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219(1 / 2)

正如叶枫他们所预想的,复兴军攻占山海关的消息迅速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一股狂澜,人们的第一反应几乎都是不敢相信,待消息确认以后,各自的反应却又不同。

原本华夏的五省一道自然是喜气洋洋,正如徐荣村所说,消息一公布,新年开始发售的复兴券就被疯狂追捧,现在形势愈来愈明朗,复兴军势不可当,既下山海,再取京师、东北,统一中国,实现改朝换代不过是时间问题。

华夏的金融市场已经比较完备,国债的投资收益稳定有保障,自然有人肯买,何况国债还有很多别的好处,比如银行的贷款要办起来并不是那么方便,但是国债抵押贷款甚至比存款抵押还要容易。

银行本身也是会购买国债的,向企业放贷与向国家放贷其实都差不多,国债的利息虽然不及商业贷款,好处还是有保障,更灵活。

当然,叶枫也知道国债就和纸币一样,虽然是好东西,但必须有效控制,陈东对现代金融与货币政策未必很精熟,好在能一丝不苟地执行叶枫的指示,也能协调央行中外职员的工作,国债的发行还算平稳。

与国债受到追捧一样,股市、金融市场的行情都一路飘红。

刚刚完成新政重组,并开始新型政府第一个完整年度的上海,各县孝廉议政台新年会议上,孝廉们都是兴高采烈,谁都知道从他们当选孝廉开始,他们的命运就和华夏绑在了一起。华夏在战场上不断取得胜利,华夏的地盘越来越大,需要的人才就越来越多,作为孝廉的他们显然会有更多的机会。

不管是为了前程也好,因为投票的压力也好,孝廉们履行权力的劲头很足,他们开始积极参与地方行政,制定新一年的工作计划,并监督政府工作。

有些人将孝廉看作是民间御史,不过孝廉,包括贤良、国士的权利与御史也不同,御史给人的印象只是风闻言事,弹劾官员,所谓清流议政往往流于空谈,华夏的议政台阁制度则主要涉及具体计划、事项的表决,而不仅仅是空谈。

不过在上海的实践中,也出现很多清议的情况,毕竟是新生事物,有些不足也很正常。

因为上海道的先行和示范作用,优先配备基层行政人员,特别是大量新学大学毕业生成为各县三法司的专业官员,发挥法司的作用,使得新政逐渐规范。

按照叶枫的想法,立法院终归会被台阁所取代,议政的终极形态就是立法,不过此时的各级立法院充实了大量专业人员,他们是对新法最熟悉的群体,暂时充当了指导台阁运转的角色。

民间对复兴军攻占山海关的反应就更加直接,因为这意味着他们现在享受的政策不会变化,谈不上有衣同穿、有饭同食,但在华夏感觉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劳役变少了,特别是城市居民,只要交税就可以了,不用像以前那样,要忍受官府衙役的敲诈勒索,要按规定给官府免费提供商品。

总的来说,华夏所辖几省都是一片兴高采烈,人们对政权的信赖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对政府的工作也更加支持,看上去情况正变得越来越好,而对于那些或较劲或合作或敌对的势力来说,感觉就有些复杂了。

第六集 中国攻略 347 北京

更新时间:2009319 23:23:54 本章字数:3193

李鸿章、曾国藩等湘淮系的人来说,满清朝廷曾经寄托了他们人生的梦想和满腔热血,虽然他们中的很多人也都看到这个朝廷的腐朽和没落,可当消息来到的时候,他们还是都震惊了。

“清失其鹿,群雄共逐之,”李鸿章眼睛一亮,又随即敛容沉思。

曾国藩看着案头的道德经,久久不发一言。

不管李鸿章和曾国藩如何想,湖南与江北的议政已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也牵扯了湘淮的很多精力,民间参与热情的高昂,让他们也感到吃惊。

曾国藩在得到消息的第二天给叶枫发来了电报,希望华夏也能考虑让满清成为联盟的一员,而不是选择战争来解决。

叶枫也感到好笑,曾国藩居然如此异想天开,即便他同意,满清能同意么,何况叶枫也没打算让满清全身而退,要知道这几百年来,满清贵族从中国搜刮的财富可并不少,虽说他们便是拥有宝山,也未必能发展得超过华夏,但这些财富交给华夏,无疑更能发挥作用,没有了它们,华夏的发展无形中也会少去很多资源。

不过对曾国藩,叶枫还是大义凛然,声称共和宣言对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有效,也包括满清朝廷,不过作为特殊的存在,清廷也必须答应一些额外的条件才行。

曾国藩竟然真地希望从中调停。也算是他对故朝所尽的最后一点力,不过他这番心血注定是要白费的。

湖南、江北推行议政改革,湘军、淮军却各有动作。

在山海关失守以后。清廷立刻陷入动乱当中,胜保第一时间从山东溜回北京,力劝慈禧、奕撤往盛京。

奕则全力反对,要求各地勤王,就算是要回盛京,也必须先打开山海关地通道才行。

朝堂上尚争吵不休,局势却一日数变,先是辽西的广宁、辽东的金州先后遭到攻击。并很快失守,随后少了胜保坐镇的清军泰安防线一日夜间被复兴军攻破,济南告急,接着河南的复兴军也北上攻击大名府,京师形势竟摇摇欲坠。

到了这个时候,朝中要求坚守北京的声音很快被压了下去,迁都成为大部分人的想法。并很快付诸实施。

满清朝廷在北京两百多年,虽然已经作出迁都决定,但真要做起来却也不容易,仅仅是要一起走的旗人就是个非常庞大地数字。

虽然清廷对这次迁都还有说法,说是两宫太后带着小皇帝去盛京祭陵,北京还是由奕留守,但谁都知道这是逃离北京。至于以后能不能回来,至少眼前还看不到希望迁都的消息根本没法隐瞒,私底下早就在传,看到那几个王爷府上有了动静,大家就都知道怎么回事了。也都开始收拾东西准备跟着一起走。

往日里繁华热闹的北京城如今彻底喧嚣起来,虽然茶馆酒肆变得冷清起来,很多都关门大吉,但街头巷尾,忙着收拾东西要走的满清子弟可少不了还要侃上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