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184(1 / 2)

续续的湖南、广东、福建、山东、河南都有州府通电接受新的体制,在很多人的眼里李富贵的称帝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所以这个时候抢先投靠必然能得到一个更好的前程,而且在很多维新官员的眼里两江的政体非常对他们的胃口,这些少壮派自信心可不是一般的强,这种充满竞争的机制也的确在吸引着他们。

这种绕开顶头上司直接向镇南王输诚的做法是李富贵一手导演起来的,他这次非常明确的表明了推广新体制的决心,然后一些本来就在他控制之下的外省州府高调跟进,还有几个好事的通电全国,很快就有些原本不是李富贵派系的人看出了门道,这样的做法当然会引起本省巡抚的不满,不过这个时候李富贵声势如此之盛谁都看得出来他的兴致很高,去惹他可不是一件聪明的事。各省督抚现在就看着李鸿章了,毕竟也只有他还能和李富贵叫叫板。

李鸿章对双方的力量差距还是看的很清楚的,他很明白实际上这些年两广与两江的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越拉越大,但是天下第二的头衔对他来说也是可以得意一下的,这次李富贵弄出来的改革李鸿章倒不是非常反对,但是韶州府的背叛让李鸿章觉得李富贵捞过界了,既然其他督抚对李富贵这样做都有些不满那么他代表这些人出来讲讲道理李富贵恐怕未必能怎么样。

为了既能造出声势又不至于过度的刺激李富贵,李鸿章就这个问题写了一篇文章发在了羊城日报的头版,指责李富贵这样做是干涉其他省份的内务,是非常严重的霸权行为,希望镇南王赶快回到和平共处的轨道上来,末了李鸿章还特别强调这是一个言论自由的时代,既然北京的皇帝都可以被随便的议论,那对镇南王提出一些意见自然也不应该大惊小怪。

李富贵看着这篇社论笑的前仰后合,“这个少荃还真是有创意,他有没有对韶州采取军事行动的迹象”

“没有,”韦昌辉很干脆的回答,“到现在为止除了这份报纸还没有什么特别的动静。”

二鬼子汉奸李富贵 第一百七十六章 妥协

南北二李在报纸上针锋相对的辩论在一般老百姓看来倒是十分热闹,还有一些比较老派的人物担心这样争吵如果一下子收不住呛出火来将来兵戎相见岂不是又要生灵涂炭,不过有一些政治经验的人都没有这样的担忧,明眼人一下就看出来李鸿章玩的把戏,只是李富贵居然会耐下性子陪他玩倒让人有些惊讶。不过如果站在他的角度上来看这种豁达也不是没有道理,毕竟实际遭受损失的是李鸿章,他不但必须吞下韶州府叛变的苦果,而且福建也有三个府通电,这其中就包括了李鸿章发家的台湾,李富贵在这种情况下做到心平气和应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

这一次论战可能是主流媒体上第一次谋求一个统一的现代国家观念,李鸿章很快发现自己招架不住对手咄咄逼人的词锋。这些年他虽然学习了不少西方的新知识,但是实业方面的东西居多,像这样的纯理论他并不在行,而且和曾国藩不同李鸿章本身不能算一个标准的儒生,所以自己的立场站得也就不够坚定,他同样大量的引用西方的观点和例证,这就使得他经常处于下风,相对来说文字不够通俗反而是小问题了,发现了这个问题的李鸿章也开始借助其他人,所以后来的论战哲学思辨的味道变得越来越浓。

这场争论最后谁都没有说服谁,但是随着致远号从英国开回广州方面的回应开始变了调子,那些比较激烈的措辞一下子消失的无影无踪。不得不承认英国人在造船方面无人能及,他们甚至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灵活的改变舰船的设计,这个时代因为铁甲舰刚刚出现,所以各种各样的设计层出不穷,有些设计理念之奇特甚至令李富贵咂舌。不过这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并没有把他给唬住,虽然有些设计理念看起来非常有道理,但是李富贵作为一个外行有一个很简单的判断标准,那就是如果这种设计在后世没有成为主流那肯定就是失败的。在致远舰上李富贵根据以后战舰的发展提出了不少要求,虽然有一些因为过于超前而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是作为一艘标本舰他还是可以给中国海军和造船厂指明一条前进的方向。

李鸿章当然不知道致远舰背后的这些故事,但是这艘巨舰的吨位和火炮却是实实在在的放在那里的,实际上即便是在香港的英国人当中也没有几个见到过这样的战舰,在李鸿章登舰参观的时候有一个随行的外国人甚至惊呼海洋上中国霸权的时代就要来临了,这样的人当然遭到了同伴的白眼,虽然他们也对这艘战舰感到吃惊,可是起码还是知道致远舰是在英国制造出来的。

英国人看到自己国家建造出来的最新战舰可以无比自豪,可是李鸿章的心中却是酸甜苦辣都有,中国拥有了世界上最先进战舰的这个事实当然让他的民族自豪感得到了极大满足,至于这条船到底是谁造的他倒并不是很在乎。不过致远舰虽然来到中国,却是属于敌对阵营的这件事他却不能不仔细思量一番了。李鸿章知道李富贵完全有能力在军事上彻底摧毁自己,看着那一人粗的巨炮他相信自己所有的炮兵加在一起也未必打得过人家这一艘船,这样悬殊的实力差距如果交战根本没有任何悬念。这样的认识李鸿章并不是今天才有,只不过今天让他无法再逃避这件事,这样对李鸿章来说如何在李富贵的下面争取一个更好的位子就成为了他新的人生目标。

在这个时候当年李富贵对待天国旧部的态度给了李鸿章不小的信心,虽然不明白李富贵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他知道这位举止古怪的镇南王的确在追求和平的征服,这让李鸿章拥有了讨价还价的本钱,要不然他现在就只有两条路可走,或者立刻跪在李富贵的面前恳求对方接纳自己,或者死战到底,这已经被历史无数次的演绎了,但是李鸿章觉得李富贵能够容的下自己,从两个人相识相交以来他就一直在观察这个人,在他看来李富贵个人的度量确实前所未见,所以李鸿章决定继续扮演好自己这个钉子户的角色,等到拆迁到来的时候好好的敲上一笔,不过目前的这场论战已经有些过火了,毕竟不能真的得罪李富贵,所以在下定决心追随两江之后李鸿章的气势还是不得不降了下来。

李富贵和李鸿章已经有多年未见,在一八七二年末的时候李鸿章突然要回乡祭祖修祠堂,于是两人就中国的未来做出了一番探讨。

数年不见李鸿章看起来老了不少,李富贵意识到自己也该加强保养了。两人先从太后的病情谈起,在用雷霆手段把旗人的反抗意识给镇压下去以后慈禧又进一步对朝廷控制的几个省施加压力,从表面上看这些省份对朝廷更加服从了,但是对下面的州府控制力却大大下降了。这段时间慈禧卧床不起,整个朝政由一群太监把持,这些人面对那些士大夫的反抗掀起了两次大狱,这一年中北京可没少了血雨腥风。李鸿章和李富贵都认为这样的高压统治很难长久维持下去,如果太后一旦驾崩北方很可能就要分崩离析,到那个时候中国的命运就必须由他们来决定了。

李鸿章这次可以说是开诚布公,实际上他的确想弄明白李富贵是怎么想的,同样李富贵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含糊其辞了,“少荃兄不明白推行新整体的良苦用心吗”对于李鸿章的疑惑李富贵并没有直接回答。

在沉思了片刻之后李鸿章答道:“王爷是想学习西方的民主政体吗”

“可以说那是原因中很小的一部分,少荃应当知道我信奉兵家信条,而现在我面临的问题有几个方法可以解决,我可以收买,也可以威胁,最终甚至可以发动战争,但是在此之前我会给大家一个选择,新体制的确带有民主的色彩,虽然和西方主流的民主有所区别,不过比起现在的确民主多了。可是你知道我为什么非要搞这一套民主出来呢”

李鸿章有些不大适应李富贵不断的提出设问,这好像是在考他,“民贵君轻是无数先贤的理想,王爷能有如此认识我实在很是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