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他随时可以蓄势待劫掠山西等地。袁崇焕不理两人的表情,继续说道:
“女真兵力之优在于凶悍迅猛,尤其是其骑兵的快速突击能力不是一般军队可以达到的,这一点他们继承了蒙古铁骑的优势,并且随着其占领蒙古,这种优势会越来越明显,火炮虽利可是由于其笨重,守城可以,攻城也可以,但是不利于野战,尤其是地域辽阔之地,若是以骑兵从四面八方冲来,纵有火炮之利又如何抵挡,恐怕是火炮还没有发射几发炮弹敌人就已经到了眼前。所以我认为目前朝鲜在军事上最大的危机是机动力不足,也就是守城有余进取不足。
一旦等对方也掌握了火炮技术,那么就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了,要知道仅永乐年间明军从蒙古就得到了170万匹马,而如今朝廷却连骑兵所需要的10万匹马也难以保证了。皇太极占领漠南蒙古的牧场后,可以用优良种马发展自己的马群,既能配备足够的战马进行作战,又切断了明军的蒙古马来源,试问朝鲜有这么多的战马么”
袁崇焕这一席话让很多人瞠目,李复觉这样不懂军事的也就罢了,顶多就听出个严重性来,可是阿敏和多尔衮这样懂得军事的人都神色巨变。这里面只有他俩和袁崇焕最了解辽东的情势了,也最明白女真的内部情况,袁崇焕的数字来自于明朝军方绝对权威,但是这个数字也确实让人咂舌。马的问题确实是困扰我军的最大问题,也是我军发展的瓶颈,光靠犀利的火炮顶多能守住现有的地盘,就是进攻恐怕也要攻下一处,修筑一处,一步步稳扎稳打,推进速度必然十分缓慢。而拥有无数的骑兵在辽阔的地域如旋风一样的攻击敌人,快速进攻,快速后退才是每个统帅的梦想。
我军具备这样的条件么不具备,但是我们的敌人皇太极正逐步的向这个方向发展,并且越走越远,能不危险么
第五卷 惊涛骇浪 第七章 危机二
其实袁崇焕仅仅是讲到了朝鲜在军事上的威胁,这缘于朝鲜地域狭小,没有战略纵深。虽然得到黑龙江流域以后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进,但是毕竟是先天不足,短时间内无法改变,众人听了袁崇焕的话都紧皱眉头。
“袁督师,我认为您说的很有道理,但是我朝鲜难道就没有补救之策么”李哲首先发问,在袁崇焕面前他还是一个学生,是而毕恭毕敬。
袁崇焕捋了捋颌下的几缕胡子,还真有那么些高人的风范,沉思了一会说道:
“朝鲜也不是没有优势,女真更非牢不可破,朝鲜的优势在于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可以随时登陆偷袭辽东,就像上次佟将军一样,打他个措手不及,这样就可以牵制皇太极的兵力,使他不能全力以赴的对付关内,当然了这种偷袭和骚扰要持续的,全方位的进行,这样才能见效。其实皇太极也有一个最大的弱点那就是人口不足,是的,人口不足。”袁崇焕反复重复了两遍,意在强调,众人才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不错,女真最大的弱点就是人口不足,由于劳动力全靠从关内俘虏的奴隶,这使得女真的生产力十分低下,而八旗已经开始向职业性军队过渡,不可能再像从前那样从事耕作。女真人口基数小,这就决定了其人员补充成为了最大的难题。
“不过,皇太极也非庸才,他如此着紧蒙古正是在此,在他眼中汉人虽然可用,但是不可靠,只有蒙古人才是他最好的盟友,忠诚可靠,并且可以提供源源不断的兵力。”这话不错,为了笼络蒙古历史上皇太极的几个妃子几乎都是蒙古人,在蒙古人身上它可没少下功夫,袁崇焕话音刚落,邓希晨就开口问道:
“依袁督师这么说那岂不是皇太极以无破绽,他原本缺少兵员,可是现在有蒙古人加入了,那他还怕什么”
“怕,怎么不怕,他们怕打消耗战”没等袁崇焕回答,我已经代他回答了。
“是的,皇太极怕的就是消耗战,北京一战皇太极之所以那么快退军,虽然有多尔衮进军黑龙江的原因,但是这并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就是皇太极粮草不济,若是粮草充足,我相信他不会在意在中原多留一段时间,这里边还不光是粮草的问题,还有箭矢兵器等的消耗,尤其是箭矢,八旗最好的远程武器目前就是弓箭了,可是以八旗目前的生产能力,若是想进行一次大的战役,光箭矢就够他们造一阵子的了,这点多尔衮和二贝勒是最清楚的吧”
“先生说的不错,以前八旗打一次仗怎么也得准备半年,若是不顺利,箭矢的消耗量大,恐怕要一年才能补充完毕。”可算有阿敏说话的份了,他绝对不会放过任何表现自己的机会。箭矢的制作可不同一般,他所耗费的工时和消耗的数目是最不成比例的。虽然我于军事仍不大懂,尤其是军需补给这门学问,可是它的重要性我是知道的。别说皇太极一年只能打一场大仗,就是现在生产日益发达的朝鲜也经受不起大仗的消耗,仅这次北京作战就几乎消耗了朝鲜23以上的弹药库存,这使得远征琉球的计划暂时搁置,因为剩下的这13用来防御已经有些捉襟见肘了,若是都给邓希晨去打琉球,那么朝鲜有变拿什么来应付呢
“那也就意味着这一年皇太极不会有什么大的动作了,从上次的宁安道之战到今次的北京之战两战间隔半年,估计皇太极手中的物资已经见底了,可惜我们剩的也不多了,否则倒是可以趁机会再多捞些好处。”邓希贤开口说话,他一开口必然从利益的角度出发,邓家现在是朝鲜目前最大的合作伙伴了,其在朝鲜的产业发展的十分迅速,应该说简直是惊人,就好像把中原的那些茶肆酒楼一夜间全部搬到了朝鲜一样。
作为这次北京之战最大的赞助者,如此庞大的军费我不会傻得自己全部掏腰包的,沿海港口打开获益最大的就是中原的邓家和朝鲜的张海潮,张海潮现在一跃成为朝鲜的航运巨子,掌握朝鲜最大的民间船队,他的船队大部分是由退役的海军连同海船组成的,也是除邓家外唯一获准可以在商船上少量装备火炮的船队。
本着谁获益谁付出的原则,邓家和张海潮负担了这次军费开支的将近一半,对于他两家来说这都是不小的数目,可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恢复的,本想借着这次港口开放的机会再多赚一些,然而开始萎缩的市场让两家的当家人都产生了警惕,因此如何获得利益打开市场是两家最关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