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151(1 / 2)

迟不给山东增兵,山东的这点人马根本满足不了明军的胃口,可是有总比没有好,眼下趁着山东地清军尚没有跑,先吃下他们再说,如果多尔衮再没有动静,那只好挥师北上了,执行另一套方略。

“臣遵旨。”

“再拟旨,羽林卫阎应元所部以最快速度攻占济阳、章丘。”

“臣遵旨。”

“传令全军进,明日全体暂时休整一天。”

皇帝的命令一道道发下去,片刻之后,一队信使驶出了这座临时的寨门,哒哒的马蹄声奔向远方。

听到明天可以休整,整个营帐却没有什么欢呼声,一些人还唉声叹气起来,出征以来,大家没有打过一次象样的仗,所有人都求战心切,可是偏偏皇帝却不慌不忙,如果接照羽林卫正常的行军速度,大军早已经到达济南了,就以现在地距离来算,本来至多三日也可以到达济南城下,没想到皇上又要大家休整,大家自然高兴不起来。

东路和西路两支军队却刚好相反,正在慢吞吞前进的军队,接到皇帝加速前进旨意,马上一片欢腾,两路军队分成前中后三支,向济南后方扑去。

济阳、章丘、齐河、长济四县正处于济南外围,一旦这四个县城被拿下,加上皇帝亲领的数万大军从正面压过来,满达海的大军即使在城外,也会变得动弹不得。

明军加速前进的第三天,满达海就感觉到了压力,派出的斥候无论是东西方向都与明军相遇,只有南面还没有发现明军的身影,双方斥候时有撕杀,各逞其能,无论是明军还是清军,都感受到了一种大战来临的气息。

一条大河横亘在田野、山岗中间,河水潺潺的流着,河两岸上长满青草,鲜嫩的草叶上面还带着昨晚地露珠,在阳光地照耀下闪闪发亮,河中,数只不知名的水鸟正悠闲地在水面上飘浮着,几只青蛙呱呱的叫了起来,接着两岸呱声一片。

哒哒的马蹄声响起,刚才还在河中悠闲自在的水鸟拍打了两下翅膀,钻进了河中一处茂密的水草中,将自己的身体藏了起来,蛙声也随着停了下来,不一会儿,就在离河数十米的一道山岗上出现在了十骑草绿色的身影,这些身影每人都挂着长刀,腰间还带着几颗铁疙瘩一样的东西,此时他们停在山岗上,正用眼睛四下打量着。

这是一队明军的斥候,他们隶属于李成栋的手下,殷洪盛攻下兖州,立下大功,各个将领再也不肯让殷洪盛做前锋了,黄得功无奈,为了平衡,只得换了李成栋为前锋,明军斥候的装述与大军并不相同,他们的衣服都是特制,春夏为草绿色,秋天为灰色,冬天下雪时就为白色,这样,无疑便于斥候更好的隐藏。

“什长大人,这就是沙河了。”张大牛用手指了指前面流淌的大河道,李成栋的部下有不少山东人,张大牛的家乡离这里只有二三里地,小时候他还经常到这条河里洗澡,自然对这条河熟悉。

“走,我们下去看看。”什长石大山听到这条河就是沙河后,脸色一喜,沙河流径数百里,大军要前进,必须渡过沙河,他们正是为大军查探过河的地点。

“是。”十人轻轻的在马肚子上一夹,刚停下来的战马迈开步子,向山岗下不紧不慢的跑着,不一会儿就在河边停了下来。

奔流的河水清澈见底,他们甚至可以看到河水中鱼儿游动身影,不过,看了看水深,众人都咋舌不已,不用探,他们就知道这条河的深度肯定比一人深,要想就这么涉水而过肯定不可能。

“大人,上面不到一里就有一座石桥,可供十余人并行,不过,不知道鞑子是否破坏了”

“走,到前面看看大桥去。”石大山吩咐道。

马蹄声重新向起,一行人直奔上游,不一会儿,一座石桥已经出现在他们眼前,石桥上,尚有乡民挑着担子来往,听到马蹄声,这些乡民连忙朝声音方向看来,看到是一队骑兵, 许多人都脸色大亮,飞快的跑了起来,甚至有几人边身上的担子也不要。

“喂,不要跑,我们有话问你们。”石大山大喊道。

一听这喊声,乡民们跑得更快,几名斥候大怒,正要纵马追去,对面又是一阵马蹄声传来,石大山的眼睛抖然眯了起来,喝道:“所有人回来,准备作战。”

今天第一更,求月票

第三卷大明再起 第三卷大明再起第二十四章石桥交战

第三卷大明再起第二十四章石桥交战

石大山当兵已经十几年,就是做斥候也有快十年的时间,什么样的马蹄声一听就明白,对面传来的马蹄声非常整齐,只有经过训练的官军才会如此,如果从后面来,多半是自己人,可是从对面来,很有可能就是清军的斥候,好在从马蹄声的动静来看,对方的人数也不多,不会超过二十人。

其余人也是一惊,能加入斥候的都是老兵,自然不会不知这个马蹄声代表着什么,一行十人很快集中在石大山身边,刚好分成两列,行进到石桥的中央,将整座石桥堵住。

“注意,检查各自的装备,上好弩箭。”石大山沉声的道。

一只匕首、一把长刀、一张弩弓、五枚手雷、三十支弩箭,这是明军斥候的标准配备,各人快速检查一遍后,迅速从马背上取下弩弓,开始给弩弓上箭。

对面的马蹄声顿了一下,显然也听到了石大山他们的马蹄声,不过,马蹄声很快重新响了起来,不一会儿,一名穿着黑色衣甲,前额剃光,后面梳着一条金钱鼠尾的骑兵就出现在石大山等人眼中,接着是第二骑,第三骑直到十五骑。

果然是清军,明军斥候呼吸都为之一紧,对方比自己可是多了五人,而且看样子这些人不是满人至少也是蒙古人,若是数年前,即使双方人数相同,大伙儿二话不说,肯定扭头就逃。可是如今却没有人有这个想法。

这些年,大伙儿都是拿着朝廷的足额足饷,即使是死了,家人也会得到一笔丰厚地抚恤,如果不战而逃,那还算是一名军人吗,何况不知有多少人抢着做斥候的工作。就是因为有接敌的机会,机会来了却转身而逃。即使活下来,单是被人指指点点就会羞愧而死,当然,弩和手雷这种以前没有的装备,也是他们信心十足的原因。

明军站在桥中央一动不动,这座石桥差不多也有百步距离,对面清军在百步左右停了下来。明军先期占据桥中央,清军人数虽然多了五名,却无法发挥出分头合击的优势,只能选择硬碰硬,这对清军来说,无疑是大为吃亏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