城头,与一支同样穿着红色军衣的军队杀得难解难分,不时有人惨叫着从城头掉下来,又有更多的人补充上去。

这里是刘良佐、刘泽清两人余部的最后老巢了,徐勇、方国安、张天禄、张天福、施风仪、黃国琦、李洪基、李化鲸、刘之干这些人刚刚叛乱时声势浩大,其中光刘良佐部四总兵名下步兵十万,骑兵三万,刘泽清部下步兵五万,骑兵二万,水军二万;总共二十二万大军,而且水陆步骑齐全,一路攻城掠地,好不快活。

只是黄得功统领大军刚一进攻,叛军就显出了原形,由于谁也不服谁,二十多万大军分散各地,每处比起黄得功来兵力都不占优,素质更是差得太多,黄得功充分发挥骑兵的优势,往往在叛军刚到一地就突然出兵,叛军只顾抢掠地方,无心应战,一触即溃,四散奔逃。

黄得功与其说是与叛军作战,更象是检验自己的行军速度,短短二十余日,刘良佐部下总兵徐勇、方国安战死,张天禄、张天福见识不妙,拼命向北逃窜,黄得功部追之不及,才让两人溜走,施风仪、黃国琦本来是水贼出身,被刘泽清收复不久,见到黄得功部势不可挡,干脆丢下部下,只带着小部分骨干窜入大湖,重新当起了水寇。

只有李洪基、李化鲸两人拥着刘泽清的侄儿刘之干逃入淮安,凭借着淮安城池固守,淮安也是黄得功部唯一要啃的硬骨头,只要攻破淮安,这场江北两镇余部掀起来的叛乱就可以宣告结束。

“砰、砰、砰。”数十名膀大腰圆的士兵推着一辆巨大的撞车正在撞击着城门,撞车每撞击一下,连带着整个城墙都在摇晃,城门两旁,数辆已经损坏的撞车静静的躺在一边,它们身上火烧,巨石所砸的痕迹清晰可见,上面的斑斑血迹更是诉说着此战的惨烈。

又是一声巨响,城门终于经不住了,哗啦一声裂成两半,砰然倒地,完成了它最后的使命,一条笔直的城中大街显露在这支攻城的军队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