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昨夜大败,可以预见宋夏之间必将进入很长僵持阶段,一但西北僵持下来,朝中马上也要有一场大变,接下来战事会少得多,大哥你别的事先不必多管,一心把书读好再说,小弟我明说吧,哪怕就是作弊,也不惜帮你nong到一个功名,将来你战功越高,这个功名就越重要,你明白了吗”
“作弊这如何使得大丈夫当”
狄青话还未说完,就被许清毫不留情的打断道:“大哥,你少拿什么大丈夫说事,韩信还能忍胯下之辱呢,你变通一下就不行,所谓兵不厌诈,nong个功名只是为了更好的挥你的作战才能,免得将来出师未捷先被人污蔑猜忌,此事就此决定,不必再议,你若还当我是你二弟,就听我的,领兵之余,另觅良师苦读经书。”
狄青不禁愕然,见他一片用心良苦,感动之余只得答应下来。其实自两三年前得范仲淹提点,他自己一直也非常努力在读书,只不过侧重于兵书战策及史书而已。
“二弟此翻来西北,真的只是想来前线看一看,了却你那驰骋疆场的愿望”狄青轻声问道。
许清瞄了他一眼,又回复了那种戏谑的表情:“大锅,你说捏昨晚一战不是清楚的表明了我来的目的了吗”
狄青气得直翻白眼:“你再这付皮赖模样,别怪大哥我bs“大锅,你少来,我才该chou你呢,咱们自家兄弟,不管出于谁的受意,你用得着这么试探我吗有什么话不能直说呢”
狄青为之一窒,不过想想了是,是自己太过见外了些,他竟起身认真地向许清拱手赔礼起来,让许清更是恨不得踢他屁股,不过这也就想想,先不说狄青是他大哥,就算不是,那也是老虎的屁股碰不得啊,恐怕自己才起脚,就被狄青一脚踢飞,腾云驾雾回东京去,到哪时若狄青再1ang漫一点,说不定会在下面高唱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
“大锅,你能不能别这样,我好不容易来趟西北,你就不能让我自在点”
狄青坐下呵呵笑道:“既然如此,哥哥我也不再虚言了,事情是这样,范公对你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设想非常关心,加上前次你信中提及青苗款之事,我也向范公提及,范公极为称道,所以想和你细谈一下,但你们毕竟是初见,所以只好先让我和你沟通一下。”
tgt
第一卷 第一百五十二章 范仲淹革新十策
第一百五十二章 范仲淹革新十策
许清淡淡一笑,范仲淹这是想和自己坐而论道了,许清自己也知道,经过一系列的事情,自己在赵祯心里的分量绝对不轻,若再加上昨夜一场大功,到此时,自己对赵祯的影响能力已不比范仲淹差多少。
想必范仲淹也看清了这一点,加上青苗款的设想绝对合他主张,在这朝中大变将至之时,范仲淹也迫不及待的想与自己这个皇帝近臣一谈了。
这一夜,许清与狄青抵足而眠,jiao谈到半夜方休。
第二天无所是事的许清先是跟着狄青巡视四城,然后再去看看那些战马,在城南的片空旷之地,四面被围了起来,两万战马就暂时安置在这里,渭州残破,而这两万多战马光是草料每天消耗就非常惊人,所以范仲淹他们已着人分批先向后方转移,等待廷朝处置方案。
对此许清也提出的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利用这两万战马,在西北扩充出两万骑兵来,两万战马若分散于大宋百万禁军之中,那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所以他认为,这批战马不但不能分散,还要尽量从各军chou调出战马来,在西北真正组成一支三万人以上的强大骑兵队伍,一改大宋西北面对党项人时,机动力不足只能被动挨打的局面。
范仲淹经历几年的战事磨砺,轻易便看出了许清这个建议的好处,虽然他认为朝廷未必会同意这么处置,但在奏报之中仍力陈集中使用的好处,许清自个也以私信的形式,向赵祯申明这批战马集中使用的重要xg,只要赵祯同意,那么阻力便不会太大了。
现在许清也深深了解到了大宋皇帝对军队的掌控能力,大宋的调兵机构枢密院,事实上等于是皇帝的参谋一般,不过是贯彻皇帝意志而已,而统兵的三衙长官又长期空置,各军都指挥使职务太低,都不足已形成对皇帝的制约对抗,所以,只要赵祯答应,这事通过的可能xg就无限放大。
大宋要想革新军制,最大的阻力不会是来自于军队本身,反而是来自于文官集团,文臣和武将之间的对抗每朝每代都存在,如今文官将武将牢牢地压制着,若不是边境连连吃紧,有了革新的契机,许清根本就不敢想象,谁若提出变革的话,会遭到文官们何样的打击。
许清也不客气,让人给自己挑选了两匹上等的好马,一黑一白,极为神骏,连持身甚正范仲淹对此都没说什么,谁让这两万战马是人家夺回来的呢,范仲淹还对他打趣道:“子澄啊,这可真正算是万中选一的好马了,你一次选两匹,是不是打算将来用作长途奔袭啊”
许清诡异一笑道:“范公说得没错,下官打算下次长途奔袭到李元昊的老巢去,那可不光抢李元昊的战马,连他马子也要抢过来。”
许清说完自己哈哈大笑,范仲淹倒不觉得有什么好笑,他还以为许清所说的马子是指小马驹呢。
初告大捷,众人心情都极好,说说笑笑回到衙门,是夜,于后衙范仲淹临时书房之中,一灯如豆,淡淡的茶香飘散满室,许清与范仲淹对桌而坐。
范仲淹开门见山地说道:“子澄短短时日,建银行为朝廷聚财功不可没,建船厂准备开丝绸之路的设想更是高屋建瓴,复闻子澄以银行提供贷款形式,要在大宋之内实施青苗之法,建立国家粮食储备,种种策略可谓精辟入理,只是不知子澄对目前我大宋的其它时弊是如何看待”
许清淡淡笑道:“范公几次上书朝廷要求革新,所提变法之策略下官也有所了解,都可谓切中时弊的中肯之言,下官也非常认同,如今朝中政局也不用下官多作赘述了,下官明说了吧,此次陛下原本并不同意我来西北,皆因下官申明来西北有一会范公之意,陛下才肯我西北之行。”
范仲淹先是一怔,然后花白的胡子轻轻一抖,久经风霜的脸上也禁不住露出一丝喜色来,从许清的话里,他能明确地理解到,随着吕夷简的离去,赵祯是托许清向自己问策来了。
他深深地看了许清一眼,如此重要之事,赵祯竟要通过许清来问策,这其中的意味就不同了,光这一点,就能体会到许清在赵祯心目中已经有了多重的分量,许清才是十七岁的少年啊,范仲淹一时心里也五味杂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