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服,那死了的人呢”
“”闻越不言语了。
凤九渊将面前一堆折子掷了下来,道:“你自己看看,昨儿晚上才出的事,这还不到中午,弹劾你的折子就堆满了这这案头。自己看看”
闻越也不看,就那么直杠杠地跪着。
僵持了一会儿,凤九渊才问:“说吧,到底因为什么事”
“臣去通讯司例行巡查,翻看记档,发现了几处疑惑,就问那,那人,结果他说我管得太宽,说往来通讯记档只有总长和萧可立才能看,我没资格看。臣就为着这事,跟他吵了起来,强令他把记档给我看。就这样,闹到了萧可立那里”
凤九渊听闻越说的和张大魁所说的有出入,异声道:“难道不是因为你要查询我发往北地各督卫府的密旨么”
闻越脸色陡变,惊道:“皇上,臣,臣焉敢如此狂悖臣,臣冤枉呀”
凤九渊的脸色也变了,对思菊道:“把张大魁叫回来”
在张大魁被唤回来之前,凤九渊和闻越都没有说话,两人都在想,这里面到底藏着什么。
张大魁全不知道因何事被叫回,进殿之后,见闻越也跪着,便猜是是叫来对质的。待他请过安后,凤九渊才问:“你说,昨儿闻越去通信司,是要查我发往北地各督卫府的密旨”
张大魁道:“回皇上,这话不是臣说的,是萧副都督告诉臣的。昨天臣去视察中京督卫府新建成的训练场地,不在部里晚上回来之后,萧副都督这般告诉臣的”
凤九渊当即大怒道:“昏愦他说什么你就信什么你还有没有脑子”
张大魁额上鼻尖顿时炸出了一片细密的汗珠,脸色也青了,道:“皇上,臣,臣也没有在场,如何,如何质疑萧副都督”
凤九渊道:“速速传萧可立进宫”
这事肯定是萧可立的首尾了,怕是就连那名郎中的死也与他有脱不了的干系。
他为什么要这么作呢
想着想着,凤九渊脑子里划过一道闪电,心下骇极,暗道:“难道,难道他竟然伙同通信司郎中,瞒报或是谎报军情”再印证上白三清的提醒,凤九渊就越发觉得可疑,道:“雷顿进来”雷顿闻声进来,问有何旨意,凤九渊道:“速速带人去封了参谋部通信司,严查最近半个月来所有通讯记录”想到自己这里也可以查,便又道:“算了”当场激活了九天系统,进入参谋部通信管理系统查看了起来。
开创卷 879 叛乱七
更新时间:2012428 22:14:10 本章字数:4269
通信系统是思菊做的,对他来说好似自家后院一般。经过统计,确认近两个月来自北地的通讯记录共有五千余条,每条内容或长或短,大多都是汇报日常训练、兵员调动、物资使用等情况,偶尔也有中下级军官人事变动的报备。为了降低检索量,他专看起了贺兰道督卫府的奏报来。
一共有五条。
第一条也就是在接获摩格十三部造反的前一个半月发来的,说摩格十三部经过会商,鉴于皇帝国事繁忙,无暇北上祭祀,特派出一支十三部族人组成队伍,携带大量贡品,进京朝拜,希望大都督府知会各道,给予通行方便。接下来的的三条信息都是询问大都督府是否有将此事上奏,协调情况如何等等。第五条是在收到造反信息前五天发的,是说十三部人马已经出发,此事并已上报第十二战区大总管府,业已得到许可云云。
原来不是造反,原来不是
凤九渊这下算是明白了,萧可立果然在瞒报和谎报军情,以至于酿出如此大乱来。怒气再也抑制不住,顺手将硕盘抓起,猛地在凤案之上捶得粉碎,吼道:“诏命刑部,立即捉拿萧可立及其家人。参谋部上下所有人等一律羁押待审,所有资料和来往公文信件一律封存,没我的旨意,人不选探视,资料公文等不得查阅”
萧可立没拿到,家人也早在一个月前以回乡祭祖的名义走了,参谋部上下也有多人失踪。凤九渊得知消息后,嘿嘿地笑道:“好嘛,一场精心准备的叛乱,旨在借摩格十三部南下朝拜之事,挑起朝廷与摩格部的内讧。萧可立呀萧可立,我真是小看你了,小看你了呀”萧可立昨天还在,即便是跑也跑不了多远,他下旨刑部、关部、顺天府、中京督卫府和禁卫军五班衙门,限令他们不管用什么方法,五天之内必须拿到萧可立,若是逾期没有抓到人,五班衙门首领一并治罪。
见路德文领旨去后,凤九渊道:“我自登基以来,对百姓严苛,对待大臣素来宽仁。看来他们是觉得我软懦可欺,或是认定我不敢拿他们下手,便越发的肆无忌惮起来了。好得很,好得很。若不再严加惩治,这次是掀起朝廷与摩格十三部之间的内讧,下次就不定是什么亡国惨祸了”说着,拿起笔来,挪过纸张,亲自写了起来。思菊瞟了一眼,见是诏命刑部捉拿萧可立亲朋同党,督察院会同大理寺予以严审,宁枉勿纵的旨意,便想劝谏两句,但想到萧可立阴奉阳违,谎报军情,致使国家差一点陷入空前的兵灾,若不严审谳实,如何对朝廷,对摩格十三部,对天下百姓以交待呢只是她觉得宁枉勿纵这词用在这里显得有些刺眼,有暗示督察院和大理寺构陷冤狱,陷害好人的意思,便冒着被凤九渊发作的危险,道:“越是兴大狱,便越是在谨慎公正才是。宁枉勿纵是不是有些过了我知道你是怕督察院和大理寺把关不够严格,但这样一来,怕是,怕是会有许多无辜的人遭到牵扯”才说到这里,凤九渊将笔一掷,道:“我知道你要说什么。”吹干了墨,便让思菊直接发往内阁,也不必再送交尚书议文化门下审核,直接明发。
尚书掌政令起草,门下掌封驳,一应不合礼制、体制、法制的圣旨、政令、公文,门下省皆可驳回重拟,直到合格为止。内阁之政令公文,若无门下省复核便明发,是没有任何效力的。皇帝发布命令、下达公文的形式多种多样,由于拟旨承宣的机构与功能各有不同,功用、名称便不同,诸如诏命、敕命、敕谕、敕令、谕令、谕旨、圣旨、圣令等等,多达数十种,其流程一般是:尚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定稿进呈,皇帝批阅用宝,再由中书明发,相当的复杂。
只有一种旨意是不需经过这么多道工序的,那便是中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