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99(2 / 2)

苏三见父亲把这事情推给了自己,但神情中却不愿意自己把李月儿从发妻的位置上赶下来。

便朝周济看了一眼,却见周济一脸要看自己好戏的样子,摆明着苏三要是不同意他的意思,给出把任盈盈扶正的承诺,他就要发难。。。。

可是他们哪里猜得到此刻苏三心里所想此时的苏三,不是想着任盈盈将有的身份,也不是想着要不要把李月儿从发妻的位置上拉下来,而是想起了,前一世早已有了的真正的结发妻子。。。。

虽然这一世,他是一个全新的身份,一个全新的开始;但记忆却从上一世,延续到这一世。。因此,要论结发妻子,那他早就有了结发妻子。。。

以他的心思,无论如何,自己的结发妻子,都只能是前一世的她。所以,这一世,发妻的位置,还只能是她,没有人可以替代。。。

“那么。。。便不设妻位。不管谁嫁给宁远,都是如夫人。”苏三轻轻地说着,语气中,却不容反驳。。。

苏东山没有说话,周济也没有想到苏三会这么说,沉默了许久,周济与苏东山都点了点头道,“要不,就这么定”

苏东山立刻回道,“嗯,就按周老爷子的意思定。。”

周老爷子见事情说成了,便吩咐备饭。。

苏三因谈话中,想起了前世的妻子,继而又想起了自己的子女,心绪有些不宁。略用了几口,便收住了,往周府的后花园里发散心情。。

行至水榭外,却见一年纪颇老的相公,正由二名年青公子陪着,正在水榭中看鱼。。

水榭中摆着些酒菜,看来这老相公是边用餐,边赏鱼,倒是透着许多轻闲。。

苏三站在外头看了一回,见三人面色白净,举止之间没有男人的阳刚之气,倒似有些妩媚之姿,便知这三人只怕是宫里来的寺人。那年长的,应该便是专程来传达皇上旨意的,皇上身边侍候的副总管太监秦公公。

秦公公似乎也注意到有人在看他,便把头转了转,目光定定地落在苏三的身上。。

他便轻轻一笑,就水榭外头,远远地行了一礼,这才不紧不慢地走进了水榭。。

第一百八十三章,一奏一辩

“小可苏三,搅扰了公公的雅意。。。”

“喔。。苏三苏宁远”

“正是”

秦公公便站了起来,略略地回了一礼道,“听说,今个你送进来了聘礼那以后就是自家人了杂家倒也听说过苏公子的才名,那首鹊桥仙,便是出自苏公子的手笔吧如今,金陵城里的才子,都被苏公子的几首佳作给震住了。。”

他便轻轻一笑道,“不敢当。。”

“你不知道吧,就是皇上,也听过你的名头呢”秦公公神秘地道。。

苏三心中一动,伪作一惊道,“些许小儿情思,岂敢有渎圣听,罪过,罪过。。”

“什么罪过。。皇上喜欢的很呢”秦公公呵呵一笑。。

他便往怀里抽出几张银票,双手呈到秦公公面前笑道,“就算皇上有些喜欢,那也是秦公公在一边赞美所至;若是哪天皇上有些不喜欢了,还烦公公帮忙遮掩一些。。”

秦公公微微一笑,一边很是欣赏苏三说话的语气,一边却不认为苏三会拿出许多银子。眼睛从银票上一扫而过,却被当先一张的票头给留住了眼神。。。

打头的便是一张一千两的银票,约有五张之多,竟有五千两。。这手面也算是极大了,关键是二人本不相干,一见面就送这些银子,所为何来呢难道就只为自己告诉他,皇上喜欢他的诗

心里想着,这苏三必是还有其他的心思,因此也不拒,也不收,微笑着说道,“你是才子,杂家读书少,也评不来,倒真没有说过些什么。皇上喜欢诗文,喜欢公子的诗也好,不喜欢也罢,只是皇上自个的心意,与杂家不相干的。。”

这意思,便是要苏三说些其他的。无功不受禄,他纵然爱财,也不好无故收钱。。。

苏三于人情上,最是精明,只一个眼神便能猜到秦公公心中所想,便笑道,“家兄苏一在朝为官,平日书信中也常言及公公的厚意。便是苏三在年后,也要去金陵大考。少不得,还有麻烦秦公公地地方。。。秦公公难得出宫一趟,既然见着了,也算是小子的福缘,这些个小意思,也实在不成敬意,公公不必多心。。。”说完把手仍然往前伸了伸。。

秦公公见苏三如此说,也就半推半就地收下了。心里高兴,二人便又扯了几句闲天,苏三不想打搅秦公公用餐,便辞出水榭,往另一头走进了花园里。。。

秦公公目送苏三走远,这才把银票掏出来看了看,果然都是一千两一张,见票即付的大票头,满心欢喜地塞进了兜里。本以为这趟差事,没什么油水可捞,倒不曾想,得了这一笔意外之财。。

这苏三倒还有些意思,说不得皇上前头,若是有了机会,还得给他添添名头。。。

秦公公说皇上喜欢苏三的诗词,这事倒是不假。。。皇上喜爱书法,喜爱才子,这是举世皆知的事实。忽一日金陵市面上流传起了苏三的那几首词作,便有人投其所好,把苏三的诗词作一一收集起来,呈送到皇上的面前。。。

皇上一见这诗词,立刻便喜欢上了,连着几日里,拿着这诗词反复的吟咏,竟是越读越喜欢。。。

皇上并不非常擅长做诗,但于品诗一道却是大家。虽然苏三的几首诗词于他品来,风格各有不同,但却更加激起了他对词作者的好奇。。。

一人之身却集几种风格,这也真算得上旷古奇才了。。。

这日皇帝在宫中有些心烦,又把苏三的诗作翻出来读了一遍,正品到精采之处,神游千里。。却听到总管太监郭德轻轻地道,“太子和二皇子来了,就在殿前候着,这里是他们转呈上来的折子,是不是现在就传”

皇帝把诗稿放下,轻轻地叹了一口气。二个儿子,因为林海录的事情,在他耳朵边也不知道打了多少次擂台了,这次二人联诀进来,又不知道要说些什么。。心里有烦躁。便接过折子,看了一眼。

只见一封是钦差大臣李道明的参折;别一封是武陵府尹林海录的辩折。

放下林海录的辩折,先打开李道明的折子,看了起来,只见上面写着:

钦命武陵府考官钦差大臣、御史台左佥都御史臣李道明谨奏;为武陵府一府之官治,以正君道,明臣职,求一府俱安事:

臣受国厚恩矣,请执有犯无隐之义,美曰美,不一毫虚美;过曰过,不一毫讳过。不为悦谀,不暇过计,谨披沥肝胆为陛下言之。

观武陵府府尹林海录,实乃国之巨蠹,祸国之恶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