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146(1 / 2)

构,担负着64个边防哨卡、44万平方公里国土上边防官兵和地方群众的医疗救护任务。经测算,这里气温一般都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大气中含氧量不足平原的一半,是世界上急性高原病多发区。

上午10时15分,车队出发,沿着新藏公路,一直往南。地图显示,到达三十里营房医疗站,我们要走近400公里的山路。

山路的颠簸,是记者远没想到的。越野车总在山上山下盘旋,偶尔向车窗外张望一下,万丈深渊就在身旁,令人不寒而栗。缺氧让车上每个人剧烈地头痛,很多人不得不靠吸氧才能翻过一个又一个达坂高山。

两天后的下午4时左右,我们终于到达三十里营房医疗站。进了医疗站大门,姜云燕告诉我,在左边第一间病房里,她第一次看见了自己的战友死去。

1995年11月13日晚,红柳滩兵站送来一个名叫王腾学的后勤保障兵,消化道大出血。凌晨3时,刚好是姜云燕值班。“因为失血很严重,我叫他不要乱动。”怕这个兵要上厕所,姜云燕特地给他拿来了便盆。

几分钟后,王腾学突然说胃痛,姜云燕立即跑出去,一边向医生报告,一边去拿胃药。结果,胃药还没拿到,就听见病房里的便盆“咣”的响了一下。

“我赶紧冲到病房,见王腾学摔倒在地上,已经休克。我们不停地给他用止血药,不停地给他输代血浆一种可以代替血液的药品,可还是没有用,他不停地吐血。”

直到第二天天亮,王腾学一直处于昏迷状态。为了最后的希望,姜云燕和其他护士一起,把她们本就不长的头发剪下来,烧成灰,用水细细地搅拌,给王腾学服用。因为民间偏方说,头发灰能止血。

尽管使出了浑身解数,王腾学还是没能救过来。

送王腾学来的几个战士,因为胆小,不敢给他穿衣服。“我带着3个女护士,给他洗澡,换军装。我们几个人都还没有男朋友,可没有一个人退缩。从头到脚,我给他洗得干干净净。把他送走,回到病房,看到空荡荡的病床,我的腿突然一软,倒在地上。这时候我才知道死人了,害怕了。”

给记者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姜云燕的眼泪下来了。这么多年,她一直内疚,自责,“时刻督促着我”。

年轻战士害怕打针,在三十里营房医疗站,是护士们最大的笑料。

为了解决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姜云燕想了不少办法。但最直接最有效的,还是在姜云燕的手腕上。

姜云燕一把卷起袖子,手腕上的针眼,像芝麻一样,格外醒目。

一次,姜云燕给一名战士做皮试,那个战士害怕地捂着自己的手腕,死活不撒手。无奈之下,姜云燕伸出左臂,右手拿针,给自己做皮试。针尖慢慢地扎进手腕,药水一点一点推进,姜云燕忍着痛,面带微笑说,你看,我都能扎,而且一点都不痛,你一个男子汉害怕什么

就这样“哄着骗着”,姜云燕的经验,被广泛地运用到工作中,她手腕上的针眼也越来越多。

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上,寂寞比缺氧更难受,姜云燕的歌声是喀喇昆仑山上最动听的音乐

距三十里营房160公里的神仙湾哨卡,海拔5380米,是海拔最高的哨卡。给战士们巡诊,是姜云燕每次上山都要做的事情。

4月7日早晨8时,天刚蒙蒙亮,上神仙湾巡诊的队伍就出发了,记者坐在姜云燕旁边,看她正翻弄着一册植物标本。标本集里红的花,绿的叶,还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姜云燕笑着告诉记者,标本集共有30多页,是她花了半个月时间,在叶城附近的村庄里采集的。为了弄到鲜花,她还专门找到医院温室的老花匠,在温室里采集了不少鲜花。

“喀喇昆仑山上,除了战士的军装,很难再见到其他绿色。每次我上山,都要采集花草什么的,配上小诗,然后粘贴成一本小册子,让战士们也体验一下山下春天的气息。”姜云燕这样向记者解释。

除了这些,姜云燕还给战士们带了鞋垫和手套。“这些都是你自己做的吗”姜云燕还没有来得及回答记者的问题,旁边的护士就抢着告诉我们,以前在巡诊过程中,姜云燕看见有的战士没有手套、鞋垫,她就用自己的津贴托人从山下买来毛线、花布、毛线针和纽扣等,利用业余时间为官兵们织毛衣、打手套、做鞋垫、补衣服。

起初,医疗站领导看到她一针一线地缝,占用了所有休息时间,实在过意不去,就专门为她买了一台缝纫机。不料,有了缝纫机,姜云燕干得更多了。做鞋垫补衣服可以用缝纫机,但织手套还是得用手。刚开始,姜云燕织的手套,5个指头总是连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终于熟能生巧,织出了不同型号、不同花色的手套。

经过近4个小时的盘山公路旅程,我们终于登上了神仙湾哨卡。

哨卡门口,锣鼓喧天。姜云燕从车上下来,和战士们一个个拥抱。

由于剧烈运动,记者发现她先前红润的脸色开始发白,嘴唇开始发紫。可她照常把医药箱拿出来,给战士们做巡诊,然后又向战士们赠送标本册和鞋垫。哨卡前面的营房门口一溜儿摆满了鞋,她就挨个往里塞鞋垫。

“给我们唱个歌吧”不知道谁叫了一声。姜云燕和其他几个护士,很爽快地走到战士们中间,给他们唱说句心里话。掌声和歌声响成一片,姜云燕的眼泪又开始往下流。

吃午饭时,记者坐在姜云燕旁边,看见她的嘴唇有些发黑,对她说,如果太累,就不要再剧烈运动了。姜云燕却说,我给你们讲个故事,你们就明白了。

有一天,姜云燕正在医疗站值班,突然接到神仙湾哨卡打来的电话:“我们哨卡上有很多人病了。”姜云燕焦急地问:“患了什么病,病情如何”对方迟疑了一下,回答说:“不是病,主要是在山上呆得时间长了,心里憋得慌,想在电话里和你聊聊天,要是能听你唱个歌,病就好了”

听到这里,姜云燕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尽管她没有优美的歌喉,但仍然一半是歌声、一半是喘气声地坚持唱了好几首歌。唱着唱着,她不禁泪流满面,对方的哽咽声也变成了一片哭声。从这以后,姜云燕开始有意识地学唱歌、学跳舞,并经常利用巡诊的机会为边防官兵演出。“在这里,寂寞是可以让人疯狂的。”

姜云燕在自己的日记里这样写道:“有人说,在祖国面前,没有任何慷慨的言论,能比上一次慷慨的献身。在雪域昆仑这片高山国土上,我们可爱的士兵在慷慨地献身之后,更慷慨地献出了精神,我还有什么不能奉献的呢”

第三卷 钢刀淬火 第二百零四章 气焰嚣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