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177(1 / 2)

,自此对他忠心耿耿,办事时也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

唐宋八大家,在北宋时期的,就有六人。其中苏洵年纪尚轻,他的儿子苏轼苏辙远未出生,而王安石和曾巩现在也还是小孩,与司马光年龄相仿。只有欧阳修被罗大成看中,费了番力气收为属下,虽然只弄到了八大家中的一人为辅佐,罗大成也已经很高兴了。

在欧阳修旁边的,是比他小一岁的韩琦。

韩琦出身大宋世宦之家,父亲韩国华累官至右谏议大夫,在韩琦三岁时,父母去世,由诸兄扶养韩琦,少有大志,勤奋苦读不辍。

到了天圣五年,他在弱冠之年考中进士,被排在榜眼的高位,可谓才华卓然,被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

正当他在地方上准备大干一番时,却受到朝廷诏令,宣他前往西阻卜国,作为大宋派驻在那里的官员。

得到这个消息,韩琦心灰意冷,甚至有辞官不做的打算。

紧接着,西阻卜国干户、北安王的结义兄弟赵虎亲自赶来,苦苦相劝,诚致北安王邀请之意,只道大王求贤若渴,只要韩琦肯去西阻卜国,定会得到重用。

本来就梦想着做一番大事业的韩琦,也不甘心让自己的一生就此碌碌无为。因此咬牙发奋,跟随朝廷派往北方的大队人马出发,来到草原,果然受到了罗大成的重用,多次提拔,升为集贤殿大学士、参知政事之职。

实际上,在草原上面少有殿堂,更不用说什么集贤殿,这分明便是抄袭大宋的官职列表。不过韩琦并不在意这点小事,能够在这么年轻便升为一国的最高官员,一举一动,关系到天下安危,他已经很满足了。

在华烈部的时间越长,他越明白这个名义上的大宋属国的潜力,以及急速扩张的强大力量。

虽然为故国的未来担忧,但是既食华烈部的俸禄,就要忠实于北安王。因此韩琦操持政事从不懈怠,渐此已有名臣之风。

这几个人,便是罗大成的文臣首领,为他掌管着政事。

而在罗大成的右边,则是阻卜各族提拔起来的千户,包括狄青和三位兄弟,也都在千户之列,作为他最信重的大将。

作为一个新兴的强国,罗大成的身边的文臣武将,都十分年轻,充满了朝气。而他们做出的决策,也同样是不停地进取,努力扩张本国的势力,打击强大的辽国。

罗大成有意地增强身边的汉官势力,让汉人在文官之中,占据主导力量。但不论是哪个民族的千户、官吏,都与辽国有着历代血仇,能与大宋联手,共击辽国,是在场所有人的愿望。

在年轻天子的领导下,大宋这些年也在训练兵马,准备北上进击辽国,夺回幽云十六州。但那并非今年的计划,而华烈部现在要面对的,则是萧惠渐次逼近草原的十万大军。

关于萧惠,罗大成记得那是有勇无谋的典型人物。在历史上,他随着辽兴宗耶律宗真前往讨伐称帝后的李元昊时,竟然傻到不设立营寨,因此被西夏军趁夜突袭,大军被敌人击败,连儿子都被人在乱军中杀掉了。

但他毕竟是名将,不可小视。现在,他的大军已经离开辽国内境,正在前往镇州可敦城,准备在那里休养,随后以武逼和,让华烈部知道本部兵马的雄威,答应和谈,以后再不侵犯辽国的疆域。

所谓可敦城,乃是辽国在北方草原上最重要的一处据点,被辽国将此地称为镇州,可称西北第一坚城重镇。

此城建起至今,还不到三十年,但在草原上,已经是第一大城,里面有二万余精锐骑兵,实力不可小视。

在罗大成的面前,摆着一张地图,上面画着草原地貌,以及深入草原的那一座坚城。

罗大成的目光,落向可敦城的位置,沉吟不语。

这一段时间对辽国的侵袭之中,华烈部一般不进攻城市,以免损失过重。毕竟对华烈部来说,每一个战士都是宝贵财富,不能轻易损失。

纵然战争中终有损耗,至少也要夺得足够的报偿方可。

但这一方针,已经到了改变的时刻。在辽国的镇州,将会有新的战斗,让天下各族百姓感到震惊。

正文 第256章 可敦之变

更新时间:2009227 17:29:54 本章字数:3392

可敦城,作为蒙古高原上最大的城市,傲然雄立在草原上面,虎视着草原上阻卜各部族,随时准备镇压他们的反抗。

尽管建成至今,只有区区二十余年,但作为草原第一雄城,气势远远凌驾于阻卜众部族之上。城中的契丹人,面对城外游牧的阻卜人时,都有着极强的优越感,城中二万余骑兵,更是随时出城去袭击阻卜人的部族,抢光他们的牛羊,将他们抓来卖为奴隶,作为支持军费收入的最大来源。

但这样的美妙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自从华烈部崛起,统一了草原以来,可敦城中就人心惶惶,时刻担心被华烈部的大军袭城。

但可敦城的坚城之名,不是随便说说的。为了防备被阻卜战士袭击,早在这二十余年里,安将就在不停地加固城墙,直将它修筑得城高墙厚,再不畏阻卜骑兵的袭击。

而且自从华烈部崛起以来,虽然常派遣军队入侵辽国内境,掠夺财富人口,却从未对辽境中的城市进行过攻击。时日一久,辽邦各城池的契丹人都当他们是不善攻城的,心也都放了下来,而边境各部落、乡村的富裕契丹人,若有些办法,就尽量躲到各处城池之中,依靠高城厚墙来抵御华烈部神出鬼没的袭击。

这一年多以来,草原上各阻卜部族都已经投顺华烈部,奉命远离了可敦城,一直未曾有阻卜骑兵靠近可敦城,城中守军心中也都不那么着紧,虽然还是经常训练军队,准备防御敌人的突袭,却也不象初时那样人心惶惶了。

这一日。天空中艳阳高照,将灿烂的光芒,洒在可敦城上。此时的可敦城,秋高气爽,温度宜人,契丹军民在城中来来往往,于街道上熙熙攘攘地走着,一切都显得那么平和。草原上最大的城市,已经显出了它的繁荣景象。

除了二万多骑兵和他们的家眷之外,附近地契丹人也都畏惧华烈部的骑兵扫荡,有许多都躲进了可敦城。城中现在也有近十万人,可算得上一个大城了。由于华烈部这些年来鼓励经商,对各国的商队也并不歧视打击,商人们到草原上来贩卖马匹、稻米,有许多商队都要经过可敦城,让这城市也渐渐繁荣起来。

城门处,契丹士兵们正在盘查着进进出出的商旅。时而刁难勒索些钱物,调戏一下入城的妇女,倒也过得快乐逍遥。

马蹄声响起,一支契丹骑兵在大街上驰过,向着城门走来。领头的辽将,相貌凶悍,而那些辽兵也都面目狰狞,隐隐散发着血腥杀气。正是一支百战雄师应有的模样。