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套取情报,因此时常打着画像的名头找侯希白闲聊。侯希白见了美女,魂都丢了三分,自然将自己在其他地方的所见所闻都毫无保留的说出来卖弄,让沈落雁暗中总结出了不少非常有用的情报。由于深知侯希白一心追求逍遥,不想介入政治权利之间的纠纷,因此沈落雁也没有笼络侯希白来当瓦岗军的间谍,只是不动声色的暗中套取情报。早些时日,侯希白路过瓦岗寨,又去找沈落雁聊天。在谈话中,沈落雁很快知道了侯希白与独孤凤新拜了一个师傅,叫秦川。沈落雁察言观色,竟然发现侯希白对这个新拜的师傅极为崇拜,每次谈起秦川,时常在不经意中透露出崇拜景仰的神色。沈落雁非常震惊,能让多情公子侯希白如此景仰的人物必然不简单。天下第一才子和画圣的名头,令他必然与侯希白一样受欢迎,因为丝毫不会武功,很难引起别人戒心,又便于控制,正是个做间谍的好材料。而且他与独孤凤的师徒关系也大可利用,李密正日夜思索着如何对付王世充拿下洛阳,如果能挑动王世充与独孤阀的火拼,对李密可大有好处。沈落雁一番算计,便打定了无论无何都要笼络秦川的主意,因此找侯希白要了秦川的画像,带在身上。不料此次在襄阳竟然遇到秦川,沈落雁自然要好好把握机会。沈落雁原本只是拿画像当借口来结交侯希白,心中对画像并不怎么在意,可是看到秦川的神笔之后,一阵喜悦之情还是油然而生。
沈落雁最擅长察言观色,很快就摸透了秦川的脾气和喜好。她连连使用高明不露痕迹的奉承,将秦川弄得飘飘然,畅快淋漓。秦川原本是在象牙塔内长大的书呆子,虽说后来经历种种磨难,但社会经验还是极为浅嫩。在沈落雁有心算计下,很快就晕头转向,一下落网了。沈落雁邀请秦川去瓦岗寨做客,秦川也没有多想,就一口答应了。两人说走就走,一路上沈落雁不断暗示秦川,瓦岗军如何强大,李密如何英明不凡,日后必然成就大业。秦川早知道天下是李世民的,对沈落雁这些暗示都不置可否,一笑了之。两人走了一天,眼见天色渐晚,突然前面迎面走来一群人。为首之人身形雄伟,长发披肩,气质不凡,声音极为柔和的道:“李密率瓦岗诸将恭迎秦公子”
秦川虽然心思单纯,但毕竟是后世之人,见李密亲自带人出迎自己,如此礼贤下士,心中也大疑:奇怪,李密为何会这么看重我难道他知道我在这个空间是天下无敌的连侯希白与凤儿都不知道我的底细,他又怎么可能知道莫非他们要利用我来招揽侯希白,联络独孤阀
注释1: 下文转载自某bbs骆宾王619687或626684,字观光,唐朝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幼年即资质颖悟,聪慧过人。七岁时即景赋咏鹅诗,被誉为神童。晚年参加徐敬业扬州起事,并写下了著名的计武氏檄文。
骆宾王作为“初唐四杰”之一,对荡涤六朝文学颓波,革新初唐浮靡诗风,开辟唐代文学的繁荣局面作出了贡献,因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人物,长期来受到人们的赞誉。他一生著作颇丰,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作家,一个政治上很有抱负却长期怀才不遇的小官吏。
他七岁那年,一天,祖父的一位朋友远道来访。席间,祖父谈起教孙读书的乐趣,就把宾王在吟诗习文方面的灵悟表现,情不自禁地一一道出。客人听着,捋髯而笑,心里似乎不太相信。饭罢,祖父带宾王陪客人外出散步,领略农家幽静的田园风光。当他们走过村边的一口池塘时,看见一群白鹅正在塘中戏水。有的拍翅追逐,有的引颈高歌。白毛翻腾,清波荡漾,煞是好看。客人心里一动,就把小宾王拉到身边,指着塘中的景象,附耳对他说:“你能把白鹅戏水的情景做成一首诗吗”宾王听罢,向塘中凝视片刻,略一思索,就用清脆的童音大声 念道:“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短短18个字,把一群白鹅戏水的神态维妙维肖地表现出来。形象是那么生动,意境是那么清丽。“白毛”、“红掌”,“绿水”、“清波”,于用词准确,对仗工致之中,又流露出童稚的天真浪漫。客人几乎不相信自已的耳朵,他一把把宾王抱在怀里,激动地说:“你真是一位神童”
骆宾王七岁咏鹅的故事,迅速传遍遐迩,为此,他博得了江南神童的美誉。
骆宾王的父亲外出谋仕,经过几番拼搏,终于京试中式,被任命为博昌今山东博兴县令。大约在10岁左右,骆宾王随母北上,寓居父亲的任所。
骆宾王的父亲为了给儿子实施严格的系统教育,一方面他亲自督导,让宾王继续承接家学的传统。另一方面,他又把宾王送进博昌县学馆,接受齐鲁学风的熏陶。同时还让儿子多方接触当地的学界名流,使他在广泛的交流切磋中,提高和深化自己的学识。通过这种多渠道、多层面的严格教育,加上骆宾王资质颖 悟,学习刻苦,态度虚心,所以学业进步很快。在日后写的上兖州崔长史启中,骆宾王回顾自己在博昌学习的情事,详细谈到由于接受父亲的严格训导,各方面规范自己的言行,学习非常专心,态度极为刻苦。所学的内容也十分广泛,不仅有儒家的经典、诸子的学说、名家的诗赋,而且还涉及兵书、术数、方技、乃至三教九流的诸多学问。最终使自己成为“虽不能纵逸韵于霜皋,唳野致九天之响;而颇亦蓄余芬于露薄,垂薰有十步之芳”的著名学者。
总之,通过在博昌的多年苦读,骆宾王已经从一个江南神童,成长为一名齐鲁才子。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赋诗作文,得到当地学人的交口称赞。他在齐鲁大地的才子林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佼佼者。但就在这个时候,一场厄运降临到他的头上; 正当英年有为的父亲,突然病死任上。这时骆宾王年仅十七八岁,还缺乏处世经验和应变能力。幸亏骆履元为官清正,做人刚直,深受当地父老乡绅的拥戴,人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孤儿寡母料理丧事。接着骆宾王停学守孝,待到三年服阕,家计已十分艰难。为了解决一家人的温饱,也为了自已的仕途前程,骆宾王决定上京赴试。期望春闱一搏,鹏程万里,然后辅君佐国,建功立业,以实现祖、父对自已的热切期望。
骆宾王入京应试,是在22岁那年的秋天。试前,他把家移居到兖州的瑕丘县,投靠父亲生前的好友韦明府唐时称县令为明府,然后直奔长安。骆宾王对自己的学识颇为自负,以为春闱一博,即可雁塔题名,获取功名。他对科举场上的种种流弊,诸如请托、通关节、私荐、场外议定之类,不屑一顾。考试前后,人家忙忙碌碌进行院外活动,他却悠闲自得地饱览京、洛名胜。然而考试的结果,竟是名落孙山这一下骆宾王慌了手脚,他第一次体味到现实生活的冷酷无情。个人的前程、家庭生活的改善、父辈师长的热情期待,都成了泡影。下一步该怎么办经过几个不眠之夜的辗转思忖之后,他决定南下义乌,向亲人求援。
在外流浪的游子,投入了久违的故乡怀抱,受到家人和亲友们热情地接待,使他真切地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但这时母亲和年幼的弟弟正在远方翘首等待。他不能在故乡多作逗留,于是匆匆赶回瑕丘,和一家人团聚。此后他以更务实的态度潜心书海,闭门苦读,为迎接第二次试场拼搏作充分的准备。
几年以后,骆宾王终于在长安出仕了。 这次谋仕的经过及其所担任的职务不清楚。从自传体长诗畴昔篇中所描述的生活境况来看,大约是权门幕僚之类。但仅仅过了几年,就遭人排挤,受到诬陷,罢去了官职。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使骆宾王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幸好有人出来帮忙,推荐他到道王李元庆府中担任新的职务,才算摆脱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