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151(1 / 2)

迟了一步,落在李庭芝他们后面了。

屋里的人有李庭芝,文天祥,陈宜中,杜大用,陆秀夫,个个都是一脸的喜气,不用说钓鱼城一战的确是振奋人心的大好消息,他们得到消息放下手里的工作,赶来给李隽贺喜。

钓鱼城虽小,其意义非常之大,这座打死蒙哥的雄关再度回到朝廷手里,自然是一件天大之事,李庭芝他们要是不赶来就对了。

等廖胜功坐下,李隽一脸喜气地踱步思索了一下,道:“各路大军进展顺利,我们的改革进展得也顺利,可以说双喜临门。”

目下的南宋的确是这样,军事上一改两百多年地颓败之气,在外敌面前屡战屡败地历史已经给终结了,各路大军凯歌高奏,捷报频传,大量的国土给光复,已经够振奋人心地了。更难得的是,在李隽的推动之下,修好内政也是顺利推进,各行各业兴旺,重建时间虽短,老百姓安居乐业已成定局。盛世已露苗头。

双喜临门一说不是李隽好大喜功,而是中肯之评,李庭芝他们不住点头赞同。拿回钓鱼城一事的意义实在是够大了,让他们高兴得连说“皇上圣明”都忘了。

李隽才不会在乎这些,左手按在地图上地贵州位置,道:“黄汉在贵州的进展也很顺利,贵州的蒙古军队节节败退。贵州的收复也在指日间。对了,黄汉将军能够取得这么大的胜利。不仅仅是我大宋朝军队善战,还有越来名将陈兴道力战之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越南也是大宋朝的蕃属国,大宋朝不能亏待了他,要给他记功。给他赏赐。马上派出钦差,去好好褒奖陈仁宗,再赐给他钻石二十颗。”

顿了顿,嘴角露出一抹不易让人觉察的笑容道:“当然,要他多派点军队参战。另外,派人去泰国,缅甸,要他们也出兵。对他们。不妨说点狠话。”按:泰国在古代叫暹罗。本书对地名地处理以前面已经说过了,除了特别有名的古地名外都用现代名。

李隽也真够能说地,明明要胁迫这些卫星国出兵,还给他又是送礼,又是施压的一通打压拉拢,在他高明的外交手腕下。这些国家要不出兵都不行。

这些“卫星国”军队战斗力很成问题,李隽根本就不看中这点,看中的是他们参与的政治意义,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边境的封锁,那么蒙古军队在西南一带战败就无处可逃,会给全歼。即使他们逃到泰国这些卫星国去了,到时宋军就可以毫不犹豫地越过边境线去清剿,不用再去费口舌,这是未雨绸缪之策。

对于这种前期地准备,李庭芝他们自然是不会有话说。深表赞同。

看着地图。李隽道:“贵州,四川。云南即将收复,这些地方深受蒙古人之害达二三十年之久,需要处理的事情很多,我不能坐在临安等他们报过来再处理。我还是赶到四川去,就近处理的好。”

李隽虽只说了这三地,但他的目光却看着另一个地方,这就是关中之地。关中之地给拿回来的话,由于中原路不通,所有事务的通报必然要经过四川,顺江东下到达临安,这就太费时日了。李隽不在临安坐等,而是驾临四川,就近处理,的确是一个好办法。

不过,这又有一个问题,皇帝是万事所系,要御驾亲征的话,牵扯到地方方面面太多,文天祥率先表示反对,道:“皇上,此事万万不可。皇上万金之体,不应受此辛劳。”

“对呀。”陈宜中也跟着附和,道:“皇上是万事所系,不宜轻动,还请皇上三思。”

李庭芝和廖胜功也要跟着发表意见,李隽知道他们要说什么,摇手阻止道:“这事,你们就不要说了,我决心已定。真宗帝御驾亲征,有澶渊的胜利,我想我这一次去四川会把四川,贵州和关中收回来。另外,还会把云南这个境外之地也拿回来。”右手重重一下拍在地图上,显示了他的决心。

云南在汉武大帝时期就给并入了版图,到了宋代却分裂出去了,说是大理。蒙古人灭了大理,宋军又去收回的话,李隽是无论如何也要把他并入版图,完成国家的统一大业。但是,肯定有人会反对,这就是原大理的旧臣了,也就是那些原大理地贵族,这必然会有一场政治问题要解决。按:金大侠的武侠里的“六脉神剑”“一阳指”“天龙寺”这些耳熟能详的功夫与寺庙就是在大理。

李隽所言,必然会给实现,那么李隽此行的功业比起宋真宗御驾亲征,订立澶渊之盟大得多得多。

很明显,李隽决心已定,此事已经无法更改,李庭芝他们只好转而考虑要给李隽准备什么。他们的念头刚刚转到,李隽又发话了,道:“西南事务太多,必须要一个重臣去坐镇,宜中就把立法一事交给萧禹,跟我走一趟吧。”

萧禹是一个精通律法的人,用现代的话来说他是一个精明强干的法学专家,很得李隽的赏识。正是由于他地努力,使得这一时期制订出来地法律很是切合实际。为李隽的改革提供了法律上地保证。

陈宜中去四川,把立法工作交给他自然是让人放心。萧禹把这一时期制订的法律汇总编册,就是著名的武帝大法典,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成都平原富饶,无异于又一江南,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宋军以此为中心进行西进北上,进军云南关中之地。李隽到了这里自然是要随军而行,他肯定要去关中。因为关中太重要了。从关中出发可以直去中原腹地,李隽要是不去处理军务就不对头了。

因而,在四川留下一个重臣处理西南诸省事务就很有必要,李庭芝轻拍着桌子道:“皇上此言,实属圣明之言”

“臣遵旨。”陈宜中自然明白其中地深意,责无旁贷。

李隽对陈宜中道:“你去挑选一批能员跟随我们一起入川。另外,祥甫准备一下。技术人员、设备这些急需的人与物,也一起入川吧。朝中之事,文事就由祥甫,履善,陆秀夫负责,有事,你们商量着处理。武事,就由廖胜功和杜大用商量着办理。”

四川富饶千古有名。矿产资料也不少,先不说著名地自贡食盐,江油的硝也不少,硝是火药的重要原料,对南宋的军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是能在当地实现自产自给。就不用从江南调运,省事省力。还可以培养出一批技术人才,有利于重建,有利于四川的发展。

另外,川南的天然气,攀枝花地钛矿都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料,限于当时的条件,可能派不上用场了。

李庭芝精明强干,精通政务,文天祥正直无私。陆秀夫敦厚可靠。文事有他们不用说,放心得很。廖胜功和杜大用都是精通兵事、能够把握全局的战略家。他们主持兵务,也不会有问题。可以说,李隽此次御驾亲征是没有一点后顾之忧。

“遵旨。”群臣领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