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185(1 / 2)

了下来,他笑吟吟地说道:“子澄不会怪朕今天罚你三个月的俸吧”

许清怔了一下说道:“陛下,臣哪敢啊,正所谓雷霆雨露皆是君恩,陛下就是把臣的俸禄全罚完了,大不了臣就来宫里找陛下讨些剩饭吃,也绝不敢有一句怨言的。”

赵祯大笑道:“子澄,你少在陛下面前卖乖,朕可是听说了,你让司农寺研发司给你白干活,如今你是日进斗金,还饿得着你朕可没少收到弹劾你的奏章,怎么着,要不要朕把这些奏章都拿出来给你看看。”

“竟有此事陛下臣冤枉,究竟是谁弹劾臣的臣一定要狠狠弹回去”

“哈哈哈”赵祯大笑着拿起一份奏章向他扔过来。

许清一看,果然又是王拱猪那厮他一脸黯然地叹道:“陛下,臣都不想说话了,老陪着他一起罚俸,臣伤不起啊,凡是王拱辰弹劾臣的话,陛下您反着听准没错。自臣在渭州时起,他就说臣等谎报军功,他是状元出身,横竖看不气臣这个陛下赐的同进士。凡是臣支持的,就是他坚决反对的。凡是臣做的事,他总有弹劾臣的理由。陛下啊,您干脆准臣告老还乡吧”

“哈哈哈,你告老还乡先不论你老不老,朕例想问问你,你的乡在哪里准备回洪家桥边画画,摆棋”赵祯说到这,想起初见许清的情形,笑得更为开心。

“其实臣还真有点怀念当初卖画、摆棋的生活,与世无争,如大隐隐于市,最让臣念念不忘的是,臣竟然赢了当今天子十贯钱,不知此事会不会记入陛下的起居注,呃,陛下,您可千万别忘了把这事告诉起居郎,这样臣也可以青史留名了。”

许清说完,耍魔术般从袖子里摸出十贯交子来,对着赵祯晃了晃,把赵祯笑得眼泪直流。

阎应也笑脸通红,开口说道:“夏宁侯,就您时下做的这一桩桩大事,将来史书上给你单独立传都够了,还用得着这个”

“那怎么一样就算阎公公说的是真的,那也不如名字列于陛下之后来得荣耀。自古以来,能单独立传的臣子不少,可凭下棋赢天子钱的,怕就我一个。”

“呵呵,好好好,子澄放心,朕一定让起居郎把此事记上,呵呵”

“陛下圣明”

许清和赵祯之间,偶尔会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这对赵祯来说是难得的休闲时光。其实就冬季大棚之事,许清在筹划之初就跟赵祯说过,还美其名为皇宫提供冬季蔬菜。事实上现在大棚的产出也有半数是贡给皇宫,否则的百亩的大棚,也不至于每天才售卖百来斤蔬菜。

研发司的人参与其,只是为了开拓他们的视野,及积累一些经验。赵祯对此事了解甚深,王拱辰现在拿这事来弹劾许清,君臣俩人都没当回事,大有当笑话看的意思。

聊完此事,俩人又将话题转到西北军情上,这次突来的大雪,对西北有好处也有不利之处,好处在于,李元昊的小股骑兵抢掠行动无法再实施了,这样大雪严寒的天气,骑兵根本没法出动,否则那是会冻死人的。

同时驻兵兜岭的种世衡也松了。气,终于可以把大部分兵力撤回驻地了,这种大雪封山的情形,党项人是不可能再发动大规模反攻了。

不利之处就在于上次龙卫军左厢刚调往西北,尚未参加什么战事,大雪便来临,既未起到实战练兵的作用,这两万五千骑兵到了西北,人吃马嚼,加大了朝廷物资转运的难度。

“陛下不必担心,将来对夏作战,龙卫军左厢总是要派上战场的,现在先让他们熟一下那边的气候环境也好,如今在军事上臣不怕花钱,就怕练不出一支强军来,只要他们在西北不放松训练,多花些钱也是值得的。”许清尽量轻松地开解道。

“目前也只能如此了。对了,当初跟随你到西北的教导营,这次做得很不错,前后共歼灭了近两千夏军,俘获了三千多匹战马,尹洙给他们报功的奏章上,特意夸赞了这事。呵呵,他们这以抢马为主的做法,例跟子澄你十分相象啊”说到后面,赵祯又微笑起来。

许清心也欢喜,嗯嗯,总算没白教这些儿郎们,知道马儿的重要性了。这次赵野他们看来是有望升官了,上次渭州大战,他们在实职上都没有提升,若两次的功劳算在一起的话,赵野功劳足够升个都指挥使了,马良春他们再上一级,成为营指挥使也在情理之。

但这个级别将领的升迁一般赵祯都不会直接过问,许清也就没有在他面前说什么。赵野他们的功劳在那里摆着,若是到时有人敢从作梗,自己再去找人理论不迟。

最后许清又提了一回兴武举的事,毕竟练兵大比武开始后,必会淘汰下许多不称职的将领,如韩琦所言,举武举已迫在眉睫,这样才能补充进去一些新鲜的血液。

许清提出兴武举、办武学,除了确实为朝廷选拔些将领之外,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以此举带动整个大宋的尚武之风,经过近百年的偃武修,大宋的风鼎盛,武风极弱。

除了西北及真定太原一带边境外,大宋内地民风已经极为软弱,否则当初王伦也不可能以百十人连下数州,象楚州城不下二十万百姓。王伦带着百多人竟能轻松占领,而几乎没人敢反抗,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若换在西北一带,王伦那点人怕是连一个村子都进不了。要知道陕西一带,时下百姓自发组织的乡兵,其战力甚至不输于直规禁军。

未完待续。

tgt

第一卷 第二百六十六章 有益身心的运动

许清在书房甲,拿着一张牢贴细细的琢麽着,为了有个直观的对比,他还从刻印作坊拿来了两份石介亲笔稿件。石介曾多次在京华时报上投稿,这倒方便了许清。

这份字贴与石介的的笔迹已十分神似,若不是知道内情,许清根本以为这字贴就是石介手书的。许清又让人把红菱叫来,红菱在书画上的鉴赏能力绝对不低,许清自认不如。

等红菱进来后,许清也不先言明,只说道:“菱儿,来来来,帮我看看石介石直讲手书的这些字风骨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